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余豐慧
延遲退休年齡與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效能沒有必然聯系。只要有市場化的勞動力供給機制,一個退休年齡限制是擋不住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增大勞動力供給的。比如:既是退休人員,只要身體許可完全可以被返聘到工作崗位。
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1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就與之相關的問題進行了集中回應(12月12日 新華網)。
這次回應基本重申了12月1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符合我國實際”、“雖然也有不同意見,但看來已成普遍趨勢”、“不會對就業有多大影響”、“現行退休年齡明顯偏低”等觀點。
實際上,胡曉義副部長在大談“符合我國實際”的同時,已經忽略了中國的一個最大“實際”—13億人口背后的強大就業大軍。
他說“目前世界上170個國家和地區中,正常退休年齡,男性集中在60歲和65歲,女性集中在60歲”,卻忘記了全世界唯獨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13億人口的現實。在13億人口這個數據背后,談論人口、勞動力、延遲退休等“人”上的所有問題,任何國家與中國都沒有可比性。
一個殘酷的現實,胡曉義副部長雖有“辯解”,但也基本承認了這一點。每年離退休人員有六百到七百萬,退休延遲一年每年吃掉六七百萬年輕人就業崗位,占到每年實際新增就業1200萬人次的六成左右。
況且,人保部數據顯示,每年實際需要就業人數高達2200多萬人次,即:實際就業缺口最少1000萬人次。實際數據已經證明延遲退休對就業影響是巨大的。就業乃民生之本,因為延遲退休導致出現的民生壓力就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涉及到社會穩定大局。
胡曉義副部長說“2012年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總量首次出現了絕對下降的情況,比前年勞動力的供給減少了345萬,這一重要信號預示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要結束了。”
但這不但不意味著是延遲退休年齡的理由,而且還要好好把握勞動力這個變化機遇從而促進調結構、倒逼企業技術創新;促進分配制度改革,夯實經濟持續性增長的消費拉動力基礎。如果貿然延遲退休年齡必然對調結構和分配制度帶來兩大負面影響。
我國經濟長期處在粗放式發展模式下。主要表現是:在政府主導的大投資模式和出口拉動模式下,從生產要素上看,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性利用開發,對資源能源等要素的竭澤而漁式利用,最為嚴重的是對勞動力資源最為廉價的使用。
長期以來,大部分企業依仗著我國充沛過剩的勞動力資源,依仗勞動力就業競爭異常激烈,導致勞動力成本異常低廉的情況來降低商品成本,使得商品價格出口到國外具有極強低廉價格的競爭優勢。大部分企業躺在廉價勞動力成本上睡大覺,根本沒有創新動力和技術進步壓力。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就可一招競爭致勝,何必進行技術創新呢?
對于中國經濟急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調整經濟結構現狀來說,勞動力絕對數出現下降拐點,勞動力供給適度趨緊,成本適度上升,并不是一個壞現象,反而能夠倒逼企業加快經營轉型,加快技術創新,提高是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彌補勞動力成本上升失去的競爭力。比如加大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單位勞動力技能和效率;創新生產設備,節約高效利用能源資源和土地成本;創新開發科技含量高、品牌叫得響、競爭力高的新產品等。
假如在勞動力剛剛出現供給拐點之時,就匆忙延遲退休年齡,必將抵消掉難得的、市場化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要素生產率創新的機會,最終延誤調結構之大計。
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將分配制度改革提上議事日程,《決定》明確指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力供給出現短暫性拐點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報酬提高,完全是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正好契合了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方向,是求之不得的。
中國勞動力報酬和居民收入水平不但與高物價高房價不成比例,而且完全不配世界經濟總量單一國家老二的地位,中國的收入差距與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反差太大。在國家對收入差距過大和勞動報酬過低長期無能為力情況下,市場機制終于看不過去發力了,使得勞動報酬剛剛出現一些上漲曙光,豈能著急通過延遲退休年齡將其扼殺呢?
胡曉義副部長說“漸進性延遲退休年齡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效能的舉措”。其實,延遲退休年齡與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效能沒有必然聯系。只要有市場化的勞動力供給機制,一個退休年齡限制是擋不住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增大勞動力供給的。比如:既是退休人員,只要身體許可完全可以被返聘到工作崗位。這時,這些返聘人員已經有退休金保底,可以無后顧之憂地愉快工作,企業也不必承擔社會保障費用,負擔也減輕了。當然,唯一不好的是,國家財政負擔加重了,官員的官帽不能多戴幾年了,特權不能多維持幾年了。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知名網評人,著名專欄作家。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網評人》榮譽稱號。)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