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向小田
其實,只要一家上市公司不務正業,每隔一段時間變換經營范圍,你就要注意了。十有八九是騙子。當然,真正做市值管理的公司,也會采取相同的手段,這個時候就要仔細分辨了,不能一棍子都打死,也有好公司嘛!
(以下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十分榮幸)
有一陣子沒有接到老陳的電話了,今天他突然打電話來,頗有點驚奇的樣子!疤锟,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好幾年沒看的股票,最近一看,全解套了!還賺了不少!”
老陳很是興奮。由于在銀行理財部門工作,他買的股票很少,自己積攢下來的錢,大部分都買了房產和理財產品。早些年他炒股票沒賺到錢,反倒被套住不少,于是就把股票賬戶仍在一邊,偶爾看一下,也不怎么關心。今天突然這么興奮,看來股市的賺錢效應來了。
下面是我和老陳的對話。
陳:田總,你說,最近好多股票表現都很猛,我跟他們業務上也有些接觸,給他們也放過貸款,按我理解,好像經營上沒什么變化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我先給你講個故事吧。某上市公司市值20億,大股東占60%,價值12億。拿10%即2億去銀行質押套現1億,放杠桿借3億拿4億去炒股票買資產,搞個資產注入股價至少三四個漲停。再拿10%股票質押套現放杠桿買股票,來回幾次,放幾個并購案子,市值到了50億。
非公開發行購買資產,募集資金10億,賣資產套現5億。定增做完市值80億。高位套現幾億股票付利息兼改善生活。過幾年業績不達預期,股價跌下來大股東宣布低位增持。一來一去,持股比例又回到了60%,但手上現金多了N億,F在你明白為什么有的股票莫名其妙就漲了吧。
陳:這個主意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太猛了!
我:其實早些年就有這么干的,那時候都比較野蠻粗魯,2010年以后,資本市場上有一些私募機構就開始系統性試點了。尤其是2012年前后,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的關鍵轉折期,許多上市公司通過內生式增長已經無法滿足資本市場對其盈利增速的要求,紛紛通過外延式擴張來實現迅速做大。
在這個領域,創業板一些公司創造了許多奇跡,通過不斷并購、重組,幾年之內市值翻幾倍的不在少數。資本市場也漸漸認可了這個模式,所以,私募機構根據市場的胃口,如此操作,自然是無往不利。
陳:那怎么識別那些做“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呢?
我:其實,只要一家上市公司不務正業,每隔一段時間變換經營范圍,你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一會兒搞電力設備,一會兒又宣布進軍影視傳媒,完了又說要投資新能源汽車/可穿戴設備,這個時候就要小心了,十有八九是騙子。
當然,真正做市值管理的公司,也會采取相同的手段,比如說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啊之類,這個時候就要仔細分辨了,不能一棍子都打死,也有好公司嘛!
陳:田總,按照你前面說的,那這些操作不違規嗎?不被證監會[微博]發現嗎?
我:當然是違規啊,但是人家總是有辦法的。資本市場上代持這么多,你說都披露了,都發現了?弄幾個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買股票,上市公司公告的時候真的有告訴你背后的投資者究竟是誰嗎?更別提什么抽屜協議之類的玩意兒了。
陳:對了,你這么一說,我想起來我經手做了不少股票質押項目呢!
我:現在想起來了吧。你們這些項目,資金都是從哪兒來的?
陳:大部分是銀行客戶的理財資金,還有一些同業資金。
我:果然沒錯。今年以來,我看許多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在給這些資本市場運作提供資金子彈。股票質押自然不必說了,傳統業務。非公開發行、并購基金,都是參與的好方式。只要翻一翻那些上市公司公告,就能發現好多類似于XXX系列信托計劃、XXX系列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去買了股票。
從統計上來看,這些公告出現得越多,這些產品出現得越多,就代表著銀行體系的資金在進入股市,那么股市走牛自然也就是必然的了,F在好多搞到成本那么低的同業資金都進來了,看來還真是迫不及待啊。
陳:果然我們還是太吊絲了,拿這么點利息,早知道還不如直接買股票。
我:你買股票能控制風險嗎?能這么操作的,都是有關系的,跟上市公司大股東沒點關系,怎么踩點?知道啥時候買你也不知道啥時候賣啊。人家突然一個大宗交易減持,打得你措手不及。
陳:確實,那看來還是就做做股票質押收點利息算了。
我:做股票質押也有風險啊。市值10億的時候套現5億,市值到50億的時候同樣的股票可以套現25億呢!人家搞不好套現的錢早就賺翻了,大不了把股票扔給你,你要嗎?
陳:這我哪敢要啊,我要了拿出來賣,不知道多少個跌停。
我:所以啊,銀行也就是個小弟的命。人家吃肉,借你錢做杠桿,你喝點湯就好了。
陳:謝謝田總。你這么一說,我還是早點撤吧。股市里面賺的錢,剛好在上海買個房子。我也套個現,有些錢啊,不是我能賺的我也就不想那么多了。
(本文作者介紹:生于湖北省西南部。他的作品風趣幽默不拘一格,深受人們所喜愛。)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