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陳凱
截至10月27日國有四大行存款負增長1.29萬億元。這部分流失的存款去了哪兒?從這股資金分流的趨勢看,銀行在資金融通中的傳統壟斷地位開始略微松動,金融脫媒和互聯網金融成為新的資金融通渠道。中國互聯網金融生存的最大空間所在:滿足了長尾理論上末尾的那部分人群的融資和投資需求。
據相關數據統計,工、建、中、農四家大型國有銀行存款持續流出的趨勢仍未得到改善,截至10月27日四大行存款負增長1.29萬億元。而存款流失的趨勢從7月份就已經開始,7月份、9月份銀行存款資金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流失情況。
這部分流失的存款去了哪兒?從這股資金分流的趨勢看,銀行在資金融通中的傳統壟斷地位開始略微松動,金融脫媒和互聯網金融成為新的資金融通渠道。
銀行無力服務 互聯網金融接力
銀行做為資金流通的龍頭,長期以來掌握著信貸資源的入口和去向,在中國本身信貸資源并不十分充裕的情況下,銀行資金成為一種供不應求的資源,這種資源的分配和使用存在很大錯配:產品和期限的錯配,資金和客戶的錯配以及產業和需求的錯配等。而今年6月到7月銀行界的“錢荒”也正是這種錯配造成的。
這種錯配的一種負面影響就體現在信貸需求的異化配置,有錢的很容易貸到錢,沒錢的就沒有初始信用,很難從正規的銀行渠道融資。而這也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生存的最大空間所在:滿足了長尾理論上末尾的那部分人群的融資和投資需求。而處于長尾理論上尾巴上的部分的人群,很大程度上就被排斥在銀行的業務領域之外:理財投資的門檻,信貸方面的嚴格審核流程以及銀行對公司業務,大額資金流水的偏好,對于小額和零售客戶的長期弱化等。
所以在中國為數眾多的屌絲理財投資者壓抑了許久的欲望之后,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用戶投資體驗,無門檻,方便快捷,成本低,信息透明,既能滿足普通人的零散小額投資需求,也能為銀行服務不了的中小商戶提供基于信用和數據的小額貸款。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長尾的后半部分,互聯網金融開始慢慢介入,并為尾巴部分的客戶提供和傳統銀行差不多的服務邏輯:提供存款收益,發放小微貸款,接通匯兌服務。
從具體的模式來看,傳統銀行的資金流失,很有可能是流向了以下渠道:
一個渠道是互聯網金融的在線理財消化渠道,例如阿里的余額寶[微博],以及各種在線理財產品(太多了,不一一列舉)。其中阿里的余額寶可以說是這一輪在線理財熱的始作俑者,方便快捷和收益日日量化的形式,充分激發了小額理財者的投資欲望。
在上線4個月時間里,余額寶用戶數已經超過1600萬,累計轉入金額突破1300億元。近期上線的淘寶理財頻道,則是阿里開展全面在線理財業務,開放自身平臺和流量的表現,各大基金公司先后入駐。
除了在線理財渠道,互聯網金融還有另一個吸收資金的方式:P2P,也就是人人貸。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來說,人人貸的收益率隨各個平臺的運作方式而有所差異,但遠遠高于一般的投資收益,一般處于年化10-20%之間,比銀行理財、信托產品、基金產品以及股票債權的收益都要高。
唯一難以控制的就是系統性和流動性風險,據行業數據,目前存在600家左右P2P公司,大部分在風控上還不完善,但一些行業龍頭如平安陸金所、人人貸、拍拍貸、宜信等在業務規模和流程上較為出色,能夠滿足投資者的投資回報。2012年P2P貸款規模500億至600億元,按目前發展速度估算,全行業規模在今年的貸款規模預計會超過千億元。
除了互聯網金融渠道,部分存款則是通過銀行理財產品,信托收益產品以及券商集合產品等流出銀行,流入具體的理財和項目資金池。相比于銀行的定期存款利息,理財、信托產品收益較高,風險也可控。
對于手上有閑錢的客戶來說,投資具體理財產品比吃銀行存款利息要劃算的多。這部分客戶的資金很多還是通過銀行的不同賬戶之間回流,或者是流向其他銀行,隨著銀行債券直融工具的試行,資金不過是從低成本的儲蓄資金成為了銀行的理財資金。因此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銀行的資金地位,而互聯網金融則是從渠道和資金上對傳統銀行的徹底截流。
互聯網金融 用戶體驗為核心
互聯網金融成為2013年的代名詞,互聯網企業利用自身的數據和平臺優勢,對自有體系內客戶進行金融方面的流量變現以及價值挖掘;ヂ摼W金融的本質魅力也在于對普通人群的金融服務,不論是提供理財服務,小額信貸,還是快捷支付,安全便利的用戶體驗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競爭力。而傳統金融業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不了長尾那部分客戶的金融需求的,或者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太高。
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并沒有誰取代誰的邏輯,事實上,在現有的政策和資金市場上,誰也取代不了誰,如果真有一天誰取代了誰,那么說不準又形成了下一個金融壟斷。
對于屌絲們來說,能夠把銀行存款投進互聯網金融獲取投資回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從近了看,這是在推動中小微客戶和企業的投融資環境,從遠了看,這也是促進了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讓金融業在差異化發展中提供特色服務。
或許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互聯網金融的長尾部分力量會變得更大,對銀行體系的資金接納能力也會增強,銀行在這一方面的攬儲壓力也會更大。
(本文作者介紹:咨詢公司互聯網金融分析師)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