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本文來源“華爾街見聞”,作者葉楨、薛昱婷。
電動車無疑是資本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盡管目前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只有5%左右,在世界乘用車市場甚至占比更低,但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無限期望正在資本市場掀起一陣狂潮。
特斯拉(TSLA.US)今年上漲了540%,市值突破五千億美元,碾壓傳統(tǒng)汽車公司,成為全球市值第一高車企。
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NIO.US)、理想(LI.US)、小鵬(XPEV.US)今年也是一路開掛,交付量連破紀錄,毛利率紛紛轉正。截至11月末,它們的總市值超過了1500億美元。半年多前還掙扎在倒閉邊緣的蔚來,現(xiàn)在市值已經甩開百度,以及通用、寶馬等一眾知名傳統(tǒng)車企。
與電動車相比,自行車顯得有些過時和老舊,但同樣的狂熱曾經也在自行車上上演。
這幾年大火的共享單車重新煥發(fā)了自行車的生機,而在自行車初誕生的時代里,它得到的關注不亞于今天的電動車,便捷性使它廣受歡迎,資本聞風而來,自行車概念公司層出不窮,最終有些留了下來,有些歸于沉寂。
眼下這場電動車狂潮究竟能持續(xù)多久,最終又將走向何處?它是會戛然而止并帶來經濟泡沫,還是將徹底改變我們的未來?把時間拉回一百多年前,我們或許可以從當時發(fā)生在英國的自行車泡沫里找到一些答案。
從“便士法尋自行車”到“安全自行車”
在十九世紀后期的幾十年內,詹姆斯·斯塔利和他的侄子J·K·斯塔利接連引領了自行車設計的兩輪重大變革。后者更是直接開啟了自行車生產的新時代,憑借其劃時代的技術變革引發(fā)了“自行車狂熱”,影響十分深遠。
在19世紀7、80年代早期流行的自行車設計與現(xiàn)在十分不同。它的前輪直徑通常為后輪4倍,巨大的前輪使人們每蹬一圈踏板就可以行駛相當長一段距離。
這種自行車看起來像是一個英國便士在前,帶領著一個法尋(相當于1/4便士)在后,因此被命名為便士法尋自行車。
詹姆斯·斯塔利正是在這個時期大放異彩,其所設計的便士法尋自行車模型備受市場歡迎。他極具創(chuàng)新性地將滾珠軸承、實心橡膠輪胎和中空的金屬貼框架應用在自行車中,這些設計被當時的生產商廣泛模仿。
盡管如此,便士-法尋自行車實用性還是非常局限。
它嚴重失調的車輪比例和過高的座位使得上下車非常不便,騎行起來也很不舒服。因為過于顛簸,它又被稱為boneshaker,只有高個的、運動能力強的人才能勉強駕馭得了它。
1885年,詹姆斯·斯塔利的侄子J·K·斯塔利讓自行車行業(yè)前進了歷史性的一步。
他設計的“羅孚安全自行車”首次采用鉆石型框架和杠桿鏈條系統(tǒng),兩個車輪的大小也設計得差不多。這樣人們上下車更加方便,騎行起來也更省力。
“羅孚安全自行車”與現(xiàn)代自行車的外觀相差無幾。J·K·斯塔利的基本設計延續(xù)至今,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
之后,橡膠輪胎等新技術的應用迅速提升了自行車的性能,騎行體驗的改善讓這種交通方式突然瘋狂流行起來。需求的暴漲直接帶來了行業(yè)的繁榮,大量生產制造商進入了自行車行業(yè),資本也爭先恐后地涌入,自行車狂熱就這樣產生了。
自行車泡沫中飆升的股價
歷史上,重大的技術革新總是會帶來股價的劇烈波動和逆轉。
自行車狂熱最直接的體現(xiàn)是,僅僅從1895年12月到1896年5月,自行車的股票指數就上升了258%。
每個投資者都認為自行車公司的股票可以穩(wěn)賺不賠,于是紛紛買進。
1896年發(fā)行的自行車、內胎和輪胎公司的總認購資本超過1700萬英鎊,約為當年英國發(fā)行股票總價值的八分之一。
自行車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威廉·奎恩和約翰·特納在《繁榮與蕭條》中寫道,當時許多生產商已經深諳營銷之道,會請有聲譽的知名人士來代言產品,并付錢給報紙以換得一些溢美之詞。
媒體的宣傳讓自行車狂熱進一步升溫,不管需不需要,買不買得起,每個人都想要得到一輛自行車。
