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吳曉靈 本文原載于9月25日《金融時報》微信公眾平臺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標準是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標準是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金融標準在其中將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步入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為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傳統金融行業轉型與創新勢在必行。
過去幾年中,隨著金融創新和對金融監管的規避,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業務之間的界限被逐步打破,金融業進入混業經營為主題的“大資管”時代。與此同時,資金空轉、監管套利、鏈條過長、“脫實向虛”的新風險、新特征暴露出來。此外,“大資管”背景下各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復合型、顧問型人才的稀缺,一定程度上成為金融機構轉型的阻礙。
2016年12月28日,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牽頭發起設立的金融行業標準《公司金融顧問(JRT 0139—2016)》經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通過,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實施。這是我國公司金融行業的首部行業標準,獲得了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獨立金融咨詢服務等多方機構的普遍認可,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金融標準建立的意義在于:第一,有助于監管部門跟蹤評估金融業務的風險特征,從而完善制度短板和監管空白。第二,有助于金融機構業務和技術的規范,進行有序合作和競爭,提高金融產品透明度和服務的質量。第三,有助于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依照標準來保護其正當權益,對加強金融教育和實現金融普惠也有重大意義。
目前,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主題。金融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助于金融活動在標準和規則下良性有序運行,提升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有效防止系統性風險,服務實體經濟,進而與國際接軌,促進金融業的改革開放。
隨著國家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人民銀行科學防范,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目前正積極推進“金融風險管控行業標準”建設。開展金融風險管控標準建設,規范金融業務開展,為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指引,是新形勢下金融行業規范、平穩發展的要求,符合黨中央、國務院對金融工作的政策要求。
今年5月份,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及國家標準委發布了《金融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形成了金融標準化頂層設計,提出了新型金融業標準體系。適合中國國情和特色的金融標準供給在逐年提升,基本覆蓋了重點金融領域。
我國金融標準化建設起步晚,但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在國際上地位的提高,中國在金融標準制定方面也要提升競爭力和話語權。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要加快自身供給側改革。這既是供給側改革對金融業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這其中,培養符合金融標準的專業人才隊伍至關重要。金融業持續健康經營發展需要大量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培養、選拔、使用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別是要注意培養金融高端人才”。但是,目前我國專業人才培養和評價的標準缺失,培養方法有效性不足,具備專業精神,善于進行專業分析、專業判斷、專業管理和專業創新的人才就難以培養出來。
金融標準建設還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應該更加深入地進行推廣,引導消費者了解符合標準要求的標識,使用質量達標的服務,強化標準的社會公眾監督手段。這符合金融普惠的精神,也是金融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國金融機構在機制、產品、服務和人才等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但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在融資、投資等各方面知識都很欠缺。普惠金融服務范圍實際包含了企業,按照《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給出的范圍,主要有兩類,“一是在市場上可獲得金融服務相對弱勢的小微企業,二是貧困地區企業,最終目標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其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金融標準建設也要與時俱進,包括云計算技術金融應用體系標準框架、金融大數據標準體系框架、普惠金融標準體系框架、互聯網金融標準體系等。
展望未來,金融標準化工作將進一步為金融監管提供支持,為提升金融業服務發展水平創建標桿,推動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工作體系建設。
(本文作者介紹: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央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
責任編輯:鄭洋洋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