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弘芯千億項目停擺之謎
本報記者/譚倫/張靖超/北京/武漢/濟南報道
總投資額高達1280億元的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項目,日前因恐遭“爛尾”而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但籠罩在其周圍的疑云和謎團,遠比該項目本身更多。
9月7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實地走訪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芯”)的最大股東方——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量藍圖”)的辦公所在地時發現,該公司并不“存在”,而在該處實際掛牌的,則是另一家企業。
據天眼查提供的工商信息顯示,光量藍圖目前的注冊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西里五巷7號南側平房3幢103號”,但呼家樓西里五巷7號的房主在現場告訴記者,其南側的平房只有一棟,且在幾年前就由另一家公司所有,而他從未聽過“光量藍圖”這一名字。
更加吊詭的是,經營信息顯示,光量藍圖的最初注冊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博大路3號院2號樓10層1017-1”,但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于2019年11月20日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也正是當天,光量藍圖將注冊地更換為呼家樓西里附近的新址。
不過,記者發現上述經營異常已于今年4月21日解除,隨即記者致電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詳情。工作人員稱,解除原因也許是當時該企業提供了新的證明材料或更換地址,但由于此前出現過很多公司解除后仍“失聯”或“跑路”的情況,因此不能保證其后續仍能聯系上,如有新發現可以向當地工商管理部門舉報,待現場核驗后會將該企業更新進異常名錄。
此外,記者查詢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發現,光量藍圖在工商信息中也未提供過聯系電話。而正是這家并不“存在”且無法聯系的公司,不僅入股發起了高達千億的弘芯項目,并持有其90%的股份,卻無力應對如今項目因缺錢而難以推進的困局。
千億明星工程“停工”
證實武漢弘芯千億項目停擺的吹哨方,正是弘芯總部所在地的官方部門——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
據財新網報道,7月30日,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在官網發布了一份名為《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的文件。文件證實,該區的弘芯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
同時,文件顯示,弘芯項目二期用地一直未完成土地調規和出讓。且因項目缺少土地、環評等支撐資料,無法上報國家發改委窗口指導,導致國家半導體大基金、其他股權基金無法導入。
記者在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官方網站上查詢到許多與弘芯有關的信息,相關內容顯示,弘芯成立于2017年11月,總部位于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額高達1280億元,并曾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入選過湖北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名錄。
據弘芯官網介紹,公司匯聚了來自全球半導體晶圓研發與制造領域的專家團隊,擁有豐富的14納米及7納米以下節點FinFET先進邏輯工藝與晶圓級先進封裝技術經驗,未來預計建成14納米和7納米以下兩條邏輯工藝生產線,月產量各達3萬片。
此外,在2019年,弘芯還請來了曾在臺積電任職多年、被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極為倚重的蔣尚義博士出任CEO。同年底,弘芯又購入價值近6億元的ASML光刻機并高調舉行入廠儀式,一時風光無兩。
盡管排出如此門面與陣仗,但這顆被國內業界寄予厚望的半導體新星卻在成立不到2年內即爆出欠款丑聞。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9年11月1日,由于被承接項目具體施工的分包商武漢環宇基礎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環宇”)起訴拖欠工程款,弘芯價值7530萬元的二期土地使用權被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查封。
開庭公告顯示,被武漢環宇同時起訴的還包括武漢火炬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炬集團”),而火炬集團是弘芯項目的總包商,其在2018年5月以6000萬元的標價將一期項目的土建工程分包給了武漢環宇。
