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港股專欄作家 陳錦興 微信公眾號(xlgg-sina)
主流的投資邏輯,港美將漸趨一致,強者將愈強、保持核心持股及處變不驚,均是最有可能的市況發展。雖然居安思危不可少,但過度憂慮危機出現而胡亂出入看來已不合時宜。
這一輪股市的表現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低的波幅,以芝加哥恐慌情緒指數作為指標,近兩個月都在13-15水平徘徊,即使有突如其來的變數,如德銀危機、日圓急升、油價震蕩及人民幣貶值等,也不曾令恐慌指數持續抽升,顯示投資情緒表現遠比預期鎮定,不輕易受負面消沖擊。
這種情況與我們經常提及的債市泡沫危機、全球經濟放緩、歐洲銀行危機以至中國經濟疑慮等等都背道而馳。縱然不明朗及重大危機無日無之,投資者不單處變不驚,反而惜售,不輕易沽出優質股或資產。經過年初的大跌市及英國脫歐等震蕩,股市很快重回高位,就是這種不過份擔心危機的思考邏輯在主導,也令低位的承接力出奇地好。
更多的經驗告訴投資者,危機出現時導致股價及資產下挫是吸納良機,而優質資產抗跌力強,特別是對經濟週期敏感度低的創新科技公司,更是強者愈強。美國的亞馬遜、蘋果及本地的騰訊(700)就是最佳例子。從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2013年聯儲局退市以及2015年中國股匯市場動蕩,每次危機都化險為夷,因為全球最大的市場莊家央行,都以穩定金融市場及資產為要務,而這種心態已被愈來愈多投資者看穿。
此外,全球仍處超低息及量寬的環境,以配置資產爭取回報的難度是在增加而不是減少,因此除非看到一個明確趨勢,主要投資者的態度均會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油組達成限產協議,即觸發超低配置的油服板塊急升的原因。全球投資者都在面對相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亦預期不會出現崩潰式的金融災難,因此傾向緊握核心資產,令股市抗跌力相應提高,波幅持續低迷。
香港房地產市場自2008年以來,就是呈現這種低波幅穩步上升的局面。因政策風險及經濟危機而沽出資產的,都成為輸家,因為市場持貨能力遠比相像中強。港股也有可能朝這方向發展,當險資及北水持續吸納港股,而市場抵受危機的能力增強,都有利于港股逐步上試高位。當然,股市的流動性較物業高,港股也易受中國及外圍消息的拖累,波幅會較美股略高,但主流的投資邏輯,港美將漸趨一致,強者將愈強、保持核心持股及處變不驚,均是最有可能的市況發展。雖然居安思危不可少,但過度憂慮危機出現而胡亂出入看來已不合時宜。
(本文作者介紹:畢業于香港大學經濟系,具20年股市分析經驗,深明股市中的風險與機遇。此外,曾擔任一家本地精品投行的首席分析師,專門研究本地的中小型股。現任英皇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不時在香港的電臺、電視及報章雜志評論港股。)
責任編輯:黃建華 SF178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