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老的中國策

健康養老的中國策
2019年01月18日 15:29 財經國家周刊

  健康養老的中國策

  “醫養結合是我國首先提出來的,在全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先例。”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龐清輝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及“養老”。

  比如“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完善養老護理體系,努力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在加快省級統籌的基礎上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等等。

  “中國經濟未來要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問題,人口老齡化最直接的關系是撫養比的上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所以幾次談到養老的問題,并提出再劃轉一部分國有資本到社保基金,都是在為這個問題多做準備。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提出,在全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要遠遠快于很多高收入國家,到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構成比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正處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將成為未來我國社會的常態,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

  “我國老齡化的特點是規模大、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地域和城鄉的分布很不均衡。”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蔡菲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因此老齡化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長期的、漸進的。

  而且,在蔡菲看來,我國還有另外一個背景,即家庭小型化造成家庭的負擔、家庭照料者的缺失,“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家里有小有老,中年一代的養老和撫幼壓力會越來越重。”

  因此,她認為,在老齡健康方面,未來重點要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和推進醫養結合。

  “坦率地講,整個中國社會對于迅速到來的人口老齡化準備不足,不僅是未富先老,應該說是未備先老,我們沒有準備好。”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據劉遠立介紹,目前最需要關懷的孤寡老人照護方面,以及利用市場力量為高收入人群的健康養老服務方面,做得都很好。“但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大部分人,目前還缺乏相應的服務體系,以及政策制度性的安排。”

  2018年底,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的《健康養老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未來中國健康養老發展趨勢將主要表現為五種現象:健康養老服務行業已經成為推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需求升級將對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資本進入健康養老服務市場的關鍵是專業化服務和市場細分,現在已經開始;智能和信息技術會促進健康養老服務快速發展;老年人能力需求評估將成為撬動健康養老服務發展的基礎。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原司長王振耀認為,對老年人能力、需求進行系統的評估,催生出養老發展的“中國模式”,這對整個中國養老產業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健康是關鍵,也存在短板

  據蔡菲介紹,目前我國有1.5億老年人帶病生存,失能老人總體來說有4000多萬人,完全失能的有1000多萬人,“這些老年人是醫養結合服務剛性需求的群體,而老年人對于健康服務的需求是要高于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

  因此,在她看來,應對老齡化問題,健康是關鍵,也存在短板。

  當下,健康老齡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議題。“雖然人們一直認為生命的延長往往會伴隨著健康的延續,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現在的老年人比起父輩在同年齡段更加健康。”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會長楊利明告訴《財經國家周刊》,無論在國家之間,還是在國家內部,老年人健康狀況分布情況并不平等,因此迫切需要對健康老齡化做出全面的反映。

  什么是健康老齡化?劉遠立表示,就是“兩手都要硬”:一方面,對于已病、已殘的老人,提供病有所醫的制度安排和照顧;另一方面,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強疾病的預防控制,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有尊嚴地離去。

  “目前60歲到69歲的低齡老人占到全部老人的61%以上,我們是被動地等他們生病,還是緊急地行動起來,讓這些人不生病,少生病,成為健康的社會財富持續創造者?”劉遠立認為,在這個方面,我國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戰略窗口期。

  據蔡菲介紹,2016年到2017年,國家在編制“‘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的過程中,就提出要以老年人的健康為基本的出發點,“我們提的健康老齡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首先,要關注老年人個體,這不僅僅意味著關注個體在老年期的健康,而是從生命早期開始對所有影響老年期健康的問題或者因素進行一個綜合系統的干預。“國外也有一些研究,比如疫苗或者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緩衰老,改善老年期的健康狀況。”蔡菲說。

  其次,不僅僅是關注老人個體,更要重視整個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支持。蔡菲認為,老年人帶病生存是很常見的,身邊是否有足夠的設備比如輪椅、助聽器等,幫助其維持日常的生活功能,并進行很好的功能維護,也是判斷是否達到健康老齡化的一個標準。

  為此,“‘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了從健康救治、醫養結合、安寧療護等全生命周期過程出發的幾十條具體任務。

  “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預防保健、治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在內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這方面確實是一個短板,目前我國婦幼服務體系已很健全,但是老齡健康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蔡菲表示。

  為何選擇“醫養結合”模式

  在專家看來,推進醫養結合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選擇。

  “醫養結合是我國首先提出來的,在全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先例,也沒有可以模仿的范例,是針對中國國情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蔡菲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據她介紹,目前,醫養結合主要由國家衛健委和民政部共同推進:國家衛健委負責衛生醫療機構的監管和準入,民政部門負責管理養老機構,包括養老標準化的建設和服務質量管理等。

  也就是說,如果想申辦一家醫養結合機構的話,需要同時具備醫療衛生機構的能力和資質,以及養老機構的能力和資質。

  “兩個部門都要提出便利的審批許可的流程,哪方面的條件符合就拿哪方面的資質,兩方面資質都拿到就是醫養結合機構。”蔡菲說,近兩年,養老機構和內設醫療機構已經取消了行政審批,直接實行備案管理;此外又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的審批工作,針對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取消設置審批,直接把設置審批與職業登記兩證合一,這樣大大便利了社會力量進入醫養結合領域。

  不過,她也表示,提升醫養結合的服務能力,國家衛健委需要加強對醫養結合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監管。

  “這是紅線,不管對養老機構還是其他任何機構來說。老年人本身就是一個健康的脆弱人群,要特別加強對于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監管,強化確保醫療安全。”蔡菲說。

  同時,民政部這幾年也在開展養老院專項服務的行動,聯合推動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標準和規范。

  目前醫養結合最主要的形式,是現有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進行簽約合作。據蔡菲介紹,這里面有多種形式,比如醫療機構可能與多家養老機構簽約,養老機構也可以設立醫療機構,現有的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還可以轉型發展康復和護理,或增設養老機構。

  “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也是我們正在大力推進的,就是醫療衛生機構依托社區進入家庭,特別是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的醫療衛生服務。”蔡菲說,近期也將出臺相關的標準和規范。

  據蔡菲介紹,醫養結合是一種創新的養老服務模式,目前并沒有很好的經驗可供借鑒,所以主要依靠各地的試點,國家層面則是兩個部門積極合作,“以養為基礎,醫療為支撐。”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2-13 七彩化學 300758 22.09
  • 01-23 恒銘達 002947 --
  • 01-23 西安銀行 600928 --
  • 01-17 華致酒行 300755 16.79
  • 01-16 威爾藥業 603351 35.5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