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 原文發表于IMF官網 作者為Steve Barnett
中國目前經濟增長的減緩也許能帶來未來收入的提高。所以,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減緩,我們不應憂心忡忡,反而應感到高興。為什么?因為中國領導人不再依賴短期刺激措施,而更傾向于實施結構改革,這表明他們致力于使中國經濟轉向更加平衡和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
當前的模式不可持續
借錢支出(中國是借錢投資)能夠極大地促進經濟增長。至少在一定時間內是這樣。但最終,債務將上升,投資效益將下降,風險會增加。
幸好中國經濟仍有相當大的緩沖空間。因此,近期經濟前景面臨的風險非常低。但是,某些經濟領域已開始變得較為脆弱:信貸激增,地方政府財政面臨壓力,一些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在削弱。
信貸的例子最為明顯。在本世紀頭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廣義信貸指標(全社會融資總量)一直穩定地保持在GDP的130%左右。然而,2008年以來,該指標飆升至GDP的200%左右;在四年半的時間里,增幅達GDP的70%。
因此,毫不奇怪,投資也出現了高漲情況。投資在經濟產出中所占比例接近一半,從全球范圍看處于最高水平,即便與其他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的歷史經歷相比也處于高位。
的確,過去十年里,產出中的消費占比已顯著下降。為了扭轉這一趨勢,需要降低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提高消費的作用,從而實現再平衡。
更加平衡和可持續的增長
為了實現更加平衡和更可持續的增長,需要實施一攬子改革。我們主要來談談其中兩項內容:進一步加強金融部門,以及增強服務行業的競爭。這兩項改革合起來如同打出組合拳,效果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微博]。
那兩項舉措推動了本世紀頭十年的經濟增長。
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金融體系能夠更好地將居民儲蓄指引到有效益的領域。必須讓更多資金流入服務業的富有活力的新創企業,而這類公司目前被排擠在信貸市場之外。為此,需要加強服務行業的競爭,從而使這些富有活力的新創企業能夠真正成長起來。
醫療、教育、金融服務、物流、公用事業和電訊等行業都應該進一步改善。這些新的企業進而會創造就業。此外,服務業往往比工業具有更高的勞動密集度。勞動密集度更高的經濟增長意味著更高的居民收入,而更高的居民收入意味著更多消費。金融部門改革也能直接提高居民投資收入。目前居民儲蓄以銀行存款為主,考慮到通貨膨脹,存款收益為零甚至為負。在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體系中,居民的投資收益應該大大高于零。
更慢,但更好
有一點要注意:在這個新的模式下,經濟增長會減緩。今后若干年里,為了遏制經濟中不斷上升的風險,需要控制信貸增長,實現投資合理化,而這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減緩。簡單來說,刺激的減少意味著增長的放慢。改革本身也可能帶來過渡期間的調整成本,對經濟增長產生某些短期影響。
我們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在實施改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將增長6%。從所有衡量指標來看(除了未能達到中國過去30年平均10%的年增長率),這將都是一個了不起的結果。
特別是與維持現狀相比。如果維持現狀,中國很可能掉進中等收入陷阱,到2030年,人均收入最高僅會達到美國的25%左右。相反,如果能夠成功實施改革,中國的人均收入到2030年可能達到美國的40%。
新的模式還將帶來更高質量的增長。質量更高,是因為這種增長模式將促進就業、收入和消費,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將使用更少的自然資源,更有利于環境;最重要的是,它將是可持續的。
對中國好,對世界也好近期經濟增長有所減緩以換取未來更高的收入是值得付出的代價。顯然,這不僅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經濟。到2030年,中國——特別是如果能夠成功實施改革的話——幾乎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中國的成功將顯著提高本國的收入,同時也會顯著增加全球需求,從而極大地促進全球經濟的強勁、健康發展。
中國當前的增長減緩將換來未來收入的顯著提高。所以,慢一些真的反而會更好。
作者介紹:Steven Barnett現任基金組織亞洲及太平洋部中國處處長。他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負責亞洲事務,曾任基金組織駐亞洲和太平洋辦公室(東京)助理主任,任基金組織駐中國和泰國首席代表。在1997年加入基金組織之前,他獲得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并擁有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以及俄羅斯和東歐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
(本文作者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