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高于一切” 華僑城120億出售總部大廈
華僑城同步將旅游業務和房地產業務做大。
“對于部分貨值高、去化慢的項目,積極采用合作開發、股權轉讓、資產處置或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加快項目開發和資金回籠。”
華僑城對于2019年經營策略貫徹執行,其中就包含以120億元的價格,將其位于深圳新建的總部大樓賣給中國人壽。
深圳商業辦公物業市場供應激增,大宗交易頻繁發生,以保險機構、銀行等大資金方買入成為業主,繼續由開發商進行運營的模式也逐漸成為主流。
中國人壽還以60億元價格買入位于深圳科技園的中電長城大廈一棟物業;香港信達也曾以超過40億元的價格購入萬科濱海置地大廈。
不過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稱,華僑城內部人士回應上述消息有誤。
另外,一位長期觀察華僑城的業內人士也表示,應該不是整體轉讓,而是控股,中國人壽約占60%。同時該人士表示,目前該大廈名稱仍然是“華僑城大廈”。
執行高周轉模式,充分釋放資產價值與利潤,以房地產的現金流與利潤,支持發展周期長的旅游文化產業,是華僑城近年的發展戰略。
▲華僑城新建總部大廈
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000069.SZ,以下簡稱“華僑城股份”)的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1億元,同比增長1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5.89億元,同比增長22.52%。
華僑城股份的控股股東為華僑城集團,后者2018年的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200億元,除了華僑城股份以外,華僑城集團旗下還擁有康佳集團,以及在云南參股的云南文投集團、云南世博集團等公司。
房地產業務與旅游業務仍然在同步增長,2018年華僑城股份481億元營業收入中,房地產營業收入為280.45億元,同比增長20.06%,占營業收入的58.25%,同比上漲了逾2個百分點,毛利率達68.79%;旅游業務的營業收入為196.57億元,同比增長6.08%,占營業收入的43.76%,但是增速較2017年的15.77%有所下滑,所占比例也同比下滑近3個百分點。
原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出任華僑城董事長之前的2015年,華僑城股份當年實現房地產業務營業收入為192.01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9.56%;旅游綜合業務營業收入為123.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8.22%。
三年間,華僑城集團提出“文化+旅游+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并向“旅游+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轉型,房地產業務和旅游業務的營收占比總體保持不變,原因是這種投入是長周期內才能顯現到收入中來。
截至2018年年末,華僑城旗下共有景區13個、酒店23家,旅行社1家以及相關的文化、藝術、旅游綜合體等文化旅游設施,2018年共計接待游客4696萬人次,同比增長16%。這些數據是華僑城所強調的。
2018年華僑城文旅業務中最大亮點,就是20億元戰略入股“同程旅游”,啟動線上“花橙旅游”項目,力圖整合和打通線上線下業務,盡管對于提升全年的整體營收作用不大,但仍可以看出華僑城在旅游產業鏈上的投入決心。
這種決心更多體現在云南旅游市場,華僑城重金參與云南文投、云南世博的“混改”,希望以云南作為華僑城打造全域旅游的樣板,從景點、交通、酒店、旅行社、航空、互聯網基礎設施、城鎮化等各方面進行“云南大會戰”式的全面投入。
華僑城在2018年處于盈利狀態,不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為-99.84億元,同比下降26.15%,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68.27億元,同比下滑80.27%。這足以看出華僑城仍然處于投資擴張狀態,即使賣掉大量物業和土地力求實現高周轉,但文旅業務資金回流的速度太慢。
旅游產業的重金投入,也不意味著華僑城愿意放棄房地產行業。華僑城2018年新增土地儲備計容建面為97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0%。截至2018年年末,華僑城土地儲備項目有82個,待開發計容建筑面積2378.69萬平方米;旅游綜合及房地產開發方面有54個項目,土地面積為935.54萬平方米。
如此可見,華僑城必須在房地產業務方面維持一定規模,換取向旅游業務轉型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在如此策略之下,華僑城處理掉房地產業務中長周期和低效資產,也就不難理解了。
責任編輯:賈兆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