根據公開資料,此次訴訟起因于火炬集團拖欠武漢環宇4100萬元的一期工程款項,時間長達一年,因此,在2019年7月一期廠房主體結構封頂后的兩個月,武漢環宇將總包商與弘芯訴諸法庭。
最終,法院做出如上裁定,除查封弘芯二期工程用地外,也同時凍結火炬集團總計存款額度為3500萬元的3個銀行賬戶。
這次官司也成為弘芯延續至今麻煩的開端。近一年來,武漢環宇與上述被告4次對簿公堂,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武漢環宇仍有約3400萬元的工程款未能追回。雙方糾纏之下,弘芯項目施工自然也就此擱置,并最終導致武漢東西湖區政府官網文件的出爐。
記者梳理信息發現,弘芯項目工程共包括兩期,除一期外,二期工程于2018年9月啟動。
記者近日也前往了弘芯項目現場探訪。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一位當地的士司機告訴記者,他在去年下半年曾密集接送過一批自稱來駐扎“查看”弘芯項目施工情況的人員,但在今年8月,他又接載到了其中幾位“熟面孔”,他們告訴他,“項目徹底停了,準備撤了”。
在到達施工現場后,記者發現,弘芯項目坐落于于武漢東西湖區網安大道北側沿線,其中廠房與主體大樓位于東側,員工宿舍樓則位于西側的網安大道創谷路上。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工地上已無工人活動的跡象,除東側北部的部分廠房稍顯完整外,南部的主樓則只建完了樓體雛形,遠望仍有未撤走的塔吊,但并不見其移動,而大樓外立面上的腳手架也未拆除,并仍懸掛著“火炬集團”四個大字,樓前雜草叢生,一片破敗頹勢。
而位于西側在建的員工宿舍樓更是處于未完工的狀態。據駐守在旁、臨時搭建的簡易房內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工程于去年底開始陸續停建,在今年發生疫情后則徹底停工。
在現場,記者還看到了弘芯設置的臨時辦公區,并設有保安關卡,在試圖進入辦公區時,保安與弘芯的工作人員攔下了記者,并表示不接受采訪。
對于欠款詳情,記者在現場撥通了火炬集團與武漢環宇方面的電話,火炬集團的相關人員聽聞來意后直接掛斷了電話,而武漢環宇的董事長王立銀則表示不方便回應,具體可向律師咨詢。
零出資的最大股東
雖然涉事各方均對工程欠款一事諱莫如深,但在查詢弘芯資料的過程中,一則關于股東出資情況的信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天眼查公開信息顯示,弘芯的注冊資本為20億元,其中光量藍圖認繳18億元,占股90%,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投資集團”)認繳2億元,占股10%。但記者發現,在弘芯實繳資本一欄中,金額只有2億元。
而記者在企查查提供的股東與出資信息中看到,光量藍圖的實繳出資信息雖未予公布,但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投資集團已確認實繳出資2億元,實繳日期為2018年2月7日,即弘芯成立后的第三個月此款項已經到賬。
記者還通過天眼查股權穿透信息發現,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投資集團的股東為武漢東西湖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這也意味著,弘芯的實繳資本2億元全部來自國有資本,而占股90%、需提供18億元的最大股東光量藍圖則分毫未出。
對此,記者查詢了弘芯年報進行驗證,頗為蹊蹺的是,弘芯2018年企業年報顯示,光量藍圖曾在2017年12月14日實繳100萬元,但在2019年年報中,這一欄又重新變成了0元。
但即使僅有2億元,顯然也無法支撐弘芯的前期建設。
據武漢市發改委編制的《武漢市2020年市級重大專案計劃》(以下簡稱《專案計劃》)顯示,總投資額達1280億元的弘芯在武漢今年的先進制造專案中排名首位,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額520億元,二期投資額760億元。按此要求,弘芯股東方的實際出資還不足一期投資計劃額的1%。
但該《專案計劃》也同時顯示,截至2019年底,弘芯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53億元,預計2020年投資額為87億元。雖然目前沒有公開信息顯示這153億元從何而來,但即便按此標準計算,仍離一期預期投資差了367億元。
差距如此巨大,卻仍能撬動千億的弘芯工程上馬,浮出水面的光量藍圖所隱藏的“能量”令人生疑。
天眼查信息顯示,光量藍圖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注冊資本18億元,而這恰和弘芯的成立時間與對光量藍圖的認繳資本一一吻合。
同時,光量藍圖的公司簡介稱,公司匯聚了來自全球半導體晶圓研發與制造領域的頂尖專家團隊,擁有豐富的14納米及7納米以下節點FinFET先進邏輯工藝與晶圓級先進封裝技術經驗。這也與弘芯的介紹如出一轍。
雖然號稱團隊匯聚全球半導體業的精英,但記者查遍光量藍圖成立三年來的年報發現,該公司從未公布過公司的從業人數及員工的參保信息,也從未公開過任何企業的資產狀況信息。
記者還發現,在光量藍圖2017年和2018年的公司年報中,兩位發起人的實繳資本都顯示為0元,但到了2019年的年報里,兩人的實繳資本之和則突然變成了18億元。
