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延禮:2035年中國有望成全球第一大保險市場 來源:證券時報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大潮中,保險行業是其中重要的建設者。截至2020年9月末,保險業總資產22.43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0.7萬億元。保險資金投資A股總體規模達2.68萬億元,約占A股流通市值的4.6%,是A股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1998年11月原保監會成立之初,即走上監管崗位,是中國保險業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也是險資參與資本市場的推動者。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適逢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在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對話周延禮,就改革開放、中國保險業、資本市場發展,以及大灣區與對外開放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周延禮說,從長遠看,建立高水平的資本市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也是增強國家經濟韌性的重要支柱。保險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建設,有利于改善資本市場結構,拓展保險資金投資領域,進一步提高保險投資收益率,同時,多元化的投資,可降低系統性風險對保險負債的沖擊,有利于保險主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灣區建設與對外開放應結合促進
周一:10月14日,深圳召開了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深圳、粵港澳大灣區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對保險業而言,應如何抓住這些機遇?
周延禮: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這個方案對深圳下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全國示范城市,尤其是在制度性開放等方面,是極大的推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在我國新一輪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大灣區建設要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同促進。建議國家層面繼續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金融樞紐,為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提供典型示范。
一是支持金融改革創新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大灣區以聯通境內外兩個市場為特色,建議在跨境金融業務創新上,給予大灣區保險業更多先行先試的機會,如允許開發保額分紅險重疾險產品,擴大外匯長期壽險試點,擴大保險公司海外投資QDII額度等。同時,對于目前國內已經開展的金融創新良好做法,支持大灣區盡快復制推廣,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二是支持對外開放政策在大灣區率先落地。建議支持在大灣區設立外資控股的人身險公司,支持設立外資保險集團、再保險機構、保險代理和保險公估公司,支持保險公司在大灣區建立資產管理、營運、研發、后援服務、數據信息等總部,豐富大灣區保險業體系。
三是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金融政策規則接軌?;浉郯拇鬄硡^金融改革發展,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法律、貨幣和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先例可循。建議進一步深化三地金融監管部門交流合作,加強三地銀行業保險業的規則銜接和融合發展。
2035年中國有望成為
全球第一大保險市場
周一:中國保險市場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險市場。在中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您覺得哪些地方做得不錯?哪些地方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距離?中國離成為世界第一大保險市場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周延禮:過去40年,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是和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步推進的,也得益于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過程中,國務院下發的“老國十條”和“新國十條”,為保險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制度性基礎。尤其“新國十條”后,保險業不單在規模上有目標,在質量上也有所提高。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險業也是第二大保險市場,應該來說是比較匹配的。保險業在國外發展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起步比較晚,但在短短的40年里產生了世界上最大、系統重要性的保險集團公司,這是非常難得的。
2017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保險市場,今年中國保險業預計達到8000億美元的保費規模,與第一大保險市場美國大約相差5000億美元。考慮到美國保險市場基本上是低增長甚至零增長的態勢,而中國每年都是雙位數的增長,我預計,到2035年左右,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保險市場,并且這個時間還有可能提前。
現在中國每年實現1000億美元的保費規模增長是沒問題的,發展得快可能用5-7年的時間就能在規模上趕上或者接近第一大保險市場。因為我們有非常好的基礎:第一,中國是人口大國,對保險的需求非常巨大;第二,中國的保險市場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非常強,這對保險業也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第三,最近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的新政策,給保險業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
當然,我們不但要有規模的增長,更主要是提升保險業服務水平,解決保險業產品創新的問題。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預計未來5年,數字經濟要占到GDP的60%左右,這要求保險業在內的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以此推動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在保險制度層面要盡快修法。過去,我們按照傳統保險業的經營方式制定了《保險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運營方式迎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如何解決發展瓶頸和矛盾問題,制度是關鍵所在,目前監管部門正在聽取各方面意見。
從金融企業自身來說,保險企業實施了一系列轉型發展計劃。比如中國平安,原來公司的LOGO是“保險+銀行+投資”,現在變成了“金融+科技”。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新華保險等上市公司在科技上都做了很大投入來進行流程再造。中小保險公司可能拿不出大量資金投入到科技上,也在采取技術外包的形式和科技企業合作,解決痛點難點問題。
科技轉型中要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按照新一代科技發展的要求,重塑保險業務的流程。在互聯網思維下,業務的承保、業務的風險甄別、業務的管理、業務的理賠等流程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總之,保險行業要做好補短板工作,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第一,要緊跟科技發展前沿,新技術新模式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盈利模式,保險業如果按照傳統線下的經營方式,難以適應新需求;第二,要大力培養保險專業人員,同時還要培養一批科技人員;第三,要加強學習和探索。
險資入市利于改善
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
周一:中國資本市場30年風風雨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保險行業是其中重要的建設者。保險資金目前已經成了基金市場的第一大機構投資者、股票市場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您怎么看這些年險資入市進程?險資入市取得了哪些積極的成果,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發揮作用?
