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彭琳[微博]
香港飽受高房價困擾之時,新加坡提出確保100%家庭買得起房,“月入1000坡元(約4800元人民幣)家庭可買50平米房。”羨煞港人,月供只需400港元,被揶揄“在香港連陰宅都供不起”。但香港與新加坡政府角色迥異,簡單比較并不公平。
正在香港人飽受蝸居和高樓價困擾的時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呼吁國民“去擁有自己的房屋”,表示將確保100%新加坡家庭都買得起房。其中月收入1000坡元(約6000港元,4800元人民幣)的家庭可以買得起兩房組屋,面積近50平方米;月入2000坡元能買得起三房;月入4000坡元買得起四房組屋——而且在去除政府津貼和公積金外,月供僅需67坡元(約400港元,320元人民幣)。
此言一出,香港輿論立刻炸了鍋——6000港元的月收入,在香港已觸及政府貧困線,不要說買房,連租房也困難,甚至有網友揶揄“月供6000元連陰宅(指骨灰龕位)都買不起”。10年前經濟總量僅為香港的一半的新加坡,早就已經超過并拋離香港,去年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而香港人均還不到3.5萬美元。港府一時間又成為了民眾發泄怨氣的對象。
其實,這樣的比較對香港并不是太公平。
其一,同樣作為地少人多的城市,香港70%的土地是山地,而新加坡則以平地為主,可供政府利用建設住房的土地面積遠多于香港。香港目前只有23%土地已被開發,新加坡則已達到50%。
為大興土木,新加坡大量輸入廉價外籍勞工,這些人是興建低成本組屋的主要力量。新加坡自1997到2010年之間人口增幅超過36%,目前外籍勞工已占整體居民1/4,為經濟爭取了低成本的發展機遇。香港則由于全面的勞工保障,建筑費用十分高昂,就算地價全免,每平方米的住房僅建筑成本也高達3萬港元。
其二、香港的房屋被視作“資產”,而新加坡的房屋僅僅是住宅。新加坡很早就實施了樓市調控,一家只能擁有一套房子,目前全國超過80%人住在政府的“組屋”中(類似經濟適用房或香港的“居屋”),住得雖然舒服,但組屋幾乎不能變現,也變相鎖住了國民的大量財產。政策推出后,有新加坡人表示,香港人埋怨香港政府,把自己房子賣掉就足以移民全球,但新加坡人根本不可能,“這也是政府防止國民外流的措施”。
其三,香港樓市吸引資金程度遠超新加坡。目前全球金融交易活躍的城市,無一例外都房價高昂,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對涌入金融市場的資金而言,房地產往往成為“蓄水池”和避風港。無論在紐約、倫敦還是香港,外來資金無不是抬升樓價主力。
新加坡雖然與香港同稱“國際金融中心”,在級別仍然難以相比。截至去年底香港僅股市市值就近22萬億港元(約17萬億人民幣),而新加坡股市近期持續上揚后,直到今年5月才首度超過1萬億新元(約5萬億人民幣)。這也顯示流入新加坡的外資量數額有限。
其四,新加坡讓人人買得起房,原則之一是讓國民用強制性公積金繳交月供。新加坡強制性公積金最高達工資36%(雇員上繳工資的20%,雇主交16%),這部分款項用來買房供房后,退休后的退休金也就隨之大幅減少。而香港則一貫奉行藏富于民的政策,在低稅率之余強制性養老金也僅占工資的10%,而且雇員繳交的額度以1250港元(1000元人民幣)為上限。
換言之,港人盡管要忍受高房價,卻更容易積累財富——根據匯豐在2011年做的亞洲財富調查,香港富裕人士的平均流動資產達30萬美元,居亞洲首位,新加坡則僅18萬美元。
其實,新加坡房價一直低廉,香港房價也持續昂貴,但過去港人卻對新加坡滿懷優越感。如今這份羨慕,不如說是羨慕新加坡近年來經濟騰飛的速度,與越來越亮麗的發展藍圖。然而,新加坡與香港政府功能角色迥異,若真有心要借他山之石,市民也必須認真考慮要付出何等代價。
例如,房屋問題的基礎是土地供應,新加坡政府近期將遷移空軍基地,以及把南部的港口遷往西面新填海區,在原有土地興建一座新城市,立刻增加可供發展土地1800公頃。與此相比,香港小小一塊舊啟德機場土地荒置十余年才最終動工,舊區觀塘的改造拆遷談來談去談不妥。香港如果要有建造更多房屋的機會,環保人士、失去工作的舊區小商販們,首先不得不向土地開發計劃妥協。
同時,新加坡政府利高額公積金聚集財富,在國內外大力投資、主導經濟發展策略,不僅是新加坡高速增長的秘訣,也是新加坡為國民提供住房津貼的資金來源。香港政府則一向量入為出,避免增加市民不必要的財政負 擔,如果要“全民置業”,勢必要大幅加稅,甚至增加稅種,并提高強積金收費,市民又是否愿意拿出30%-40%的收入交到政府手中?
最后,新加坡提出“1000元收入可買房”的原因,是很多家庭的收入的確就只有1000坡元——大量廉價外勞的輸入壓低了低端就業市場的工資。新加坡貧富差距問題并不遜色香港,而且窮人的收入低于香港,物價反而高于香港,即便擁有住房,生活依然艱難。想要擁有“新加坡式”住房福利,難免要面對一個窮人更窮的香港。
(本文作者介紹:北大畢業后赴港留學,任職多年,貼身體驗國際金融中心枯榮動蕩。)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