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邱恒明
昨天公布的201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羅伯特-席勒是獲獎者之一。他的著作涉及金融市場、金融創新、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房地產、統計理論以及市場道德判斷、公共選擇等多個方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席勒取得了什么有趣的研究成果。
2013年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的著作中,《非理性繁榮》最有名,新作《金融與好的社會》最可讀。
2012年出版的《金融與好的社會》融合了《金融新秩序》、《動物精神》等之前著作的主要觀點,從金融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及金融從業者不同人群的劃分,剖析金融與不公正等爭議話題,可以說《金融與好的社會》是席勒的集大成之作,平鋪直敘、言簡意賅,我認為,它是了解金融知識的最好入門讀物。該書本身就是建立在席勒教授的“耶魯公開課”基礎上修改擴充成文的,所以說它是金融知識的普及本。
為金融正名
不管你從事哪個領域,只有你認識到、且欣賞到該領域之美,才可能登上成就之巔峰,文學是這樣、物理學是這樣,乃至編程、做木匠,皆如是。另一個角度來說,每一個領域大有成者,都是該領域的捍衛者。席勒贊頌金融之美,又印證了這一說法。
現實社會中,金融體系總是混亂、缺乏人性,其運作充滿欺騙、偽善、血腥,但對金融大師羅伯特-席勒來說,金融之美正如大自然之美不容置疑,即便它會產生丑陋的東西。
《金融及好的社會》第一部分對金融行業的關鍵角色,如首席執行官、投資經理、銀行家、放貸者、保險商、交易員,都做了全面的角色解讀,之后它系統闡述了“金融之美”。席勒說,金融理論中的對稱性和守恒定律是美的,金融服務的是人類的欲望和潛能,它為構成我們一生中日復一日的各種活動提供資助,這些目標明確的活動本身都具有美感。
金融從業者的報酬驚人,金融的杠桿讓社會越加不平等,但我們無法忽視的現實是:金融塑造了現代社會。
金融掌控風險的能力使我們可以將創意轉化為各種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小到改良型的手術器具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大到輔助精密的科研機構,以至于最終影響整個公眾福利體系?梢哉f,金融機構與民眾之間的聯系是維系社會運轉最基礎的關系。
實際上,當今幾個重要市場經濟體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金融的核心支持。如果沒有金融業,這種崛起是根本無法實現,不管是19世紀后期美國的崛起,二戰后日本、德國的重新崛起,乃至20世紀后半葉中國的崛起。
席勒教授在書中的一個重要論述值得引起重視。
他講述說:“在一個沒有經歷過合法商人興盛時期的國家,人們視商人為行為骯臟者的比例更高,這個發現極其重要。這說明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獲得發達的金融體系,它的人民必須首先經歷一個過程,扭轉那種被夸大的‘商人都是骯臟者’的思維!
動物精神推動進步也制造混亂
現有的金融市場能夠成功地為人們帶來富裕的生活,這與其引導人性中的動物精神的方式有很大關系。在席勒的定義中,所謂動物精神就是每個人內在的采取行動的應激性。動物精神是進步之源、發展之源,如果我們的動物精神退化,意味著主動的樂觀精神被動搖,那么剩下的唯一可依賴的手段就只有通過數學方式計算得出的預計值,這種情況下,席勒教授認為,任何公司難以生存下去。
社會正是在動物精神驅使下前行的,但在經濟學誕生之日起,有了“理性人”假設之后,更多人認為社會是理性驅使前行的。1990年代后期,新型行為經濟學重新崛起,它對經濟學之根基有關“理性人”的假設進行著全方位地、系統有效地瓦解,這一理論的深入人心及此門類圖書的暢銷,讓“經濟人”“理性人”的信念已有風雨飄搖之勢。
僅2000至2005年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至少有三位被視為“行為經濟學家”:阿克洛夫、史密斯、謝林,沒有受過任何經濟學訓練的心理學學者丹尼爾-卡尼曼,因在行為學的貢獻而成為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克洛夫是席勒的同事,也是《動物精神》的另一合作者。當然,席勒教授也可化歸為行為金融學派。在《動物精神》的產生,阿克洛夫和席勒提出,大量人群可能同時出現同樣的動物精神方面的波動,這是一種受傳染性社會事件影響而出現的社會現象。
雖然非理性是發展的動力源頭,但“非理性繁榮”“動物精神”重新被深入探討,正是在金融大崩潰的巨大破壞作用背景下進行的。席勒一再強調,非理性繁榮是美國股市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源頭,它的根本原因是現有金融體系安排存在重大缺陷,加之人們面對泡沫產生的心理恐慌,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在所難免。可貴的是,這是席勒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臨之前的判斷。
金融創新需民主化人性化
“在我看來,應對這種現象(金融危機)最好的方式并非鉗制金融創新,相反,我們應該鼓勵進一步放開金融創新的步伐,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可以緩解金融危機的沖擊,也可以使金融業更加民主化!
理想社會應該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人們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如果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判,“金融”有悖于“好的社會”所要達成的目標。但在席勒看來,“金融”是實現“好的社會”重要的工具,甚至是不多得的工具。
羅伯特-席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傳遞的核心思想是,金融有充足的潛力為我們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
席勒說,此次金融危機提醒我們,進行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必須服務于保護整個社會的資產整個最根本的目標。為了保證目標得以實現,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并監督不同的從業者:首席執行官、投資經理、銀行家、放貸者……通過倡導他們心存善良的從業行為,進而影響整個金融文化。“只有細致入微地引導其發展才能將其成功地引入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金融體系進行擴大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改造!
對金融進行進一步民主化改造,意味著創造更多為民眾所開發的金融方案,比如提供金融建議,法律建議以及金融教育,同時還要運用一些全民化方案服務的技術,以保證所有人都能更明智地參與金融系統。
“金融如何創新發展,關鍵在于使其與人類的基本價值觀保持一致!毕湛偨Y到。
(本文作者介紹:全國首位專職財經書評人,作者立志成為翻閱經管書最多的專職人士。)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