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陳斌[微博]
反觀目前“互聯網金融”主流模式,它們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福利”在金融服務的可及性上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優勢,展現了金融平等的美好前景,讓傳統金融業驚出一身冷汗,紛紛宣布布局互聯網金融服務市場。
其實并不想用“互聯網金融”這個熱詞兒。因為到目前為止,這世間還沒用什么互聯網金融,只是叫的人多了,隨個眾罷了。
言歸正傳,先說說書。遠在近現代金融業興起之前的新石器時期,借貸活動就已經普遍存在于各大歷史文明。在大致相當于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古希臘分別就有《漢穆拉比法典》、《索倫法典》規范借貸行為。
但這個時候的借貸活動還不能稱之為金融,因為這種借貸基本上還是“你有什么,就貸什么;有多少,就貸多少”。幾乎沒有杠桿,沒有擴張信用。近現代金融業的正式發端,是意大利發展出吸納存款的信貸機構之后的事了。
再后來保險、信托等其他金融業態也慢慢地發展出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野更是促進了金融業的專業化、精細化。這就是我們日常說的銀證保,它們形成了現代金融版圖的主架構。這些主流金融機構大致上都圍繞這信用、杠杠、配置(或者叫“可控的錯配”更貼切)做著資金或資產交易。
可以看出,能被稱為“金融機構”的必須具備“信用、杠桿、配置”這三大武功。
近幾百年來,金融業逐利的基因通過三大武功被放大,一次又一次地對現實世界產生過極大的震蕩。因此,在公共領域發展出相對應的克制方法――金融監管。
現代金融監管的核心支柱是“資本約束”,這個體系劍指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杠桿、風險。換句話說,不接受“資本約束”的機構,其基因一定有別于真正的金融機構,其業務屬性也不是真正的金融。不帶上菩薩的金剛圈,再能干的猴子也成不了唐三藏的大徒弟。
反觀目前“互聯網金融”主流模式,它們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福利”在金融服務的可及性上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優勢,展現了金融平等的美好前景,讓傳統金融業驚出一身冷汗,紛紛宣布布局互聯網金融服務市場。
其實,“信用、杠桿、配置“這三大武功,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皆不具備,不是其盈利的核心動力;更談不上接受“資本約束”。傳統金融巨頭為了動員內部組織和業務模式轉型,這戲演得逼真了些。
一位互聯網金融的著名投資人曾說:中國不需要一家金融公司,但是缺少一家專注于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公司。他將互聯網金融定位于“流汗不流血”的金融服務業,而不是“開銀行”,比起一些學界的聲音來,還是很清醒的。
但目前沒練“三大武功”不等于沒用想法,也不等于今后不練。事實上,電商貸、余額寶[微博]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服務已經接近于“制式”金融。正如銀行業一位專家說的:不能攬儲、不能加杠桿放大業務量,其核心是沒用牌照。要做金融,就必須接受監管,既包括準入監管,也包括持續監管。但目前互聯網金融的一些營銷手法,顯然不是正規金融所能采用的。
一言以蔽之,要做金融就得按照公認的規則來,不能打著“草根金融”的旗幟在監管之外野蠻生長,行監管套利之實。
回首當年,宋江哥哥梁山聚義,一眾兄弟在水泊梁山上大碗酒、大口肉,好不自在。可哥哥心里還是惦記著接受朝廷招安,吃皇糧,受管制,謀安身立命。可李逵那廝不懂。
聚義,還是招安,這是個難題。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專欄作家,曾長期從事銀行、律所、信用評級等工作,曾任中國證券業協會資信評級專業委員會委員。)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