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 周其仁
來自人類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滿足一系列條件,才能從小圈子熟人范圍內的臨時替補性活動,發展成大規模改變生活、商業方式的“分享經濟”。關鍵的一點是,有沒有切實可靠的供給,讓大規模分享真正變成現實。
“分享行為”滿足四點才能成為“分享經濟”
“分享行為”源遠流長。我們做小學生時在課堂上寫錯了字,抓過同學的橡皮擦一擦。別人的橡皮為什么你可以用,這就是“分享”,哪天他沒帶鉛筆,也可以用用你的。傳統農村,被稱為互惠社會,一家蓋房上大梁,全村勞力都來幫忙,還自帶工具。城市居民鄰里之間處得好,炒菜時發現沒了蔥花,到隔壁家抓一把,這些都是分享行為。不過,來自人類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滿足一系列條件,才能從小圈子熟人范圍內的臨時替補性活動,發展成大規模改變生活、商業方式的“分享經濟”。以下四個先決條件很重要。
第一是經濟增長要達到一定富裕程度。人們已經擁有不少物品,有可能拿出來與他人分享。大家看今天中國有多少手機、電腦、房子、自行車、汽車?更別提過去的老三件、新三件,那是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才攢下來的。這些物品的共同點,是不會立馬被消費掉,都是所謂“耐用消費品”。這是出現分享經濟的先決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信息的爆發式增長。當物質增長到一定時候,信息會以更高速度增長、膨脹、爆炸。海量信息包圍我們,而信息遠比物質更適合分享。你把知道的信息告訴我,你什么也沒有減少,但與人分享的愉悅會增加。當然信息分享也需要一定物質條件,如信息的傳輸體系,以及人們吸收信息的能力。這一點在當下中國也非常顯著,大街上、車廂里、飯廳客堂、甚至辦公室和會場里,“低頭族”越來越多,忙著享用信息,也忙著與人分享。
第三個條件是,物品的豐裕會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匱乏。比如我買的書越來越多,但發現放書的空間越來越不夠用,更要命的是都市里的空間越來越貴!還有,購書越多,閱讀時間越少。城市汽車越來越多,但行車道路和停車場所越來越不夠用,汽車排放帶來的污染也與日俱增。甚至家家有了不止一臺洗衣機、空調、自行車等等。但每家用車、用自家設備的時候越來越短,家內“過剩產能”問題不小。這時產生了新的潛在需求:能不能減少物品的擁有,增加對已有物品的利用,減輕人類享受的環境成本?
最后一條很關鍵:有沒有切實可靠的供給,讓大規模分享真正變成現實。我們要明白,分享行為一旦超越熟人小圈子的業余和輔助的水平,要在人口規模巨大、人們彼此陌生、流動性很高、時間成本很貴的現代社會里真正實現分享,只有具備便捷、可靠的特性方能得以持續。這就要靠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不滿足這個關鍵條件,分享經濟的潛力再大,也轉變不成現實。
“中國式創新”離不開開放,而全球經濟也可從中受益
中國高速增長已經遭遇挑戰,理解這一點的中心線索是,快速的經濟增長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收入很快提高,另一方成本大幅度上升,要是沒有創新,還用原來的技術、在原來的產業結構里生產原來的產品,那在市場上何來競爭力?
現在看,中國的人口規模和市場規模,非常有利于創新。因為即便很小一個比例的人口愿意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就有一個可觀的用武之地。當然如此巨量的人口和市場,又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點和歷史傳統,行為邏輯必定很有特色。
這些年,中國利用開放環境,借鑒發達經濟體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原創,一旦找到在中國特色市場落地的法門,可出奇跡。不要小看這類應用原創的再創新,因為真正要讓科技造福于全人類,而不僅僅造福于在科技方面領先國度的人民,就需要在每個國家、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結合本國實際找到適合本土文化習慣、行為邏輯的具體方式。
其中,在原創基礎上再創新,非常有意義,甚至對原創國家,這些再創新也有值得他們借鑒之處。以分享經濟中的移動互聯網出行為例,滴滴當然受Uber原創的啟迪,但Uber又何嘗沒有從滴滴的經驗里獲得在全球化中更好落地的再啟迪呢?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