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5連跌絞肉22億 股民質疑其以扇貝餓死操控股價

獐子島5連跌絞肉22億 股民質疑其以扇貝餓死操控股價
2018年02月10日 09:55 新浪綜合

  來源:AI財經社

  投資者哀鴻遍野,市場上一片質疑。雖然獐子島已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但它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公司。

  文|AI財經社盧華磊

  編輯|唐曉園

  連續五個跌停板。獐子島在2月9日,本周的最后一個交易日迎來了一次開板的機會,但受大盤大跌影響,這個微弱的反彈只持續了數小時就再一次撲倒在跌停的地板上。

  從1月30日收盤價7.73元計算,截止2月9日4.56元收盤,獐子島跌幅超過40%,市值從最初的54.98億縮水到32.43億,一紙公告蒸發了20多億人民幣。

  “股票打開跌停板,背后的原因會有很多,有可能是投機資金的短期套利行為。”諾亞財富派首席研究官王煒博士對AI財經社分析說。

  2月9日晚間,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并稱,如公司因此受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并且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被認定構成重大違法行為等…公司股票交易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而一旦實行退市風險警示三十個交易日期限屆滿后,獐子島股票將被停牌,直至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十五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暫停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

  實際上,投資者們的噩夢從1月30日就開始了。

  “最近在憋大招,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快過年了嘛,想搞個福利。”

  這是1月30日下午17:52,獐子島在新浪官微上發布的一條信息,該信息當時并未引起投資人的重視——很多官微都以賣萌搞笑來吸引粉絲注意,這次看上去也不例外。

  沒想到,當日晚間獐子島真的發布了一個讓投資者崩潰的“大招”——當晚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進行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預計可能導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虧損5.3-7.2億元。”

  隨后獐子島停牌,該微博也被刪除。

  2月5日復盤,獐子島股價被63萬手賣單死死的壓在跌停板6.96元上,跌幅9.96%。

  2月6日繼續一字板跌停,深交所在當日對獐子島發布關注函要求其說明截至2018年1月才發現底播蝦夷扇貝大量死亡的原因及合理性。2月6日晚獐子島回復稱,根據春秋季抽測結果,在2017年春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中未發現存在減值風險是合理的,后續公司將加大對養殖海域的監測力度。

  2月7日、8日獐子島又迎來兩個一字跌停,最終在本周的最后一個交易日,2月9日獐子島股票才打開一字板從跌停線上爬起來,虛弱的在-8%至-10%跌幅中徘徊。最終收盤報4.56元,當日跌幅10.06%。投資者哀鴻遍野,市場上一片質疑。

  因為在三個月前,也就是2017年10月底,獐子島發布的第三季財報還預測“2017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變動區為9000萬-1.1億元,同比增長13.07%-38.20%。”三個月,兩份公告,獐子島2017年的預計業績由凈利潤9000萬-1億變成預計虧損5.3-7.2億。

  更讓投資者不滿的是,就在“存貨異常”公告發布前一個月,獐子島的第二大股東和島一號證券投資基金分別于當年11月13日、11月17日、12月18日和12月19日減持。合計減持獐子島199.85萬股,減持比例占總股本的0.28%。

  在接受AI財經社采訪時,諾亞財富派首席研究官王煒博士認為這或許涉及到內部消息走漏導致利益相關方拋售股票。

  北緯39°

  獐子島是黃海深處的一個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島,距離大連65海里,位于北緯39°。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這個緯度數字處于寒暑交界地帶,是全球聞名的富裕地區,北京、紐約、芝加哥、羅馬等大都市都處于這個緯度線下。這一地帶盛產優質葡萄和人參,而在海洋里這一緯度是全球公認的最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的緯度。

  北緯39°橫貫獐子島,即使在全球范圍看,該島周邊的海洋環境和養殖資源都堪稱稀缺。這樣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今天的獐子島海鮮,現在以獐子島為品牌的海參、鮑魚、蝦夷扇貝大部分都產自這一海域。

  上世紀70年代,獐子島有“海上大寨”的稱號。當時獐子島人從事海上捕撈,創造出了單船捕撈和總捕撈量的全國記錄。90年代,原本依靠漁業為生的獐子島遇到了巨大挑戰,人們過度的捕撈讓該島附近的漁業資源出現萎縮,而后續建立的遠洋捕撈也在1996-1997年遇到挑戰,連續兩年獐子島漁業虧損超過5000萬。

  剛剛上任的獐子島鎮長吳厚剛開始對獐子島推行產權制度改革,隨后在2001年獐子島改制成為股份公司。2006年,獐子島以同名公司上市,登陸深交所,成為中小板上第一支來自東北的股票,吳厚剛為獐子島董事長。

  客觀來看,獐子島能從眾多農業公司脫穎而出登陸資本市場和今天狀況頻出的扇貝有很大關系。吳厚剛上任后轉變了獐子島的的發展方向,其主業由當初的捕魚業變成現在的養殖業。

  80年代末,獐子島就從日本引進了底播養殖技術。所謂底播技術就是將人工培育的蝦夷扇貝、鮑魚、海參、海膽等原種投放到海地,任其自由生長,這樣長出來的產品既有野生的天然美味,同時也方便人們收割采摘。

  最初這些蝦夷扇貝并沒有直接投放在海底,而是在海面上采用浮筏養殖,但這種在海面上養殖的扇貝死亡率較高很難保證產量,而某次潛水員在海底捕撈海參時發現那些因為操作失誤而散落到海底的原種蝦夷扇貝反而長勢良好。

