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彭琳
不少人最近在地產教父王石的微博“提醒”下,驚覺華人首富李嘉誠正在不斷拋售內地香港兩地的資產,一時間備感身處經濟危機前夜。其實在香港,“是不是撤資”的問題已經困擾了超人十幾年,在商言商、高賣低買的簡單邏輯,卻始終不能取信于大眾。筆者在下文只想講幾句大實話,李嘉誠最近拋售資產是什么意思,讀者可自行解讀。
在過去一個月中,包括計劃中項目,李超人共出售香港百佳超級市場、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及廣州西城都薈廣場等,如果全部完成可套現400多億港元。一時間,李嘉誠“中港撤資”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這在香港人看來不怎么新鮮,事實上過去十多年,輿論對于李家“撤資”的質疑從未停息,幾乎成了每年長和系記者會的必答題。耐性一流的李老先生則永遠不厭其煩地表明:不會撤資。但不信的人總比信的多,媒體的解讀也幾乎形成了套路:香港賣樓=為了撤資,內地拿地=香港撤資;海外投資=中港撤資……
在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解讀中,筆者只想講幾句大實話,李嘉誠最近拋售資產是什么意思,讀者可自行解讀。
實話一:李嘉誠不是突然“國際化”,而是一直就國際化。
一說起“撤資”,很多人腦子里就覺得過去幾十年李嘉誠都堅定不懈地在內地香港投資,但事實絕非如此。
長江基建和和記黃埔海外業務版圖涉及全球50多個國家,占集團業務的80%。從1997年至今,長江集團香港員工數目一直都只有3萬左右人,但海外員工數目則高達20萬人。
最近看到李嘉誠狂買歐洲電信業務的人們,可能也不知道甚至有些原本就是和黃門下弟子。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黃就擁有歐洲多國電訊業務,甚至在以色列創立Partner品牌并推出移動通信網。當時也曾被質疑“撤資香港”的李嘉誠,卻在2000年以高價出售多宗電訊業務,套現逾千億港元,2009年甚至將經營培育長達12年的Partner的51.3%股權用13.81億美元(約107.6億港元)賣掉了。
正當大家以為和黃準備拍拍屁股走人的時候,僅僅兩年后人家就趁著歐債危機,又把這個賣出去的“親生子”用1.25億美元(約9.7億港元)買了回來——這一手高賣低買凈賺98億港元。
許多人正在苦苦思考李嘉誠是不是要撤資中國的時候,人家其實早已是海外市場財技純熟的資本玩家了。
實話二:“一切為了實現股東的最佳收益!
這個在長和系的聲明中經?吹降木渥樱⒉恢皇且痪淇雌饋砗苊赖耐饨晦o令。有了上面的例子,讀者想必稍微了解了什么樣的交易才能算“實現股東的最佳收益”。
在香港人人皆知李嘉誠對自己的長實和黃無比珍視,上市至今幾乎每逢股價向下便展開增持,在2011年底的股市大跌中甚至一個月增持長實18次。這位華人首富每天清晨六點便起床忙到半夜,85歲還總說自己還沒考慮退休。香港一號股長江實業(00001-HK)1972年上市時股價是1.5港元,至2013年9月股價增至110港元,已經上漲逾70倍。
根據公開資料,從1991到2011年的20年間,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SARS危機和美國次級債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的,長和系盡管在3G、電視、娛樂等業務上也曾大幅虧損,但盈利卻不曾遜色。和記黃埔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1%,長江實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更接近15%。請大家回頭看看毛利率不到3%的百佳超市,再看看僅約5%的陸家嘴寫字樓租金回報,答案是否已了然于胸?