當時不僅一些專業(yè)生產自行車的公司制造自行車,許多以自行車零部件命名的公司也從事整車的生產。一些充氣輪胎公司和杠桿鏈公司憑借技術優(yōu)勢大規(guī)模生產自行車,風頭甚至蓋過了那些直接以自行車命名的公司。
鄧祿普輪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896年4月,鄧祿普輪胎(Dunlop Tire)因為新專利得到了300萬英鎊的估值,轟動一時。在消息傳出的一周里,人們進行了相當瘋狂的投機活動,不僅鄧祿普輪胎、其他自行車公司的股票也大受歡迎。
人人都想在這個飛速擴張的行業(yè)中取得一席之地。新的公司不斷成立,投資者收到大量的招股說明書,每一份都聲稱自己制造出了完美的機器或部件,可以顛覆之前公眾所見到的任何自行車。
在當時頒布的所有專利中,有15%與自行車相關,人們對自行車的狂熱可見一斑。
每個公司都希望可以像前人一樣,在技術上實現(xiàn)關鍵性突破。最初,他們大多也是真的想要籌集資金以創(chuàng)新產品,并沒有想要制造泡沫。
然而,來自于行業(yè)外的投資者把這場繁榮變成了泡沫。
他們早期進行了杠桿收購嘗試,用很少的本金為基礎,以目標企業(yè)的經營現(xiàn)金流或部分乃至全部業(yè)務的變現(xiàn)值為為抵押,從其他金融機構籌集借貸足夠的資金進行收購活動。
收購后公司的收入剛好支撐目標企業(yè)因收購而產生的高比例負債,這樣就能夠達到“以很少的資金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之后,他們又試圖以更高價格轉售,使得市場對行業(yè)成本普遍高估。
很多公司的股價出現(xiàn)了虛高。
1896年,新第一輪胎公司(the New Premier Cycle Company)成立。盡管它在招股書中僅僅聲明了“超過10萬英鎊”的資產,卻成功以70萬英鎊的市值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者仍然把自行車股票當作投資的不二之選,而自行車公司籌集到的資金總是遠遠高于其實際運營的需要。
事實上,面對劃時代的技術變革和股市不斷上漲的數字,置身其中的人總是被可能抓住機會的興奮和對錯過機會的恐懼所裹挾,在激情的驅使下來不及仔細判斷就加入了這場狂歡。
這種心態(tài)無可厚非。然而,大量自行車公司的成功上市極其普遍虛高的市場估值,讓這些公司創(chuàng)辦者們堅信,普通的英國投資者非常容易上當受騙。因此,他們進一步做大了泡沫。
一些公司借機渾水摸魚,趁亂上市。
耐力管工程公司(Endurance Tube and Engineering Company)因為業(yè)績不佳而刻意避開了對過去四年盈利情況的說明,這種做法并不完全合規(guī),略有股票知識的人只要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對。但最終,它成功在交易所掛牌19萬英鎊上市。人們對自行車行業(yè)整體的膨脹信心讓普通投資者未經思考就盲目地跟風買入。
同時,Ernest Tera Hooley之類的運營商也意識到了人們對于自行車公司的盲目追逐。它們采取了新策略,開始大量收購小型自行車制造商并將其私有化。之后,他們向消費者做出許多空洞的承諾,然后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股票,成功憑借著和自行車的關聯(lián)獲得了大量投資。
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用這些錢來進行進一步的生產和研發(fā),也完全沒有想要憑借創(chuàng)新改變自行車行業(yè)的抱負。這些錢被用來進一步制造泡沫,吸引更多投資,股價也被這樣一步步推得更高。
自行車公司的股價就這樣逐漸飆升。然而這一切的重要推手——外部投資者卻也沒能獲得多少利潤。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買賣活動也不是非常有利可圖的,因為他們在最開始買入時不得不花很多錢來推廣業(yè)務,以至于到了出售的時候,利潤率已經很低了。
狂熱漸漸散去,輸家比贏家更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們逐漸從激情中冷靜下來,觸頂的自行車股價也走上了下坡路。1898年末,自行車公司的市值從1896年的峰值下降了76%。
一些人較早地意識到了不對。
