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50萬門檻會改變A股散戶化現狀嗎?

科創板50萬門檻會改變A股散戶化現狀嗎?
2019年02月16日 17:59 新浪財經-自媒體綜合

【投資維權315線索征集】你投訴,我報道!在這里,我們為股票、基金投資者提供一個因違法違規行為遭受損失的曝光平臺。新浪財經爆料線索征集啟動,當您的權益受到侵害歡迎向黑貓投訴平臺投訴,受損股民可至新浪股民維權平臺維權。

  來源:券商中國

  豬年開門大吉,股市放量暴漲。尤其吸引眼球的是,科技創新類板塊可謂是黑馬奔騰,帶動創業板指數拔地而起,這讓投資者對漸行漸近的科創板更加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然而,科創板50萬元的投資者門檻又讓絕大多數散戶望而卻步。面對科創板這個全新的“物種”,它的收益與風險,機遇與挑戰,撩得散戶們心旌搖曳,五味雜陳。

  A股的散戶化格局為何難以撼動?

  畢竟A股是一個散戶市場,市場普遍關心的是,科創板這道50萬元的投資者門檻,會攔住多少投資者?

  券商中國記者比照上交所數據發現,這意味著85%以上的A股投資者將不能直接參與科創板。

  當然,從制度設計的初衷來看,這是在機制設計上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也是意在引導市場從散戶為主向機構為主轉變。

  目前征求意見稿在投資交易層面允許公募基金專門發布科創板相關產品,鼓勵中小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等方式參與科創板投資,所以說,50萬元投資門檻并不意味著將散戶真的拒之門外。

  這么多年來,盡管管理層采取各種措施不遺余力地提升機構投資者的比例,然而,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目前A股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散戶市場。

  中證登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A股投資者數量共14582.73萬個,其中個人賬戶數達到了14549.66萬人,占比超過了99.77%。包括產業資本、公募私募、社保、保險、QFII等在內的全部機構投資者僅33.07萬。

  《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鑒2018卷》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自然人投資者持股賬戶數為3934.31萬戶,數量占比為99.78%;《深圳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鑒2017》顯示,至2017年末,深市的A股投資者共有2.44億個個人賬戶,占比達99.75%。從2007年以來,個人持股賬戶數量都保持在99.65%以上。

  那么,可以達到參與科創板50萬門檻的投資者人群占比多大?根據上交所年鑒,至2017年末,1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有2179.70萬戶,占比55.28%;10萬—50萬的投資者有1187.07萬戶,占比30.11%。也就是說,按2017年年末投資者持有滬市市值數據,科創板設50萬元的投資者門檻,將只有不到15%的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科創板的交易。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近十年來,A股市場基本上處于弱勢震蕩走勢,賺錢效應并不明顯,然而,讓人詫異的是,行情越差散戶比例沒有明顯降低,說明散戶直接參與交易的熱情并沒有明顯下降,機構投資者的占比也沒有明顯提升。

  是什么因素導致散戶占比居高不下呢?

  從表面上看,有兩個因素:

  一是,散戶多數是因為被套牢了所以被動持股,沒法選擇主動退出市場。

  二是,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為代表的財富管理機構面對疲弱的市場同樣束手無策,無法用業績證明專家理財的優越性,還沒有取得個人投資者的充分信任,投資者覺得“專家”還不如自己搞得好,所以散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就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其實,往深里去探究,發現A股的散戶化特征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現象:

  這是一種低信任社會特征在股市中的投射,大爺我曾經撰文指出,這種社會特征反映在股市里就表現為一個“低信任市場”。

  在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上,50年代前出生的人,由于物質上普遍處于匱乏到溫飽,沒有太多的余錢需要投資和理財,到了50后、60后和70后這幾代人,趕上改革開放40年,開始積累起來較多的“余錢”,投資就成為一種需要。

  然而,這幾代人的財富積累多是靠自己辛苦打拼得來,“不相信陌生人”,凡事親力親為的傳統文化耳濡目染,所以,在管理自己的錢財進行股票投資這件事情上,這幾代人第一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第二是不愿意為服務付費,即便是有人提供了專業服務并且創造了價值,他們一般也不愿意為服務買單。

  A股可以復制美股去散戶化的路徑嗎?

  有一篇券商研究報告分析了美股如何從散戶為主到機構為主的歷程,以此說明去散戶化乃是全球大趨勢。

  那么,美股的過去是否會是A股的未來呢?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在20世紀40~50年代,美股超過90%的市值為散戶持有。但是,到了2018年年中,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占比高達 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由90%降至6%,感覺美國散戶就快被“消滅”了。

  早期美股只是少數玩家的游戲。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盈利激增,推動股市繁榮興旺。從1927年到1929年短短兩年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就翻倍了,史稱“咆哮的20年代”。在炫目的賺錢效應刺激之下,手里有點閑錢的個人投資者跑步入市,沒錢的甚至跑去借高利貸炒股,股民一旦瘋狂起來了都一個鳥樣,無問西東。

  好光景直至1929年10月24日戛然而止,美股突然崩盤,加上隨之而來的30年代大蕭條,這場狂歡才被按下暫停鍵。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將股市拖入低迷境地,一時間散戶們都失去了炒股的興趣。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再度繁榮,美國人民對股票的熱情再次高漲。戰后十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漲了兩倍有多,刺激散戶再次跑步入市,隨著散戶的不斷涌入,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超過90%,并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盡管之后散戶持股比例有所下降,但直到7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在70%以上。

  美股是如何做到去散戶化的呢?

