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余豐慧[微博]
去杠桿化、結構性改革和避免大規模刺激計劃,被外界稱為“克強經濟學”概念的三大支柱。這讓過去十幾年經濟增長的大投資模式、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刺激模式,依靠大肆放水貨幣信貸的老思維模式,瞬間過時落伍了。盤活兩個存量的提出則更有深意。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市場以及許多人士還在等待呼吁政策刺激和大投資出臺;面對銀行間罕見“錢荒”,市場以及許多金融機構寄希望于央行[微博]放水貨幣;面對股市暴跌,呼吁管理層救市聲音此起彼伏。
而新一屆政府十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出臺放權讓利措施,研究出臺改善民生事宜,研究出臺棚戶區改造等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沒有新一輪大投資和政策刺激計劃,沒有放水貨幣,更沒有救市。過去十幾年經濟增長的大投資模式、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刺激模式,依靠大肆放水貨幣信貸的老思維模式,瞬間過時落伍了。新一屆政府施政百日被稱為“克強經濟學”思路模式漸漸清晰和形成。
去杠桿化、結構性改革和避免大規模刺激計劃,被外界稱為“克強經濟學”概念的三大支柱。這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去泡沫化、去產能過剩、去貨幣大投資化,走上一條重質量、重效益、重各生產要素效率全面提高、可持續性之路所急需的。
這三大支柱是相輔相成、相互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只有避免重蹈大投資大規模刺激計劃,才能使得去杠桿化釜底抽薪,去杠桿化必須避免大投資大規模刺激計劃,而要避免大規模刺激計劃就必須進行結構性深化改革。
但是,一個問題出現了。長期依靠政府主導的大投資大規模刺激計劃來拉動經濟增速,瞬間減緩或者終止后,如何能夠保證經濟增速不低于7%目標(中國需要7%的年度經濟增速才能實現在2020年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所需要的財政信貸投入資金呢?如何能夠保證經濟發展足夠的流動性血液呢?
“克強經濟學”給出了明確思路和途徑:盤活貨幣信貸和財政資金兩個存量,向盤活存量要效益要新的流動性。這也就意味著徹底告別了過去政府主導大投資的增量擴張發展模式,徹底告別依靠財政大投入和貨幣信貸超發超級投放推高壘高GDP增速的模式。
這種思路是正確的,把經濟發展徹底建立在內生機制發揮作用、不依靠投資擴張而是各種生產要素效率提高上。同時,盤活存量潛力非常之大。
從貨幣信貸來看,根據中國央行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M2余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約75.25萬億元人民幣)多出不只一個英國全年的供應量(2012年為19.97萬億元人民幣)。截止今年5月底,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已經上升到104.21萬億元,占2012年GDP總量的兩倍,而美國只有0.63倍。
同時,5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67.22萬億,相當于去年GDP總量的1.29倍。我國經濟總量中貨幣信貸含量太大太高。這也意味著貨幣信貸盤活存量的潛力非常之大。
工商銀行董事長算的一筆賬對我們啟發很大:“目前人民幣貸款余額達67萬億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貸周轉率0.1次,縮短貸款平均期限一個月左右,相當于通過存量周轉多增貸款六萬至七萬億元!绷呷f億元,意味著什么呢?
現在每年新增信貸規模在八九萬億元之間,如果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增加六七萬億元貸款資金,那么,每年只需投放2萬億元信貸資金即可。這將大大減少貨幣信貸投放規模,而同時又保障了經濟發展所需信貸資金,秘訣在于盤活存量、提高信貸資金周轉效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激活財政存量資金。會議強調,特別是要進一步盤活存量,把閑置、沉淀的財政資金用好。在過去大投資模式下,財政投資是大頭。每年高達幾萬億元的財政資金投入效果如何?效率如何?擠占挪用、“跑冒滴漏”情況怎樣?沉積沉淀的睡眠財政資金規模大小?都需要一本明白賬。在財政資金告別高增速情況下,惠及民生的財政資金投入只能依靠盤活存量。
“盤活貨幣存量”和“盤活財政資金存量”,兩個“盤活存量”相互照應和互補。盤活貨幣資金存量,主要用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所需信貸資金,促進經濟增長;盤活財政資金存量,主要用在惠及民生的社保體系建設、棚戶區改造以及用在調結構促消費上。
盤活存量使得我國經濟加速去杠桿化、去泡沫化,徹底消弭經濟金融風險,釜底抽薪消除通脹的貨幣因素。
同時,在盤活貨幣信貸和財政資金兩個存量的基礎上,更應該下決心激活盤活民間資本資金。告別政府主導的大投資大刺激模式后,民間資本資金應該擔當投資大任。激活盤活民間資本資金非常必要和急迫。
值得欣喜的是,過去一些壟斷性行業正在向民間資本開放,特別是民間資本發起設立商業銀行已經如箭在弦。更為關鍵的是,一定要大幅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掃清民間資本進入各個行業的障礙,從稅收等方面給民間資本投資提供優惠條件。
盤活貨幣信貸和財政資金兩個存量,激活民間資本投資,是“克強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相信一定會促進中國經濟邁向更加穩健高效之軌道。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知名網評人,著名專欄作家。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網評人》榮譽稱號。)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