1897年6月,有經濟學家提出了警告:“很多跟風購買自行車股票的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筆投資并不像他們想象中那么好。尤其是在伯明翰和考文垂,隨便一個可以制造自行車部件的金屬工人都能可以借此東風,在市場上公開出售股票。最近成立的絕大多數公司都屬于這種情況。”
同年9月,來自美國等地的國際自行車制造商也進入了英國市場。此時英國對自行車的需求其實已基本得到滿足,加劇的市場競爭使得本就后繼乏力的本土自行車公司更加舉步維艱。
許多公司能夠正常出售自行車并派發(fā)股息,但倒閉的浪潮卻一波接著一波。
即使是鄧祿普等在鼎盛時期坐擁“無懈可擊”的技術競爭優(yōu)勢的公司,也無法避免股價的大幅下挫。在伯明翰這個自行車公司分布最集中的城市,54%在1896年仍然經營的公司沒能撐過1900年。
《經濟學人》指出,“人們以為當時的高股價可以維持相當長時間,因此才會認購這些數以百萬計的資本。但真相最總是給人當頭一棒,這場投資熱潮后的輸家比贏家要多得多。”
泡沫破裂之后
自行車股票從1897年起開始大跳水,自行車泡沫也漸漸破裂。值得一提的是,自行車泡沫破滅的速度相當慢,前前后后持續(xù)了大概十年。
短期看來,即使大部分公司經歷了股價跳水,但它們所受的實際打擊并不大,即使是身處泡沫中央的幾個主要公司也沒受太大影響。
大部分公司及時轉換了行業(yè),但還有一部分自行車公司堅持了下來,因為自行車行業(yè)仍然有利可圖。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蘭令(Raleigh)公司,直到現(xiàn)在還在生產自行車。
但長期看來,自行車泡沫深刻影響了之后的一百多年內英國、甚至世界的整體經濟發(fā)展。當時的人們深受自行車狂熱影響,以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參與到了各類新興技術的研發(fā)中。盡管自行車泡沫已經破裂,這些先進的技術卻留存了下來。
大部分在自行車狂熱散去后轉換行業(yè)的公司把它們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帶去了各行各業(yè),這些消費者所需的技術為許多行業(yè)注入了新的發(fā)展活力。建筑、汽車、摩托車工業(yè)、飛機和滾珠軸承制造業(yè)等行業(yè)都受益于此。
比較有名的是Rudge Whitworth,他幫助創(chuàng)建了摩托車和跑車車輪行業(yè)。鄧祿普輪胎也轉行成功,從自行車整車生產巨頭轉型為了家喻戶曉的汽車輪胎制造企業(yè)。受這場自行車泡沫影響的行業(yè)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電動車狂潮將如何發(fā)展?
確實,新技術的橫空出世總是會帶來相關的“熱門”行業(yè),一百多年前的安全自行車狂熱和如今的電動車狂潮都是如此。
人們對新技術所能創(chuàng)造的未來充滿了無限想象和期許,但投資者的興奮也很容易讓其迅速轉化為泡沫。
然而,技術泡沫與金融泡沫最大的不同在于,金融泡沫的破裂讓整個金融體系遭受重創(chuàng),而技術泡沫破裂后仍然會留下技術進步。
也就是說,即使電動車狂潮最終將帶來電動車泡沫,正面影響也遠大于負面影響。
回顧歷史,自行車泡沫破裂后留下的技術為摩托車、汽車、飛機行業(yè)等各行各業(yè)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直到現(xiàn)在還深受百年前那場技術變革的影響。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0年前后的互聯(lián)網泡沫,谷歌和亞馬遜等長期贏家挺過了股價的劇烈波動,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電動車狂潮也許終將退去,但身處其中的各行各業(yè)對于未來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的有益探索,對于新能源技術、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新興技術的鉆研和創(chuàng)新,仍然會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非常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塑造人類的未來。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