周延禮:從國際上看,保險機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國外有很成熟的運作方式,發揮了資本市場主力軍的作用。比如說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的養老金、共同基金,大部分都是保險資金參與的,在資本市場上的資金占比非常高。在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包括我們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情況也類似,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表明,保險業經過多年積累不斷增長的長線資金,對支持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資本市場是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的重要來源,保險資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保險資金的發展成長與資本市場的壯大成熟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中國內地保險業起步比較晚,2003年之前,保險資金只能買債券、銀行存款,不能投資股票,因為擔心風險。隨著保險資金規模越來越大,保值增值的要求越來越高,投資范圍開始放開。2003年以來,保險資金運用開始逐步走上集中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2012年,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開啟之后,監管部門進一步拓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范圍和領域,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得到提升,在資本市場的規模也逐漸提升。目前,保險公司已經成為我國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機構投資者,在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優化投資者結構、穩定資本市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截至2020年6月末,保險業總資產2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2.7%,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0.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8%。保險資金投資A股總體規模2.08萬億元,約占A股流通市值的4%,是股票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保險資金投資科創板股票賬面余額67.41億元。
要強調的是,保險經營的負債屬性,決定了保險公司在投資理念上更傾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和資產負債相匹配。所謂保險的長期投資,是要穿透經濟周期、抵御通貨膨脹,實現可持續性的保險資產保值增值。
根據統計,每年保險資金的收益率都跑贏了銀行存款,我們要求保險資金首先要覆蓋經營成本,其次要覆蓋對保單客戶的收益性要求。保險投資主要看整體收益率,而不是看每年在股票投資上賺多少錢。
保險資金入市前提是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防范風險的具體措施和辦法。2003年至今近20年的時間,保險資金運用在管理防范風險這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今年年初,保險資金入市也有一些新的利好政策,根據償付能力情況,一些保險機構投資到股市等權益資產的上限可以提高。保險資金運用參與資本市場運行,是一個不斷優化資本市場結構的過程,對于實現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周一:現在股票投資在保險業資產配置組合里的比例在13%左右,這個比例高不高?還有沒有提升空間?
周延禮:還有提升空間。最近銀保監會專門發了通知,要求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加強投資能力建設。同時,在資產負債匹配方面要達到監管部門的要求,償付能力要充足,資產質量比較高,資金效益要達到預期目標,人才匹配要相適應,并且要符合保險資金的久期需要,具備這樣投資能力的機構,可以鼓勵再提高一點。償付能力的監管上有量化和非量化指標。
公司要是不具備這種能力,可能投資比例5%都不一定允許。有能力的公司可以多投一點。所以,要加強投資能力建設,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防范風險,對提高保險業的資產質量和效益至關重要。
建議加快構建資本市場
良好的可預期機制
周一:您對中國資本市場下一步的發展有哪些期待?
