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盤和林
央行等權威監管部門一錘定音,結束了此前我國ICO是否屬于融資行為等種種爭議,告別了ICO處于監管空白的狀態。
今天,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指出,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中國經濟網,9月4日)
《公告》對代幣發行融資作出了具體定性和定義,認定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央行等權威監管部門一錘定音,結束了此前我國ICO是否屬于融資行為等種種爭議,告別了ICO處于監管空白的狀態。
從ICO的瘋狂現實來看,國內的ICO幾乎等同于詐騙,甚至還與傳銷如影隨形,對其規制符合金融“穿透式監管”原則,任何金融創新都不能游離于監管的視線范圍之外,特別是類似于ICO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必須予以及時遏制、打擊。
ICO是指企業或非企業組織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發行代幣,向投資人募集虛擬貨幣(一般為比特幣、以太坊)的融資活動,是過去一年里加密貨幣、區塊鏈和互聯網金融市場上最熱的概念。從區塊鏈的角度來看,ICO是一項中立的技術,但在我國野蠻生長過程中,被“一夜暴富”等概念驅動下,已經徹徹底底淪為一種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已等同于不折不扣的詐騙行為。
游離于監管之外的ICO,因為參與無門檻、發行無審核,所以很容易成為形形色色的人非法追逐財富的溫床。有人稱,ICO利潤已經遠遠超過毒販,這個說法一點都不夸張。三小時募資1.5億美元,五天募資1.85億美元,瘋狂的ICO正在造就著一個有一個一夜暴富的故事。最離譜的是,“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一個沒有白皮書(項目融資說明書)ICO項目卻融得了近2億美元。有多位業內大佬公開稱,現在的ICO90%是蓄意騙錢,剩下10%中又有90%是必定失敗的偽需求。
有人將比特幣稱之為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創新力最強的龐氏騙局,并認為各種“幣”(代幣)都是純度100%龐氏產品。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國際上至今沒有一個國家承認比特幣的貨幣地位,雖然說它只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但在現實中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而是被賦予了某種“貨幣”的色彩。不過,這種“貨幣”價值卻是“虛擬”的,完全不具備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真正貨幣價值。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內在價值為零,相當于一種“財富幻覺”符號而已,是一種山寨版貨幣。基于此,任何ICO項目不過是一個龐氏騙局罷了。
還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ICO并不是融資行為,因為比特幣等代幣是一種“虛擬商品”,代幣本身是“物”,而非“錢”,所以ICO應該是融物行為,或者叫物物交換行為,而對融物行為不能進行融資等金融監管。
實際上,近年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金融監管理念是“穿透式監管”的理念,即不以表象來論該行為是否合法合規,而是以該行為的實質,例如資金的來源、中間環節、最終投向等全流程穿透連接起來,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來確定該行為的性質,并進行監管。基于“穿透式監管”視角,ICO完全符合融資行為。從國際上各國政府的態度來看,基本上將ICO視為一種創新融資活動。例如美國,ICO就是將其視為金融行為而納入到證券監管來進行規制的。
金融活動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其風險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放大性、內在脆弱性,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著本質差異,例如各種形形色色的金融違法案例中,都有一批“中國大媽”成為受害者,不少搭上了養老錢、救命錢。因而,在美國等金融發達國家,任何金融行為通常都受到最嚴格的監管。同樣,任何金融創新都不能游離于監管之外,否則會導致各種金融亂象及風險,進而損害公眾利益。因而,全社會都要對金融創新保持應有的警惕,只能鼓勵規范化金融創新,對一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如ICO必須予以遏制、打擊。(作者系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群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