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草藥牙膏真有“特效”,有效成分是什么?
實名認證為“三甲醫院血液科職業醫師”的科普醫生博雅發表了一篇題為《三甲醫院醫生憤怒發言:這種牙膏年銷量30億,卻把老百姓坑慘了》的文章,稱在中草藥牙膏成分中發現了氨甲環酸,而這是血液科醫生常用的止血藥,還是處方藥。而添加氨甲環酸的牙膏,不止一種中草藥牙膏品牌。
消費者有些驚詫,輿論有些嘩然,似乎又撞見了難得一見的大新聞。但這也不算什么新聞了。
中草藥牙膏及其他一些品牌的牙膏添加氨甲環酸,至少在六七年前,已經頻頻見于網絡和正規媒體。但這些牙膏中到底有沒有某某成分,是否安全可靠,還需要權威部門的調查。
━━━━━
幾乎所有的“藥物牙膏”都存在打擦邊球的嫌疑
輿論對中草藥牙膏的質疑與指控,主要在以下三點。
第一,涉嫌用西藥療效為“中藥提取物”效用背書,移花接木,“掛羊頭賣狗肉”。
第二,涉嫌在宣傳中打擦邊球,暗示牙膏可以起到藥物的醫療功效,甚至被指“誤導消費者”“虛假宣傳”。
第三,涉嫌亂用處方藥,潛藏藥物安全風險。
很多人不了解,在日常監管中,牙膏被歸入“化妝品”類別。在美國,化妝品監管屬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中國,衛計委、藥監、質監、工商部門都有管理職能。9月剛通過的國家藥監局“三定”方案公布中,明確新設了“化妝品監管司”。就此可以認為,其與食品藥品監管尺度接近。
牙膏不是藥品。如果有牙膏宣稱它不僅可以用于日常衛生清潔,還可以治療疾病,就好像一種洗面奶宣稱自己可以殺滅螨蟲。即便真有這種療效,也很可能越界。嚴格來說,幾乎所有的“藥物牙膏”或“藥品化妝品”都存在打擦邊球的嫌疑。
從網絡反饋來看,“藥物牙膏”在止血上確實有效。但這種效果來自哪里,一些企業可能想算成糊涂賬——僅僅是在牙膏中使用氨甲環酸,就像在洗面奶中加殺螨蟲的藥物,邏輯上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
但是,“藥物牙膏”中既有“中藥提取物”又有“氨甲環酸”,成績算誰的?
當然,企業可以說,“‘中藥提取物’和氨甲環酸一塊起了作用”,就好像說“我和馬化騰的財產加在一起”一樣。
這種做法非常普遍,而且對誘導消費者“非常有效”。十八線城市電線桿上常見的“壯陽藥”,幾乎都靠加入西藥如西地那非之類起效,卻暗示“牦牛鞭”之類才是功臣。
最可怕的是一些保健品加入副作用太強的上一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比如降壓的硝苯地平,因為不是藥品,用量超標;患者不當做藥品超量服用,常有致命風險。
應當看到,傳統中藥企業跨界生產“牙膏”,打的就是這個重要標簽。
但早在十年前,就有媒體質疑某款中草藥牙膏的“國家保密配方”宣傳。在廣告中,某代言人說:“選一支好牙膏,給自己加一份健康保障。xx白藥牙膏,國家保密配方。”屏幕右上角同時打出醒目的“國家保密配方”字樣。記者向各方監管部門咨詢,卻被各種“踢皮球”,沒有下文。
此種宣傳持續多年,類似質疑同樣持續多年。如果這款牙膏真有“特效”,有效成分是什么?對于口腔健康如何起效?相關方諱莫如深。但這始終是消費者頭上揮之不去的焦慮。
━━━━━
對牙膏中氨甲環酸的潛在風險,無需過高估計
不過,應該澄清的是,對于牙膏中添加氨甲環酸是“亂用處方藥”的質疑,可以不必過分恐慌。
首先需要了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是管理概念,不是屬性概念。相關的管理尺度,是根據具體場景應用的。有些藥品本身就既是處方藥,又可以是非處方藥,如氫化可的松,作為非處方藥時只用于治療皮膚過敏的外用軟膏劑,而用于急性炎癥、風濕性心肌炎等其他疾病的氫化可的松制劑則必須憑醫師處方才能出售和使用,而且使用過程需要醫藥專業人員進行監護。另如護膚品中常見的視黃醇,其實成分與處方藥維生素A一樣。
而且,氨甲環酸添加到牙膏中,也可以視為行業內部合規操作。網上一篇作者為廣州市牙博士口腔護理研究院徐春生的《牙膏生產技術理論》講座,其中的《牙膏原料技術理論》部分,就專門提到了氨甲環酸,對其理化性質和安全性都有介紹,“急性毒性LD50大于15g/kg(小鼠經口),屬于實際無毒級物質。可用于藥品中(《中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第611頁)”,并且“牙膏中用量一般在0.10%以下,化妝品中用于祛斑產品的活性成分。”行業慣例不一定就沒問題,但畢竟與明知有害偷偷摸摸違規添加有區別。
《牙膏用原料規范》中列舉了一千余種禁用原料,極為詳盡,包括大量化合物和生物藥、礦物藥原料,直至“人體細胞組織”。也有數百種允許使用的成分。氨甲環酸不在這兩個名單里。
但是,可以作為參照的是,上述《牙膏原料技術理論》中,有一種“三氯生”,也在《牙膏用原料規范》“牙膏許用防腐劑”列表中。《牙膏原料技術理論》介紹:三氯生是一種高效廣譜抗菌劑,作為防腐劑添加至牙膏中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沒有足夠權威的科學研究證明三氯生致癌。
2011年3月22日,歐洲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再次對三氯生進行了安全性評估,結論是:在牙膏、洗手液、沐浴露、除臭膏中,以牙膏0.30%、漱口水0.20%為最大量使用三氯生是安全的。限量使用“參考執行國家標準《酚類消毒劑衛生要求》(GB 27947)、美國藥典USP24標準或有關企業標準。”
參照“三氯生”的標準,對氨甲環酸的潛在風險,無需過高估計。當然,“強行止血”可能掩蓋真實的口腔病病情,但這與選用止咳藥的性質類似,更多在于消費者的知情權,而非氨甲環酸本身的危害性有多高——至少,比那個完全在信息“黑箱”中的“提取物”可靠很多。
但相關企業和產品的問題仍舊無法回避,包括市場營銷中的虛假違規問題。對這些問題,輿論追問已經超過十年,相關部門不能繼續視而不見,應該有所作為了。
文/宋金波 編輯 新吾 實習生 葛書潤 校對 陸愛英
責任編輯:萬露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