周延禮: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于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資本市場各項改革開放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注冊制改革和交易、常態化退市、投資者保護等各項制度建設正在有序推進,資本市場也從增量改革深化到存量改革,整個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變化也催生了資本市場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長期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對于資本市場建設有以下幾點期望:
一要加快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完善的步伐。資本市場的基礎功能包括資產定價、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其中,資產定價具有重要意義,是有效配置資源、管理風險的前提。比如,信息披露違法以及內幕交易等問題造成資產定價機制扭曲,衍生諸多風險,影響資本市場功能發揮。同時,價格操縱等違法行為也導致投資風險升高,損害投資者利益。健全完善相關的市場基礎制度任重道遠。因此,著力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意義重大,社會各界尤其是市場投資者對此期盼已久。
二要加快構建資本市場良好的可預期機制。持續增強資本市場公信力,要尊重市場主體地位,持續加強監管部門與市場主體的溝通,穩定市場預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完善促進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的制度機制。
三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步伐,加強投資者保護。與國外發達資本市場相比,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偏輕,難以達到有效保護投資者目的。要進一步提高對證券違法犯罪的懲罰力度,增強監管震懾力。對情節嚴重的證券違法犯罪行為,要適當提升量刑標準,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操縱價格、違規造假等行為,不斷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的法治環境。
四要發揮機構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作用。相對散戶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有更強的股權管理動力,對管理層經營行為有著很強的監督和約束作用。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有了更便捷更有效的監督途徑,通過對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調研,機構投資者可以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機構作為長期投資者,可以將資金匹配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為企業創新提供充足的資本。希望機構投資者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通過促進上市公司治理,扮演好實體經濟長期資金提供者、金融市場和民生建設“穩定器”的角色,同時也對個人投資者起到價值引領和價值發現的作用。
險資應穩步拓寬
可投資范圍
周一:您覺得未來保險資金運用還能朝著哪些方向去進一步推進和深化?
周延禮:從保險資金運用角度,保險資金投資范圍、品類的不斷拓展可分為兩方面來看:
一是拓展投資范圍,是保險資金應對投資形勢變化的必然選擇。保險公司投資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這類資產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較高,在利率下行趨勢下,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為穩定投資收益率,保險公司可以提升權益類投資占比,重視高股息個股和長期股權投資,抓住長久期利率債配置機會,多元化配置另類資產,加大海外資產配置,強化資產端負債端聯動等。
二是拓展投資范圍,是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有效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保險資金具備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優勢,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為多元化的資本性資金,有助于增強經濟運行中長期發展韌性。就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而言,其對整個資本市場環境和宏觀經濟預期都能起到一個很好的穩定作用。這樣可以鼓勵上市公司發展,同時也會使整個經濟環境更加優化,使整個社會資金活躍起來,從而為險資擴大投資范圍奠定基礎。
下一步,保險資金運用改革仍將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的思路和方向,優化投資管理能力監管,穩步拓寬可投資品種和范圍。
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
具有重大意義
周一: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大量國際資本深度進入中國市場,會對中國保險業、金融市場帶來什么改變?
周延禮:近年來,中國保險業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加快推進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新格局。2019年,銀保監會批準全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開業、全國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恒安標準養老籌建、美國安達集團增持華泰保險股份等。
外資保險機構來華發展并拓展業務,將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首先,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保險市場主體結構,推動形成中外資保險公司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和諧發展的局面。截至2020年3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64家外資保險機構、124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涵蓋財險、壽險、再保險、保險資產管理和保險中介等各領域。
其次,有利于進一步引進外資成熟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專業技術,推動中資保險企業改革創新,從整體上提升中國保險業的競爭力。2019年,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057億元,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1.36萬億元。外資保費收入和資產規模的顯著增長,有效地提高了中國保險業的資本存量。
再次,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保險業監管框架,提升監管有效性。我國目前已建立了償付能力監管、市場行為監管和公司治理結構監管“三位一體”的保險監管體系。隨著保險業對外開放進程加快,保險監管也將從注重數量型限制向注重審慎審查機制、從注重事前審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監管轉變。
深圳先行示范區綜改試點方案明確提出,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深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融資,推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
國內機構要在對外開放當中強身健體,尤其是依據法律法規實施數字化轉型,利用金融加科技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力。近年,我們發行的債券,國外很多企業機構都愿意購買,中國債券納入富時羅素等國際主要指數,說明了中國金融市場的信譽、金融產品的信譽在國際上得到認可。
我們要加快形成以我國金融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金融雙循環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目前,我國金融業總資產300多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儲備近32000億美元。在建設“雙循環”大的金融格局中,我們是有實力并具備條件和可能的。此外,在開放的過程中,也需要處理好擴大開放與制度改革的關系,以及對外開放與風險控制的關系。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