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王鴻嬪[微博]
阿里買下基金公司股權,看來是玩真的。網絡業者一向以創意取勝,期待進入金融業能帶來新空氣。但這對投資者來說影響有限,A股如果不能給投資者帶來長期合理的收益,基金公司/資產管理業的核心價值就無法體現。
就這幾年的事,百年柯達被電子業打入歷史,百年雷曼兄弟說倒就倒,百年華盛頓郵報換了新主人,樁樁都是空前不絕后的商業大案。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市場理應該淡定多了吧?
中國金融業有了新的挑戰者,這在全世界并不空前,也不會絕后。網絡金融叫陣傳統銀行不是新聞,買下基金公司股權,看來是玩真的。網絡業者一向以創意取勝,進入金融業能否帶來新空氣,我是有期待的。
影響?鯰魚效應多少是有的,仔細想想,短期有限,長期也會被市場走勢稀釋掉。
對于消費者方面效果有限。投資者因此有更多的選擇了嗎?有更好的收益嗎?更多的產品嗎?更好的流動性嗎?更好的服務嗎?--A股如果不能給投資者帶來長期合理的收益,基金公司/資產管理業的核心價值就無法體現。
最近20年資產管理業在產品上的重大變革,一是被動型投資組合興起,滿足了大批有擇時能力投資者的需求。另一個是資產證券化產品,但這一類證券在公允估值上還未健全,08年ABS、CDS引起的風暴余悸猶存。如果不是這類等級的產品變革,不論是銀行系、保險系、電商系基金公司,比拼的還是現有產品的收益性+客戶溝通力(包括渠道能力)。產品力強、能為客戶創造滿意的收益,就算是小公司絕對能克服沒有自身渠道的障礙,這道理不只是在基金業有效,在其他產業也行得通。所以,渠道,不是問題。
業者競爭是否公平?業者自身從股東方帶來或自身發展出來的產品管理能力、渠道能力,不能稱為不公平,因為各自可以有不同的businessmodel選擇。會造成不公平是不一致的監管標準,例如,同樣是向公眾募資的投資產品,銀行、證券監管單位的標準不一致,造成同一風險等級的產品,同一個客戶,在不同的渠道被告知成不同風險程度的投資預期,這才是不公平,而且這同時對業者及投資者都是不公平,且伴隨者經營風險。在現存的其他資產管理渠道中,存在著過度承諾收益、弱化風險的現象,更甚者,東方國家的資本市場監管機構,還會要求資產管理業者賠付市場巨額波動的基金投資損失,股東賠掉多年來的盈余事件,隔幾年就上演一次,這是業者激進、投資者錯買盲從、監管單位家長心態下共同架構的畸形產業,潛在風險極大。
金融服務業的本質是扮演資金提供者以及資金需求者的橋梁,媒合兩方的需求,銀行、證券服務的是不同風險屬性的資金供需者。全世界對金融業都采高度監管,國際趨勢是對于銀行BIS監控,證券、銀行、保險三大領域的KYC(know your client)以及反洗錢要求,都是日趨嚴格,這些不斷墊高的經營成本、規范,國內傳統銀行都追趕地辛苦,信奉野蠻生長的電商并不能回避這些規范,會有這些繁瑣的條條框框,是付出上萬億美元的學費換來的。08年金融風暴的起因之一,是高盛、雷曼等投行,因為不是傳統銀行不受BIS規范,但卻做跟銀行一樣的業務,結果杠桿比例超過傳統銀行10倍以上,次債違約爆炸,這些不受管束的金融機構爛賬拖累了一大幫被BIS綁住的銀行。所以,電商要進入金融體制內,定會被要求納入同樣的標準之下。
阿里巴巴[微博]與四十大盜的故事,“芝麻開門”三次,每次的結果不同。芝麻開門之后,我希望看到挑戰者、現存業者、投資人、市場多方都贏的結果。但芝麻開門不是每次都有所得的。祝福著!!
(本文作者介紹:原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臺灣摩根富林明證券投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臺灣摩根富林明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畢業于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