長和系最擅長的公用事業領域,在內地缺乏進入機會,主力發展的房地產投資近年來更成為宏觀調控的對象,零售、港口業務則受到內外需求不振、人力資源成本上升、行業競爭加劇等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剛剛經過債務危機的歐洲正處在“遍地便宜貨”的階段,經濟數據沒有繼續惡化跡象,處在復蘇初期,此時“抄底”各類有雙位數穩定回報率的公用事業資產,被各分析機構一致認為是對公司有利的明智之舉。
實話三:“李嘉誠的海外投資,是中國人的海外投資”。
李嘉誠有許多投資的深層意義不為大眾所知,譬如和記黃埔在全球逾50個港口擁有數百個錨位,遍及至少25國。這些不僅是一個中國商人的資產,更是中國極為寶貴的海外資源。香港學者沈旭暉將其視作李嘉誠搭建的“港口外交網絡”,更認為這是典型的“次主權外交”案例。李嘉誠的投資成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白手套”,無論是主動的還是客觀的,都不能抹滅其對于中國的戰略意義。
在世界級交通樞紐巴拿馬運河區,上世紀曾一度只有美國人可以出入。1997年,李嘉誠的和記黃埔集團屬下公司標得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長達25年管理權,當時有美國輿論指其是中國的“代理人”;2005年和黃集團又投資10億美元擴建巴拿馬運河港口,又一次在國際上吹起“中國威脅論”。到了2009年,中國已經是巴拿馬港的最大客戶。
去年香港回歸紀念前夕,中央公布了“進一步支持香港”六方面措施,其中一項就是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業界人士指出,這里所說的“聯合”,含義是香港企業憑借自身更容易受到其它國家認可的優勢,率先“走出去”,然后利用已經擁有的國際金融、商業等多樣聯系、條件,聯合和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實話四:海外市場尤其歐洲是“小超人”的新戰場
李嘉誠去年明確了自己兩個兒子的財產分配計劃后,大兒子李澤鉅作為長和系的實際掌控者,已經開始從低調的幕后走向幕前。
擁有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個學位的李澤鉅,在投資上極具國際視野,是長和系從香港走向全球化的主將。1990年和黃并購英國電信公司,年僅26歲的李澤鉅已經活躍其中。不久他出掌新分拆的長江基建,剛上市時僅僅是一個基建材料和相關投資的工作,但經過李澤鉅十幾年的運作,已經成為涉足全球四大洲,業務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多項業務的大型跨國企業。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李澤鉅就已經顯示出他沉穩、保守外表下大膽而積極的擴張取向——事實證明他并非父親事業的守成者,而是一個繼續開疆辟土的小戰將。這位華人界“新首富”最主要的戰場,就是歐洲。
在商言商。對于任何一個長期關注長和系的投資者來說,李嘉誠近期的投資取向,都是合乎邏輯、情理之中的。
事實上,說到“撤資”,李嘉誠就如同香港開發商們的“擋箭牌”。以香港為例,今年大賣資產的開發商可以說不計其數——年初華人置業主席、富豪劉鑾雄就高調拆售旗下位置最為優越的銅鑼灣地帶商場以及其它各處資產,套現逾70億,鷹君集團則拆售酒店套現100億港元,南豐集團也以近30億港元放售人流密集的旺角全幢商廈。香港最大地產中介中原集團創始人施永青也將自己持有物業的比重大幅削減到30%——不過背上“撤資”之名的,只有李嘉誠一個。
李嘉誠賣掉一個商場,就嚇壞了許多內地人,但與此同時香港多數開發商仍在堅持“內地化”的戰略,九龍倉近年來不斷在內地高調奪地,甚至向內地開發商入股,40%資產已經位于內地,恒隆地產的內地資產更已經超過一半。香港最大型開發商新鴻基地產,近日也一擲兩百多億在上海投得“地王”。
他們的舉動,一方面是由于內地市場的增長勝過香港,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國際化布局遠遜李嘉誠,還“抄”不上海外的“底”。能夠讓資產在全球騰挪,永遠不放過最佳獲利機會,暫時在香港富豪中是“李超人”獨門絕技,大家只好羨慕他了。
(本文作者介紹:北大畢業后赴港留學,任職多年,貼身體驗國際金融中心枯榮動蕩。)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