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宋聆[微博]
“同業都這樣”,成了比爛的擋箭牌,“不這樣就沒法兒做業務”,成了最厲害的武器,所謂的“愿景”、“使命”、“目標”都只是華麗的紙上企業文化口號,但是,所有的企業都有外部性,你的行為會影響到消費者,金融企業影響的,甚至不僅僅是消費者。
【相關專題:泛鑫保險美女老板攜款出逃】
除了聲討監管部門,我們還能做什么?
九十年代初有一幅頗為有名的漫畫,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作者仿佛是丁聰。畫為兩幅,一幅為“批評”,畫中人倒持雞毛撣子、挽袖瞪眼,以棍刺對人;與之相對照的是另一幅畫,畫中人用雞毛拂著自己的脖子,一臉微笑,這當然是“自我批評”了。
隔了這許多年,我仍然為藝術家的犀利與深刻所折服。在許多場合,這幅畫都會跳進腦子里,讓我會心一笑。如今,我們在跨入二十一世紀后已過了十年,這幅畫依然有生命力。特別在發生較大的公共事件時,這幅畫仍是最現實的寫照。
近日,關于泛鑫的報道與討論甚為熱烈,隨著事件的深入,許多細節逐步被揭開。例如,合作的保險公司超過首期保費的高額傭金、泛鑫的私制理財協議、“跑路者”的落網,還包括此前上海保監局曾兩年四次對泛鑫做過檢查都未發現問題、甚至頒發了獎杯的情況。有人據此認為,應該對上海保監局問責,還有人上升的層面更高,認為泛鑫之亂象,為保險監管失職之過。
雞毛撣子的倒與正再一次浮現在我腦子里。
昨天與友人議論泛鑫,說到有人言語銼鏘地提出要問責上海保監局,倆人皆一笑。別人是沒做好,那么你做好了嗎?
這種風氣小到一個公司、大到一個行業,甚至當前社會中許多地方,都能看見雞毛撣子在跳舞:只要發生了負面事件,先做的不是檢討自己的過過失、而是指責別人,仿佛錯誤都是別人的,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
筆者絕無意認為監管沒有問題。過去十幾年,保險監管之爛不需要再費筆墨論道,但是,另一方面,作為一名從業人員,保險業爛到如此地步,你就沒責任?
以筆者的觀察,泛鑫事件關注最多的還是圈外人,保險業內對于泛鑫事件的重視,比投資圈對于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的關注要低得多。
何也?或者八個字可以覆蓋:司空見慣、干我何事?
泛鑫事件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高于首期保費的傭金,另一為私制理財協議。前者司空見慣,后者實際是又一起非法集資,沒披保險代理機構皮的,發生的也不少。
渠道競爭之慘烈,費用之高,拼了折本的費用也要拼保費,這不是泛鑫一家、或者是經代一個渠道,“我們圖它以后的保費”,這種說法哪里都能聽到。話是人說的,總能說圓,可拆了東墻補西墻也是現實。
恐怕,最大的現實是,經營風格缺乏、經營思路缺乏、經營人才缺乏。大家都這樣做,我也要這樣做,保險業起步時思路延用至今,市場競爭激烈了,就靠費用拼渠道,至少先把保費規模做上來。否則,現金流都沒有,對于金融業來說,不是死地?
惡性循環,越做越爛,什么內控,什么斟選,其實未必不知道是爛的。
在面對不好的事情或做法時,我想,大多數人與我一樣,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同業都這樣。
“同業都這樣”,成了比爛的擋箭牌,“不這樣就沒法兒做業務”,成了最厲害的武器,所謂的“愿景”、“使命”、“目標”都只是華麗的紙上企業文化口號,但是,所有的企業都有外部性,你的行為會影響到消費者,金融企業影響的,甚至不僅僅是消費者。
可惜,這些并不被看到,或者被暫時放棄了。
當然,這種缺失并不僅是保險業,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已經昭昭,隔壁行業也好不了多少。除了金融業,許多行業都是如此,食品業的摻雜摻假,都快不能稱之為新聞了。
筆者并非不識時務,亦非不食人間煙火。市場競爭之慘烈,先顧生死、后顧榮辱,倒也是實情。只是這實情和做人一樣,要有借口,總有借口;要有底限,也總有底限,老老實實的,有時也未必就是那么吃虧。
理想主義的消退已經不僅限于企業,社會唯利是圖,道德處在下風的例子時有發生,泛鑫告訴我們,或許,謹慎未必就是一種成本,也可能一種隱性投資。
當然,也許,它還告訴我們,正如病菌永遠存在,我們能做的是強身健體一樣;當發生不好的事件時,先找自身的原因,讓自己強大,才是遠離麻煩的最佳途徑。
(本文作者介紹:宋聆,關注保險業中宏觀的運營與發展。)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