  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美股投資者結構變更的分水嶺,劃開這道分水嶺的“上帝之手”是養老金入市。

  自此之后,美股散戶賺錢越來越難,而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卻越來越強,逐步把握了市場的話語權。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截止 2017 年底,美國養老金資產總規模為28.2萬億美元,是美國2017年GDP總量的1.45倍。其中,企業養老金計劃中的DC 型計劃(收益不確定、雇主員工共同繳費,包括401K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在養老金總資產中占比60%,約17萬億美元,是美國養老金的主流。

  而申萬宏源研報顯示,2017年,DC型計劃中,2萬億美元的資產投在了股票型基金上;個人養老金(IRAs)中,54%的資產投在了股市或者股票基金上。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大量入市,機構投資者比重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機構占據主導地位之后,散戶費盡心機也無法超越機構,收益率越來越低,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死了靠自己炒股一夜暴富的心。他們發現,個人炒股實在是吃虧不討好,還不如通過養老金計劃,既可間接參與股市,還能延遲納稅,可謂一舉多得。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從歷史上來,美股在機構投資者壯大后,1980年至今的股市波動率比1980年前下降約6個百分點。

  從換手率來看,2017年全部美股的換手率為116%,其中權益類公募基金的換手率為26%,遠低于A股的428%和297%。

  可見養老金與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后,大幅降低了波動率,投資的確定性增強,機構投資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股市穩定器。

  由于機構投資者專業優勢與資金優勢都非常突出,個人投資者無法與之抗衡,散兵游勇永遠無法擺脫被剪羊毛的命運。

  美股很早就是全面注冊制,每年都有大量的股票因為各種原因被退市,僅2013年至2017年5年里,美股就有1438只股票退市,遠高于A股的27只,所以,在美國股市買個股很容易踩雷,散戶害怕黑天鵝,個人投資者炒股的熱情被抑制。

  最近十多年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美國金融市場交易機制變得異常復雜,基于算法交易系統的高頻交易與量化對沖等工具大行其道,機構投資者擁有有金融科技的支持,信息獲取優勢明顯,它們相對散戶來說不僅是信息優先者,而且還是交易技術的領跑者,散戶處于全面劣勢,所以就更不愿意直接下場炒股了。

  由美國股市去散戶化的路徑可以看到,A股市場去散戶化目標不是一個科創板的推出就能手到擒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會是一個長期過程。

  目前A股市場,養老金入市已經破題,本土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也有了一定的規模,以高盛、大摩為代表的國際投行和以橋水為代表的國際頂級私募也開始進軍中國財富管理領域,這些都是未來A股去散戶化的必要條件。

  但是,觀念與文化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當更多的投資者接受并認同“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做”這種財富管理文化,去散戶化的目標才可以最終達成。

  去散戶化的希望寄托在90后身上?

  有一種觀點認為,從市值的角度來看,2018年機構投資者持股的市值占總市值的八成,個人投資者持股占總市值的比重不足兩成,而且,機構持股市值占比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所以A股市場并不是一個散戶化的市場。

  申萬宏源測算顯示,2006年至2017年12年間,滬深兩市的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比例延續下滑,已由2006年的68%,降至最近幾年的25%附近。

  而上交所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鑒2018卷》則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從持股市值看,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僅占總市值的21.17%。

  但是,A股市場有個怪現象,散戶貢獻了80%的交易量。

  散戶資金規模較小,投機心理強,換手率較高,容易追漲殺跌,難以把握市場中長期機會,但是,正因為如此,A股市場的流動性基本上是由散戶提供的,從這個角度來看,A股確實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散戶市場。

  說A股是散戶市場,主要是指散戶主導了A股的交易。

  盡管散戶貢獻80%的交易量,盈利卻不到機構的1/3。

  《年鑒》顯示,2017年滬市個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機構投資者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

  美國股市有一句流行語:交易有損你的財富。

  過于頻繁的交易并不會增加投資者的收益,反而會導致收益下降。

  高波動率和高換手率正是一個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散戶的非理性以及短視行為,不利于股市健康發展,所以,從建設成熟股市的角度來看,A股去散戶化確實是大勢所趨。

  某券商研究報告認為,機構投資者占比已成為衡量一個股市是否成熟的標志。 “去散戶化”并不意味著對散戶的驅逐,而應該是散戶與機構投資者雙贏的局面,是機構投資日漸壯大、賺錢效應明顯之后,散戶主動自愿投資機構產品、信任“專家理財”的過程。只有這樣,股市才會更理性、更從容、更具長期投資價值。

  從另外一個層面看,當A股市場具備了成為美股那樣的機構博弈市場的條件之后,現有的50、60甚至70這幾代股民也會開始逐步退出股市,當90后成為了財富管理服務的“消費主力”之后,一個真正的機構投資者市場才會揭開帷幕。

  從80后開始,財富管理領域的“凡事親力親為,不愿意為服務買單”的觀念有所轉變。

  但是,真正出現質的飛躍的一代人,應該是從90后開始。

  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第一,90后是未來個人財富的繼承人,其中許多都是獨生子女,是改革開放40年來創造財富的50后、60后財富的最終擁有者。他們有為家族財富保值增值的現實需要。

  第二,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理財服務的消費者,全球化的觀念更加清晰。他們對于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很內行,他們對個人戰勝市場不抱任何幻想,對市場充滿敬畏之心。

  第三,受過良好教育,有些甚至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和財富觀與父輩完全不同,

  第四,對社會分工合作的趨勢更為認同,“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愿意為知識和專業服務付費,這個觀念是與生俱來的。

  這一代開始,他們沖進股市自己進行交易的積極性會不斷減弱。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海營

90后 散戶化 散戶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2-21 永冠新材 603681 --
  • 02-20 青農商行 002958 --
  • 02-19 西安銀行 600928 4.68
  • 02-13 華陽國際 002949 10.51
  • 02-13 七彩化學 300758 22.09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