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滕泰
忽略了就業,城鎮化可能會誤入歧途。那么,對于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中國,如何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
新城鎮化究竟“新”在哪里?很多人認為新就新在政府應該退出,這種提法并沒有實際意義,因為真正的問題是如何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而非是否退出這么簡單。我認為,新城鎮化首先新在它的理論分析模式——新供給主義,這是分析、解決新城鎮化過程中就業、住房、戶籍制度、土地等核心問題的基本方法。
如果強調需求,城鎮化就會有意無意地成為拉動內需的手段,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會變成速度主導的城市化率;如果強調供給,需求只是城鎮化的結果,而核心問題在于就業。解讀角度的不同,結果很可能天壤之別。忽略了就業,城鎮化可能會誤入歧途。那么,對于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中國,如何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
有人在飯桌上舉了邯鄲市的例子,如果這個城市真的計劃擴張100萬人口,它必須要再造30多個邯鄲鋼鐵,因為邯鄲最大的企業邯鄲鋼鐵也就只有3萬職工。這可能嗎?
顯然,這種質疑的邏輯既有正確的一面,也有其僵化的一面。正確的一面是他看到了新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是就業,而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解決。僵化的一面是他所列舉的產業不正確。
世界經濟已經進入軟財富時代,如果我們還將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就業問題的希望寄托于鋼鐵等傳統硬財富行業,不僅根本解決不了數億進城人員的就業問題,而且會產能過剩,極大地浪費硬財富。
未來新城鎮化就業問題的出路一定在以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金融產業、社會服務業為主導的軟財富、軟產業、軟經濟領域。因此,新城鎮還新在它解決就業問題的新出路。
即便這個轉型有一個過程,短期內有一部分人仍需要在老的產業暫時就業,未來也不排除在經濟結構轉型后大規模失業的可能。拉美、印度等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前車之鑒。這就把挖掘新城鎮化潛力的前提引到下一個領域——經濟結構的轉型。
倘若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沒有完成,傳統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定無法解決新城鎮化的問題。而經濟轉型問題更是一個自然的市場化過程,不可能由政府一手完成,更不可能短期完成。
政府在經濟轉型上能夠有所作為的是放松管制、減少壟斷、減稅、市場自由化、產權民營化,以及放松人口戶籍制度、資本與金融等領域的生產要素供給約束以及供給抑制,讓市場、消費者和企業逐漸轉型到未來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可見,新城鎮化還新在它的最終訴求是經濟結構的調整。
總之,從人口和勞動的流動分析,中國的城鎮化的確有絕大的發展潛力。然而,發掘新城鎮化的潛力,供給效率提高的意義優先于需求創造,因為人口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是就業,而就業背后的問題是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型,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潛力。
摘自作者新書《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東方出版社,2013.8
(本文作者介紹: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4新浪金麒麟論壇”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萬豪酒店召開,本屆論壇主題:變革與決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國經濟的轉型與挑戰。 報名入口》》》 2015,決策下一步,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