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紅人節|金麒麟基金大V評選 百位大咖入圍→【投票】
退市新規開始發威。4月26日晚間,ST南化發布公告,主動調整營業收入扣除項,并相應調整非經常性損益,調整后觸及了退市新規中的“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指標,因此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2020年度是退市新規執行的首個會計年度,截至昨日記者發稿,已有ST南化在內的13家公司因觸發退市新規相關指標而被“加星戴帽”。
針對市場擔心組合類財務指標中的營業收入指標容易被規避,退市新規特別設計“營業收入扣除項”,以扎緊退市制度的“籬笆”。此次對ST南化的監管實踐,也反映出上交所事后審核、嚴格把關取得實效。據悉,上交所已形成一套事前預判、事中監管、事后審核的“組合拳”,以確保營業收入扣除指標落到實處,打擊規避退市。
調整營收扣除項
ST南化主營亮紅燈
4月26日晚間,ST南化發布公告,主動調整營業收入扣除項,并相應調整非經常性損益,調整后觸及了退市新規中的“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指標,公司因此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ST南化不僅是上交所嚴格執行退市新規的典型,也為組合類財務指標從規則到實踐提供了現實參考。
回溯公告,ST南化今年2月4日發布年報顯示,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7.28億元,歸母凈利潤907.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541.7萬元。若以該成績直接與新增的組合財務指標“扣非前后凈利潤孰低者為負+營業收入低于人民幣1億元”進行比對,ST南化表面看似乎可以過關。但是,該財務類退市指標特別設計了相應的扣除項目,明確營業收入扣除項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而ST南化主要從事煤炭貿易業務,業務收入到底有沒有水分,是不是涉及需要扣除的情況?
為此,上交所向公司發出年報事后審核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盡快核實相關收入是否與主營業務有關,是否具有商業實質,并明確貿易業務的經營模式,說明營業收入及相關會計科目確認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在監管追問下,昨日晚間,ST南化在回復公告及營收扣除項說明中坦承,公司業務全部為貿易,客戶和供應商單一,并于2020年10月后已停止與該客戶和供應商開展業務,該貿易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模式產生收入。公司將本年度的貿易收入調整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并對本年度大宗商品貿易業務形成的利潤,調整為非經常性損益。調整后,公司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營業收入金額為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為-921萬元,由此觸發“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ST南化并非孤案。近期,上交所先后向ST中天(維權)等多家公司發出年報審核函件,重點關注公司是否存在規避財務指標退市的情況,問詢其營業收入和業務模式能否有可持續經營能力。
緊盯另類增收
監管事先預判處置及時
據記者了解,退市新規發布以來,上交所積極踐行一線監管的主體責任,將嚴格執行退市制度作為年報審核的新任務,重點關注財務類指標退市情形。而年報事后審核僅是退市監管“組合拳”中的一環,早在今年初,上交所就緊鑼密鼓展開嚴格退市監管的專項行動。
經過對2020年度業績預告進行梳理,上交所發現個別公司存在突擊利用貿易等業務構造收入的情況。4月6日,上交所向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發布了《關于落實退市新規中營業收入扣除相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公司認真梳理營業收入構成,嚴格執行退市新規。
從實踐情況來看,此舉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果。近期,*ST博信、香梨股份、覽海醫療等公司紛紛進行風險提示,稱經過確認和梳理,明確了營業收入扣除項目,可能觸及退市新規中“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的退市風險警示指標。
*ST博信在2021年1月底業績預告稱,預計營業收入2.4億元。經上交所約談公司及會計師,要求其嚴格執行退市新規。4月23日,公司更正業績預告并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稱,營業收入主要為新增的貿易業務,與主營業務無關,扣除后公司營業收入為713.1萬元,低于人民幣1億元。同時公司扣非凈利潤為負,公司股票可能觸及退市風險警示。
而香梨股份原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1.18億元,上交所審核發現,該收入主要為第四季度新增的棉花貿易業務收入,扣除后可能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指標。經監管關注,公司立即發布風險提示,確認上述棉花貿易是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模式的業務產生的收入,與主營業務無關,應予以扣除。昨日晚間,香梨股份發布2020年年報,扣除后營業收入為2454.02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744.6萬元,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從目前業績預告來看,還將有一批類似的公司觸及退市新規的財務類指標。
嚴格執行新規規避退市伎倆難得逞
記者注意到,退市新規發布以來,上交所堅決承擔退市工作主體責任,嚴格退市監管,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正在這樣的推動下逐漸形成。2021年至今,上交所已對7家公司作出終止上市決定,13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目前仍有3家暫停上市公司可能被終止上市。從退市新規執行效果來看,退市逐漸常態化。
進一步看觸發退市新規的情形,新增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威力盡顯,ST南化、香梨股份、德新交運、*ST百花、*ST羅頓、*ST園城、*ST綠庭(維權)、*ST中房、ST金泰、ST中葡等10家公司都因此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云南城投觸發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而*ST海航和*ST基礎則是因法院依法受理公司重整申請而“戴帽”,觸發規范類強制退市指標。
可以看出,此次新增的“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指標,指向的是沒有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公司。這樣的導向,與注冊制的內核一脈相承。為防止公司通過虛構收入規避退市,上交所也在上市規則中做好相應安排,扎緊退市制度“籬笆”,為嚴格執行退市新規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對于公司未按規定扣除相關收入的,上交所將嚴格按照退市新規要求公司扣除,并按照扣除后營業收入決定是否對公司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上交所在監管實踐中,將視情況對公司營業收入扣除情況采取現場檢查、提請其他監管機構檢查等措施,保證規則的執行。
壓嚴壓實中介機構責任也是保障退市新規有效執行的重要一環。上交所表示,負責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就公司營業收入扣除事項是否符合規定及扣除后的營業收入金額是否準確出具專項核查意見。
一年一度的年報“成績單”能夠直接檢驗上市公司的經營質量,而與其掛鉤的財務類退市指標也為衡量上市公司價值提供了多維、量化的參考標準。可以預見,在退市常態化的推進下,一批長期沒有主業、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公司將“浮出水面”;而主業正常但尚未開始盈利的科技企業,或因行業周期原因暫時虧損的企業將不會再面臨股票退市風險。
責任編輯:彭佳兵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