  這一發現促成了獐子島的主業轉型——吳厚剛開始全面推行底播養殖取代浮筏養殖。之后,他們將播種后的海域起了一個新名字“現代海洋牧場”。

  成也扇貝,敗也扇貝

  起初“海洋牧場”范圍控制在1萬畝左右,三年后扇貝成熟,其底播產量在國內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到2006年, IPO前夕,獐子島的底播面積已經達到10萬畝。

  到今天,獐子島在黃海北部建成了全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覆蓋海域面積1600平方公里,養殖蝦夷扇貝的收入約占獐子島漁業年收入的70%,余下的30%分別是海參和鮑魚。

  但這種在海底播種扇貝的模式存在著巨大隱患——陸地上的牧場可以設置圍欄防止飼養物逃離,而位處海底的牧場沒有辦法設置隔離帶,這意味著他們無法管控他們播種的扇貝、海參等產品的移動。

  事實上,在最初確定底播方案時,就有漁民擔心“這是把錢往海里一扔。”當時,苗種的價格是5分錢一枚,通過海底增殖的方式來進行養殖,漁民都嚷嚷:“5分錢大鋼蹦往海里扔,這不是敗家子嗎?……幾年之后,萬一這些蝦夷扇貝長大后,游走絕收怎么辦?”

  一語成讖。

  雖然吳厚剛的堅持讓底播養殖成為事實,但扇貝游走、絕收的隱患就像懸在獐子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把劍曾在2014年10月落下來一次。

  2014年10月,獐子島因為扇貝存貨異常出現大規模虧損,在2014年發布的第三季公告中,他們承認“公司抽測發現部分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并且和今天的轉折一樣,他們在此前一份的財報中還信心滿滿的表示,該財年會有盈利。

  在隨后的2014年10月21日,獐子島也和這次一樣公布了扇貝虧損的原因,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召開會議稱,受北黃海冷水團等影響,獐子島西部底播海域底層水溫波動很大,“水溫日變化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將對蝦夷扇貝生長、存貨產生較大影響”。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則稱,“災難來得突然,來得巨大,向大家道歉”。

  這一“突然巨大的災難”導致獐子島股票在2014年12月復盤后連續三個跌停,成為了2014年A股市場最大的一起“黑天鵝事件”,連累了包括社保、人壽在內的眾多機構資金。因為虧損原因過于離奇,該事件隨后也被媒體稱為“獐子島扇貝出逃事件”。

  歷史驚人相似。

  在今年“扇貝餓死事件”后,截止2月7日,獐子島股票出現連續三個一字板跌停。

  在2月5日復盤時公布的調查公告中,獐子島解釋了“存貨異常”的原因。“簡單的說,導致獐子島損了數億元人民幣的原因是他們養殖的扇貝因為餌料短缺,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身體差,發育不好,最終在高溫、降水稀少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餓死了。

  從某種角度看,雖然獐子島已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但它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公司。

  造假疑云

  不過大部分投資者并不關心扇貝是否真的游走或者絕收。面對股市中急劇縮水的資產,有投資者質疑獐子島是通過這種“扇貝游走”“扇貝餓死”的方式來操控股價,以達到財務造假收割股市紅利的目的。

  事實上,當年“冷水團”事件后,面對洶涌的質疑,證監會也對獐子島巨虧事件進行了核查。2014年12月5日,證監會稱,“經核查,未發現獐子島2011年底播蝦夷扇貝苗種采購、底播過程中存在虛假行為;未發現大股東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行為;獐子島存在決策程序、信息披露以及財務核算不規范等問題。”

  而為了平息投資者的憤怒,在證監會調查結束12天后,也就是2014年12月17日,獐子島發布公告稱,董事長吳厚剛自愿承擔1億元損失,并降薪為月薪1元。其中2000萬元將在一個月內到位,剩余8000萬元一年內到位。媒體評價稱“獐子島涉險過關”。

  雖然市場最終接受了這一結果,但是關于對于“冷水團”事件的質疑聲始終未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投資者認為“農業股”容易造假,此前有“中國籃籌第一股”之稱的銀廣夏和“中國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都曾出現嚴重的造假行為。

  在知乎一個名為“農業類上市公司造假或者舞弊容易嗎?為什么?”的提問下,有人回答說,農業股容易造假的一個原因是“難以對存貨進行盤點”,比如說在海中飼養的水產魚蝦無法完全撈出來稱重盤點。從某種角度看,農業行業本身的產品、生產環節特性,導致其業務既存在理論上的不確定性,又存在財務技術上無法精細化的特性。

  而獐子島連續的扇貝事件某種程度上符合了這種不確定性和無法精細化的特征。

  但在今年的“扇貝餓死”事件中,人們的質疑不僅局限在“財務造假”上,還有獐子島第二大股東和島一號基金的提前減持,有媒體報道稱,在發布此次“扇貝餓死”公告之前,獐子島曾于2017年12月23日公告稱,第二大股東北京吉融元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島一號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和島一號基金)分別于當年11月13日、11月17日、12月18日和12月19日減持。合計減持獐子島199.85萬股,減持比例占總股本的0.28%。

  在接受AI財經社采訪時,諾亞財富派首席研究官王煒博士說,獐子島事件反映了深層級的機制上有一些問題,在這一事件公布前,持有獐子島基金的大量拋售或許涉及到內部消息走漏導致利益相關方拋售股票。

  同時王煒也質疑農業股的財務制度和業績發布方面存在問題,“農產品看天吃飯是不可避免的風險,但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還沒有形成銷量就計入業績預估中,這反映出財務制度和業績發布上存在問題,其對應的會計方法是否需要調整,以確保小股民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

  “從這方面來看,獐子島扇貝事件雖然是一個由特定因素引發的個案,未來未必會重復出現,但它其實是反映了一些資本市場長期機制建設上的空白點,是否可以從這些空白點上去反思,可以有一些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措施。” 王煒說。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