而對比弘芯2019年報中,光量藍圖0元的實際出資信息,兩者的矛盾之處也十分可疑。
叢生的疑竇,以及記者在光量藍圖辦公地遭遇的“查無此處”,無疑令這家公司的身份與背后的真相變得愈加可疑。
神秘控股人變身芯片大亨
而比光量藍圖更為神秘的,是其背后的創立者。
天眼查信息顯示,光量藍圖的股東包括兩位。一位叫莫森,擔任公司經理與執行董事,持股45.56%;另一位叫李雪艷,持股54.44%,擔任公司監事。而后者正是弘芯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持有弘芯49%的股份,同時也是弘芯的第一大股東與最終受益人。
不過,莫森并非是光量藍圖的初始股東。天眼查信息顯示,2019年1月16日,光量藍圖曾發生過一次股東變更,由莫森替換一位名叫曹山的股東擔任公司法人,后者也自此徹底退出光量藍圖。
而曹山與李雪艷正是光量藍圖的兩位最初發起人,二人不僅共同運作了弘芯項目的誕生,并且成為了弘芯的兩大實際控股人。但幾乎與退出光量藍圖的方式如出一轍,天眼查信息顯示,2019年5月13日,也就是離開光量藍圖的四個月后,曹山退出了弘芯的投資人與董事名單,接任者為莫森,李雪艷則繼續留在弘芯。
曹山的退出緣由不得而知,但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2018年11月,曹山成立了逸芯集成技術(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逸芯”)并擔任法人,一個月后,逸芯入股成立云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芯”),次年1月,逸芯又同時入股成立天芯硅片制造(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芯”,目前已注銷)與泉芯集成電路制造(濟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泉芯”)。
2019年5月與8月,曹山又以相同的手法相繼創立海佑集成電路(山東)有限公司與泉能先進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濟南)有限公司,并擔任法人。目前,曹山已成為包括逸芯、云芯、泉芯等上述五家半導體技術或制造企業在內的實際控制人,一個掌持龐大半導體產業生意的“芯片大亨”就此誕生。
記者發現,在目前由曹山掌控的五大芯片企業中,又以泉芯這一半導體制造項目最受關注,作為與弘芯同宗的造芯公司,在近年來國內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熱潮的背景下,多地政府都對此類項目重視有加,不僅給出了極為優惠的落地政策,也熱衷親自參與投資,既出力又出錢。
據記者粗略統計,從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布和“大基金”成立以來,全國二三線城市密集上馬了一批半導體項目。從合肥長鑫、晶合,武漢弘芯,南京臺積電,無錫華虹第二基地,廣州粵芯,成都格芯、紫光,廈門聯電、士蘭微,重慶萬國半導體、華潤微電子,晉江晉華集成到淮安德淮半導體、時代芯存,一時蔚為大觀。
泉芯就在這一氛圍下被山東省重點引入。據濟南當地媒體報道,泉芯項目位于濟南臨空經濟區,占地面積39公頃,總投資額為590億元,于2019年第一季度動工,未來計劃建成12英寸12nm/7nm工藝節點的晶圓制造線。
而記者發現,泉芯在人才引入、分期建設、投資路徑方面與弘芯十分相似,不僅拉來了臺積電元老夏勁松擔任總經理,也計劃分三期逐次建設生產線,投入額分別為230億元、260億元、100億元。
泉芯2019年年報顯示,泉芯的股東也同樣包括濟南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二者最終隸屬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與濟南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兩位國資股東各認繳5億元,目前已分別到賬1000萬元與5億元,而逸芯的出資依然為0元。
記者同樣實地探訪了泉芯的辦公地與項目現場。根據天眼查提供的信息,泉芯注冊地址為“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機場路7617號411-2-9室”,但記者在9月9日來到現場后發現,該地位于濟南市臨空經濟建設指揮部內,門衛告訴記者,此處為政府部門大樓,里面并無企業入駐。
而在泉芯項目現場,記者看到,工程位于濟南章丘區區郊的一處荒野,四周圍起高墻,且由密林擋住施工視線,現場只有一處入口,門書顯示“中國二冶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泉芯集成電路制造產業園區工程”,遠望塔吊正在施工,但在試圖進入現場拍攝施工情況時,保安以疫情防控為由拒絕了記者的要求。
就在記者欲離開現場之際,一位自稱在項目部工作的人員走出來問詢記者的來意后,告訴記者,泉芯項目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但他以公司機密為由拒絕向記者透露任何項目施工的進展情況,包括完工日期。
“并沒有明確的建成時間。”該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劉玄逸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