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機構專欄 中歐視角 作者 蔡江南
解決養老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引進市場、社會的力量。社會資本投入養老可以很大程度上擴大養老服務的供給,政府已經開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領域。因此,養老問題從來也不是單一社會主體能完全解決的。
核心問題是“錢”
一般普通家庭需要支出多少養老費用才夠晚年的生活呢?
所需養老金 = 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費 x 估計退休后生活年數 x 12
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費 = 現在每月消費 x (1 + 每年物價上漲率)N (注:N = 退休年齡 – 現在年齡)
如果你的年齡是30歲,30年后退休,至少退休后再生活20年。
假設現在每月基本消費5000元,每年物價上漲率為5%,年利率3%,你退休后的每月基本消費大概是2萬多元,退休后再生活20年所需養老金總額大概是500萬元。被這個數字嚇到了嗎?
實際上,養老金儲備的計算沒有標準,養老需要多少錢,取決于很多因素:1. 個人選擇的養老生活方式; 2. 無法預計的意外因素; 3. 通貨膨脹率與你的投資收益率的對比。
當然,每個地區消費水平不同,消費也有不同,也可能有人花錢大手大腳,有人勤儉節約,這個不具有定性。
由于二孩政策的開放,“養兒防老”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靠譜的。即使在今天的西方社會,子女對老年父母還是有照顧的。父母年老以后,即便入住養老院,也很可能會選擇靠近子女家的養老院,或者在子女住家附近購房,方便子女就近照顧。
中國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在所有亞洲國家中,中國老齡化問題是最嚴峻的。說到底,養老面臨的最核心問題是“錢”。沒錢該怎么辦呢?可以通過一些創新的手段來改變這一局面。
養老需引入社會力量,單靠政府不行
解決養老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引進市場、社會的力量。社會資本投入養老可以很大程度上擴大養老服務的供給,政府已經開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領域,包括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飲食、居住、出行等多方面,因此,養老問題從來也不是單一社會主體能完全解決的。
在今年第二屆“奇璞獎”征集的案例中,有一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針對失能老人,青島推行長期醫療護理保險來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和城鄉居民,都是長護保險的保障對象。在不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暫不增加個人和單位繳費負擔的情況下,調整醫保基金支出結構,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按一定比例劃撥,來支付這些失能老人的護理費用。
這一項制度有效地滿足了失能患者的醫療護理需求,減輕了他們的家庭負擔和醫療成本,使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成功發展起來。
居家養老才是中國大部分人該選擇的模式
現階段,中國眾多專家推崇“9073”的養老模式,這一模式是中國“十一五規劃”過程中由上海率先提出的。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
機構養老無疑是最昂貴的。它是指以養老機構為主導,為老年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養老機構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最常見的如養老院、敬老院。
我認為居家養老才是大部分中國人應該選擇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中心,依托社區能夠提供的專業化服務,為社區內老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相關服務。其內容不僅包括日常的照料服務,還包括相關的精神關愛和醫療服務。當然,今后的居家養老會逐漸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居家養老,衍生出多種居家養老方式。居家養老不僅經濟實惠,更重要的是老人沒離開熟人圈子,不易產生孤獨感。但現在很多人都把居家養老當成“上門服務”或“家政服務”,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居家養老。
就拿日本來說吧。日本比中國提前進入老齡化,在養老文化上也比較相近,他們有一些創新的做法值得借鑒。比如說,老年大學在日本老年人中深受歡迎,有很多老年人,白天他們會到老年大學去學習、社交,晚上等兒女下班后他們才回家。這種居家養老給老年人提供了更大的社會接觸面,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
家庭成員和老人都應主動了解、積極參與體驗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居家養老服務企業也應當著力挖掘市場潛力,重視老人個性化需求,加強企業合作,彌補自身短板。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老百姓對居家養老服務有更多的認識。
養老創新大有可為
中國的獨生子女問題和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未來老年人不可能都住到養老院中。考慮到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家庭觀念,老人怎么樣既不離開家又能做到養老,這其中就需要依靠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子女可以遠程監控老人在家里面的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危險采取干預措施。
我覺得養老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寄希望于技術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在投融資機制方面,政府可以多多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于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
由于中國大部分老年人仍然會選擇居家養老的方式,因此,醫療管理的創新也需要注重家庭醫療保健。這方面主要是指慢性病的管理,比如說老年人群體中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需要長期自測血糖血壓,如何針對廣大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進行自檢自測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創新,也是空間十分巨大的領域。
專業類人才缺口龐大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目前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老年護理行業的巨大缺口。根據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至2020年,中國的半失能老人將達到6852萬至7590萬,失能老人達到599萬至674萬,養老護理員崗位則應達到657萬至731萬。據此研究估測,目前中國的養老護理員缺口在300萬至500萬人。而目前全國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僅為5萬余人,新增老年護理員的流失率為40%至50%。
不論是機構養老,還是居家養老,目前最稀缺的不是藥物的可及性,而是醫療服務人員的可及性。一方面,養老服務人才在我國本身是遠遠供不應求的,另一方面,由于醫生多點執業受到壟斷性的控制,專業的醫療服務人員難以進入到養老領域。
當前我國護理需求旺盛,但護理行業壓力大,工作強度高,工作價值的社會認可度較低,職業吸引力不強,導致專業護理人才流失和短缺現象嚴重,再加上護理培訓和相應的監管制度缺失,國內醫療護理遠不足以像歐美發達國家一樣形成產業規模。
養老產業何去何從
對于養老產業的未來,我還是很看好的。“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表明政府越來越重視人們的健康問題。
就拿,居家養老這件事來說,未來的居家養老將與以往有所不同。在“互聯網+”時代,智能化也極大提升了居家養老的質量。據民政部介紹,去年我國開展國家智能養老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工作以來,已通過開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動檢測、癡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為智能分析等服務,探索養老機構對周邊社區老人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
從發展總趨勢來說,養老行業毫無疑問是中國一二線城市未來十年至二十年的朝陽產業。
(本文作者介紹: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由中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共同創辦,專門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的非營利性高等學府。微信號:CEIBS6688)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