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王高峰
若某一地區全年設備利用小時數低于4500小時,說明該地區電力富余。而2014年這一數據低于4500小時已成定局,像吉林等個別地區甚至徘徊在35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從全國范圍看,我國當前的電力市場已經處于相對過剩狀態。
當下,我國電源建設正如火如荼,2008年以來,每年新增發電機組近億千瓦,并在2013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首次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與電源投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卻大幅回落。這意味著,我國電力供需結構失衡趨勢越來越明顯,全國性的電力過剩可能會提前到來。
今年年初,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2014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全年增長7%左右,然而,今年前三季度,這一數據僅為3.9%,大大低于預期。與此同時,設備利用小時數也大幅回落,前三季度,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3204小時,同比下降了174小時。
按照電力行業即成的規則:若某一地區,全年的設備利用小時數高于5500小時,說明該地區用電緊張,可繼續增加電源投資,若低于4500小時,則說明該地區電力富余,一般不能再新增發電裝機。
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數4511小時,已經處于飽和邊緣,按照目前下降的態勢,2014年這一數據低于4500小時已成定局,像吉林等個別地區甚至徘徊在35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從全國范圍看,我國當前的電力市場已經處于相對過剩狀態。
盡管如此,我國前三季度的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仍高達5250萬千瓦,8月份,國家發改委還公布了25個最新核實的火電項目。為何在電力相對飽和狀態下,電源建設的投資沖動依然難以控制?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困難。自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價格大幅下跌,曾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火電獲得了發展良機,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在煤炭價格長期看空的背景下,盡管電力市場出現過剩,但依然難以抑制企業對火電的投資熱情。
另一方面,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項目,不僅受到政策支持,還具有排他性的投資特點。例如,東北地區盡管窩電嚴重,但風電項目仍在不斷上馬,其原因在于,面對有限的優質風資源,沒有企業愿意主動放棄,因為放棄布局就意味著未來不會再有參與的機會。
另外,一些投資周期相對較長的電源項目,如水電、核電的陸續投產,也推動了電力供應數據的快速增加。然而,電力供應和需求的失衡,如不在政策上加以規范和優化,未來的矛盾可能會集中爆發。
我國經濟已進入以“中高速、優結構”為特征的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換擋期”,電力需求的增長自然會放緩。由于我國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而鋼鐵、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的用電量又占到工業用電量的一半左右,因此,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對高耗能產業的限制,未來電力需求的增長也將進入中低速區間。
在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要求下,近期國家能源局下放了火電項目的審批權,然而,這一權力下放所帶來的風險在于,地方投資火電的熱情可能被再次激活,這可能導致未來幾年更加嚴重的電力過剩。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建議,在當前背景下,應嚴格控制電力富余較多地區的電源開工規模,以集中消化現有電力供應能力。對棄水嚴重的地區嚴格控制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開發進度,對電力大量富余的東北地區嚴格控制包括煤電、風電在內的電源開工規模。
事實上,電力行業只有提前規劃,未雨綢繆,才能重蹈其他行業產能過剩的覆轍。
(本文作者介紹:資深媒體人,《能源》雜志副總編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能源經濟專業碩士。)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