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維權315線索征集】你投訴,我報道!在這里,我們為股票、基金投資者提供一個因違法違規行為遭受損失的曝光平臺。新浪財經爆料線索征集啟動,當您的權益受到侵害歡迎向【黑貓投訴平臺】投訴,受損股民可至【新浪股民維權平臺】維權。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陳俊杰
2月13日下午,基石藥業在香港召開全球股份發售發布會,即將成為第6家在H股上市的非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
去年4月,港交所開始了“近25年來最大變革”,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與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在H股上市。從去年8月以來,歌禮制藥(01672,HK)、百濟神州(06160,HK)等五家生物科技企業登陸港交所,基石藥業是今年第一家。
實際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上市初期尚未盈利的特征外,基石藥業至今依然無產品問世,大部分候選藥物還處于I期臨床和II期臨床。
已經歷多輪融資
基石藥業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專注于開發及商業化創新腫瘤免疫治療及分子靶向藥物,成立于2015年12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基石藥業2016年和2017年分別虧損2.53億元(人民幣)、3.43億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虧損額達到11.62億元,基石藥業表示2018年全年虧損及全面開支總額不超過18億元。
基石藥業絕大部分經營虧損是研發開支所致。如2016年及2017年,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約2.47億元及2.13億元,主要為支付給CRO的合約成本。
除了不斷提高的虧損值之外,公司實際上并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基石藥業在招股書中表示,“因我們目前并無生產設施,故我們并無探購原材料。目前的供貨商主要為合約研究機構(CRO)及研發活動的實驗室設備供貨商”。
針對這種生產外包模式,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種模式有風險也有好處,風險在于自己缺乏研發能力,好處是不用承擔研發無果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無生產設備”的狀況或將有所改變,在2月13日的招股書發布會上,基石藥業首席執行官江寧軍就表示,“公司拿了一塊地,而且很快就會進行生產建造”。
事實上,盡管虧損嚴重,但其融資情況相對樂觀。招股書顯示,基石藥業成立以來經歷了A-1、A-2、A-3系列及B輪融資,共募得約4.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云峰基金等,且其B輪融資為當時國內生物醫藥領域同輪次最大一筆。
尚無產品上市
近年來癌癥治療領域經歷了重大改革,由化療藥物演變至分子靶向藥物再至免疫治療,目前治療癌癥方法分為五大類,即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及腫瘤免疫治療療法。基石藥業重點致力于腫瘤免疫治療聯合療法,公司建立一個由14種腫瘤候選藥物組成的產品管線,包括三種處于臨床階段的腫瘤免疫治療骨干候選藥物(PD-L1、PD-1及CTLA-4抗體)。
伴隨全球癌癥患者的增加,抗癌藥市場增長迅速,數據顯示全球腫瘤藥物市場由2013的729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1106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0%,預期該市場規模于2022年將進一步增至2018億美元。
盡管如此,基石藥業依然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基石藥業旗艦藥物CS1001(PD-L1抗體)剛剛達到臨床III期,尚無產品問世。
去年,國內PD-1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火藥味。百時美施貴寶的納武利尤單抗以及默沙東帕博利珠單抗在國內成功降價上市之后,國產的PD-1抑制劑如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以及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也相繼獲批上市。
此外,CS1001抗體(PD-L1)也面臨一定競爭壓力,據了解,目前我國市場并無PD-L1抑制劑,多種候選藥物正在進行II期試驗,但有包括基石藥業在內的國內外四家藥企在進行III期實驗。基石藥業表示,如果數據良好,公司預期將于2020年上半年分別提交cHL及NKTL的新藥申請。
盡管市場競爭激烈,基石藥業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PD-1和PD-L1都是患者急需的優秀藥物,競爭是好事,只要是正向的競爭,最終還是要為病人服務。”
根據基石藥業擬募集的資金布局,預計約6.2億港元(約30%)分配至公司核心候選產品;約8.27億港元(約40%)投入到管線中其余八種臨床及IND階段候選藥物;約4.13億港元(約20%)用于研發管線中其余五種候選藥物以及研發和尋求新候選藥物的許可提供資金;剩余資金為公司營運資金和其他用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晨光 攝
(本文來自于每經網)
責任編輯:張海營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