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對金融業而言,輕資產運營的難點在于借款人(即底層資產)的風險管理,風險做不好,輕資產運營就是虛的。既然輕資產本身決定了不可能深度介入資產的甄別和風控過程,那就要求平臺方具備極其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和資源協調能力。
近期,某大型平臺理財產品違約事件終因保險公司的墊付而告一段落,對吃瓜群眾而言,這件事就算過去了。而對從業者而言,這件事還有很多值得啟發之處,不在于蘿卜章,也不在于保險公司的扯皮,甚至不在于如何甄別底層資產是否為垃圾債,而是事關企業發展的戰略思路選擇。過去的幾年,互聯網企業流行輕資產運營思維,延伸到金融領域,信息中介無疑成了輕資產運營思路最好的落地方式。于是乎,不僅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宣布輕資產運營轉型,互金平臺也在市場和監管的推動下一步步走向信息中介化。
但問題在于,鑒于金融產品自身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在當前甚至未來可預見的幾年內,市場不能指望消費者對金融產品風險的鑒別力有質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消費者的金融產品選擇必然嚴重依賴于平臺的產品推薦,并更多地演變為基于對平臺的信任而選擇理財產品。這一點雖然從合同關系或法律關系上有不合理之處,但站在市場角度看又并非沒有道理。
邏輯困境來了,在消費者把金融產品的選擇權交到平臺手中時,對平臺而言就是沉甸甸的責任與壓力,規模越大、責任越大,平臺還能淡然地把底層資產的甄別權交給第三方而安心地做展示窗口嗎?這種把自己的命運全然交到第三方合作伙伴手中的互金平臺,真的有未來嗎?可見,輕資產、平臺化的運營戰略,并非轉型的靈丹妙藥,一個不對,就是帶來滅頂之災的毒藥丸。
問題頻發背后可能是戰略思路出了問題
理財產品違約,已經成為互金平臺不敢觸及的“紅線”。這個紅線,不在監管層面,而在實操層面。在當前的行業環境和輿論環境下,一旦平臺未能及時兌付資金,很容易引發投資者擠兌潮,給平臺帶來滅頂之災?;诖耍瑢ζ脚_而言,良好的信譽是第一寶貴資產,平臺通常會不惜一切代價來確保到期資金的按時兌付。
擠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流動性危機,在正常經營情況下,理財平臺會保持相對穩定的資金流入和流出情況,通過事先的流動性測算,基本可以保證流動性均衡。當擠兌發生時,平臺在短時間內遭遇大量的資金流出需求,此時并無足夠的流入資金接盤,導致兌付失敗。兌付失敗本身會加劇投資人的恐慌情緒,引發更大規模的擠兌,也會使得潛在的流入資金中斷,使平臺喪失資金來源,最終因資不抵債而破產倒閉。對互聯網金融平臺而言,由于缺乏類似的存款保險和央行最終貸款人等制度安排,一旦遭遇擠兌,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回顧2016年以來的理財平臺倒閉潮,在500多家跑路、提現困難或經偵介入的平臺中,產品逾期幾乎是唯一的導火索。產品一旦逾期,接著就是擠兌,再然后是提現限制,最后是經偵介入。由于提前可以預測到結局,一些平臺干脆選擇在產品逾期或接近逾期的時點“主動”跑路。你要說有的平臺本來就是騙子,不否認。但500多家平臺都是騙子嗎?肯定不是。相信大多數都是受互聯網輕資產思維影響的創業者,懷著滿腔熱情進入這個行業,以“輕資產、平臺化”的思路去“鏈接”資源,終因經驗不足接手大量的“問題資產”,至此,一些創業者開始黑化為不法分子,玩起龐氏騙局的游戲企圖自救,玩不下去就跑路;還有一些創業者,選擇傾家蕩產填坑,之后停業關門;還有一些,因無力兌付面臨經偵介入。
當前不良資產高增長的趨勢仍在持續,行業中也還有幾千家平臺,平臺背后資產的質量狀況將直接決定平臺的命運。問題在于,由于奉行輕資產思維,平臺在資產甄別、貸后管理等方面過度依賴第三方合作伙伴,真要評估資產質量,恐怕平臺自己心里也沒底吧。結合監管門檻和不良資產暴露的趨勢,筆者曾經斷言2017年末還能持續運營的平臺將維持在500家左右,意味著還有接近2000家平臺需要出清。如此大規模的平臺退出,不能不說是業務模式或者業務模式背后的戰略思路出了問題。
輕資產還是重資產,金融企業要怎么選?
回過頭來看,自2010年以來,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成功甚至后來者居上,但唯獨在金融領域,互聯網思維似乎遇到了瓶頸。
互聯網思維強調輕資產運營,大致的套路是通過免費思維和流量策略吸引用戶并實施免費策略,然后以跨界思維尋找合作伙伴搭建平臺,通過平臺化的運作為客戶提供一體化服務提升粘性,對資產方收取通道費或流量費以獲得盈利。
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平臺與資產提供方只是通道合作關系,對資產的質量無心也無力進行甄別,這就埋下了行業發展的隱患。要知道,普通的商品銷售出去,服務基本就算結束了,而金融產品賣出去,一切才剛剛開始,只有底層資產不出問題,放出去的錢能收回來才算圓滿。所以,金融產品的風險和問題都是滯后的,片面強調當期規模并無任何意義,有時候一個資產逾期處理不慎,就可能引發擠兌而致全盤皆輸。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業又是講究杠桿效應的,像商業銀行,基本是10倍的杠桿,10元錢本金可以放100元錢貸款,這意味著,如果不良率達到10%,就把本錢虧光了。很多分期公司,不良率達到15%以上,從資本的角度看,估計也已經資不抵債了。
在金融業,大家發現并不能照搬互聯網的傳統做法,估計也是互聯網金融巨頭紛紛從傳統金融機構聘請高管的重要原因。然而,數以千計的小平臺既缺乏對金融的敬畏之心,也缺乏從傳統金融機構聘任人才的意識,即便有這個意識,也不見得能請來真佛,畢竟,傳統金融機構里的人才也往往只會青睞巨頭。于是乎,經過了短短一兩年的高速發展后,行業的從業機構紛紛停業,表面上是監管合規成本提升,根本原因還是發展模式走進了死胡同,難以為繼。
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并非誰都可以玩
對傳統產業而言,輕資產運營的難點在于做大客戶規模,有了客戶才能吸引商家入駐,有了足夠豐富的SKU,反過來也能提高客戶粘性,于是流量運營的思路應運而生并大獲成功。
對金融業而言,輕資產運營的難點在于借款人(即底層資產)的風險管理,風險做不好,輕資產運營就是虛的。既然輕資產本身決定了不可能深度介入資產的甄別和風控過程(這樣就不是輕資產模式了),那就要求平臺方具備極其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和資源協調能力,確保底層資產一旦出事,各方不會扯皮,生態圈能兜得住,保住平臺的聲譽。對于大多數中小平臺而言,缺乏這樣的影響力和協調能力,一旦底層資產出事,合作伙伴往往反目成仇,要么平臺自己兜底,要么事情鬧大,經偵接入,平臺完蛋。而后者,正是數以千計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事情。
因此,就金融業而言,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并非誰都可以玩,先要掂量下自己的影響力和協調能力。一旦選錯了戰略方向,必定事倍功半,而且多半會是個悲劇的結局。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