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者 夏心愉
“哪個平臺的資產端建設得好,在產品創新和風險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就能在互聯網金融大戰中成為最后的贏家。”一位互聯網金融資深人士說。
資金問題不算大,關鍵是資產。采訪了一圈互聯網金融機構,只要不是玩著“龐式騙局”打算撈一票走人的,不少機構管理者都有這樣的感受,欲深耕者尤其。
“哪個平臺的資產端建設得好,在產品創新和風險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就能在互聯網金融大戰中成為最后的贏家。”一位互聯網金融資深人士說。
可是,資產端變戲法談何容易?信托、保險、基金、銀行理財、還有全國魚龍混雜超過1500家P2P,都在賣產品,競爭已然激烈,產品卻難突破。翻出什么花樣才能吸引投資人?
“我們已經整合了全國約100家證券、投資、理財公司,接下來要加強聚合能力,提供云財富平臺服務。”匯付天下執行副總裁劉鋼告訴愉記。出身第三方支付的匯付天下還在拉攏若干交易所談合作,并且把垂直行業消費金融公司一并拉入陣營。匯付天下在暗兵布陣。
在資產端,暗戰已然開始。
2015年理財要有大生意?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累積約25萬億,信托10萬億,保險理財8萬億,基金理財5萬億,還有一個就是基金的理財積累,大概是在5萬億左右。這一串數字實際是基礎資產,接下來的大方向是用金融衍生品把它變成更多金融資產。”在曾任職人民銀行[微博]系統的劉鋼判斷下,2015年中國將開啟投資的大時代:“這50多萬億基礎資產是要翻成100萬億、150萬億的,這些產品將提供給社會公眾,這就是貨幣乘數的作用。”
某大型券商首席分析師跟愉記說過,當房地產、藝術品等曾經打出過泡沫的領域被逐一擠泡沫,下一波“熱度”,會出現在金融上。
金融資產基礎積累完成,這是匯付天下戰略押寶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公眾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投資人手里有錢。
一個同時發生的現象是“交易所現象”。包括天交所、重交所在內,目前全國已有不下10家經過金融辦審批的金融資產交易所;在上海,愉記曾從接近金融辦高層的消息人士處聽聞,排隊申請交易所資質的機構就有約20家。
這一點,在匯付天下的大局把脈中,意味著“市場對交易所配套實現金融衍生品的延伸的需求已經較高”。
當感覺大風將至,第三方支付匯付天下搖身一變入風口,瞄準互聯網金融理財。整個集團成立了三個板塊,除原有支付板塊外,還有匯付科技、匯付金融。其中匯付科技依托所收購的原華騰旗下兩家子公司形成獨立板塊,并嘗試開發運用金融支付業務累積了8年的數據。而匯付金融是塊頗大的想象空間,目前已運作理財平臺,以線上結合線下方式,悄然在去年業務量就上了500億。
這個變局不是偶然。匯付天下大當家周曄給一個支付起家的公司設計了“平臺化、渠道化、金融化”這“三化”路徑。
其實周曄心里明白,支付會成為一個工具,但金融的生意是永恒的。“三化”的終極目的,就是金融化。為創新金融業態(包括互聯網金融)提供服務平臺則是匯付實現金融化的重要路徑。
“改革”資產
既然瞄準了互聯網金融理財,生機發于資產端。匯付是個新進入者,“去和傳統理財產業競爭是沒有優勢的”。劉鋼說。
正是因此,匯付有了上述100家證券、投資、理財公司的“大集合”,還和天交所等金融資產交易所簽了戰略合作。而這些合作的背后,是交易所等機構天然具有的對資產標的的“改造”能力,包括讓期限更為靈活、或是讓入門投資金額變小。
一名金融業分析師表示,有了一批金融同業和交易所參與其中,資產端的想象空間可以打開得更大,未來或可根據客戶不同需求,將收益率、期限、風險程度各不相同的金融工具組合配置成量身客戶需求的新產品,并通過杠桿再調節風險收益。
“比如說,我們和上游產品合作,主攻5萬~50萬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客戶,我們認為這是藍海。”匯付金融理財事業部總經理劉超說:“匯付云財富是提供理財顧問和理財機構的服務平臺,提供產品、實現交易等。”
能拉攏合作機構,匯付依托的是其基礎產品支付通道,而支付工具天然易搭平臺,承載著資金來去,也就留下了數據,留下了合作機構和用戶。
“在用戶體驗方面,匯付天下有大量的POS機,彌補我們天交所的不足,優勢互補。”一名天交所人士告訴愉記他們樂于合作的動機。
在客戶地域定位戰略上,曾嘗到過“裝收單POS裝去二三線城市”甜頭的匯付,理財業務也主打二三線城市。“不在大城市和高大上金融機構們去拼殺,銀行也好、證券公司也好,都是覆蓋不了進入二三線城市的成本的。”
劉鋼說,但這種傳統機構的成本軟肋,正好是互聯網支付公司的強項,因“可用中后臺提升效率的方式來降低成本”。
而在銷售隊伍建設方面,玩慣了裝POS靠代理商模式的匯付,搞理財也“資源”不浪費,挑選了一批靠譜的外包服務商,建起了和線上銷售打配合戰的線下直銷渠道。
不過,在資產端創新運用的同時,上述金融業分析師也提請注意,就整個市場而言,發行人、承銷人的自律和專業能力還待繼續建設;更為重要的是,產品投資人的風險分析及承擔能力尚較欠缺,尤其是在將可投資資產百萬級較專業投資者們的產品“普惠”給一般大眾甚至金融“小白”時,投資者風險教育尤需強化。
(本文作者介紹:夏心愉,80后媒體人,第一財經“愉見財經”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愉財經平臺)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