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一張榜單盡顯中國經濟的“大事”與“大勢”! “2018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點擊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業領袖
國產PD-1/L1密集獲批 創新藥企面臨“價格戰”高壓
本報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創新藥的賽道上,國產藥企一直緊追不舍,也極大程度上對進口藥企價格起到牽引作用。
2018年6月和7月,百時美施貴寶的Opdivo(簡稱“O藥”)以及默沙東的Keytruda(“K藥”)以“全球最低價”進入中國。100mg/4ml規格的Keytruda中國定價為17918元,接近于美國市場的一半;100mg/10ml 規格的Opdivo建議零售價為9260元(40mg/4ml 為4591元),以此計算,60kg體重的患者一個月需要36884元。
2018年年底,國產PD-1相繼正式加入“戰局”。
除了2018年12月17日首個獲批的國產PD-1君實生物的拓益(特瑞普利單抗),信達生物研發生產的信迪利單抗注射液也于12月28日獲批。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企業也在排隊等待審批中,國產PD-1/L1將相繼密集進入市場,實際定價成為關注焦點。此外,還有多家企業的PD-1項目正在研發之中。12月26日,阿斯利康Durvalumab(Imfinzi)上市申請獲得受理承辦,PD-L1單抗產品也上市在即。
2018年12月30日,拓益上市會上,君實生物首席執行官李寧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記者表示:“拓益的具體定價還在跟政府和專家商討之中,對標默沙東的Keytruda約40萬/年的費用,拓益定價約為K藥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無論是從慈善的角度,還是藥物可及性的角度,我們一定也會有慈善贈藥計劃。”
而根據此前特瑞普利單抗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療效對比O藥K藥也毫不遜色。治療既往接受全身系統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達17.3%,疾病控制率達57.5%,1年生存率達69.3%。
國產PD-1最快2月底入市
“拓益12月17日上市,按照現行法規12月18日開始生產的產品才可以商業使用。從生產到質控,大概兩個月時間,意味最快大概2月底到3月能夠正式面市。一般來說要提前三個月備貨,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三個月打算,包括以后的生產計劃也要根據市場反饋預計下面3到6個月用量,我們根據這個來進行排查。”君實生物首席運營官馮輝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記者說道。
而針對未來多個國產品牌PD-1/L1進入市場之后的競爭局面,他表示:“從短期來看,先發具有獨特優勢。第二,適應癥都有區別。所以從短期來看,我們認為產品其實沒有直接競爭,因為有三家,如果恒瑞跟百濟2019年陸續獲批的話,包括信達在內都是淋巴瘤,血液瘤領域。對比其他幾家,君實的拓益是黑色素瘤,而此前的K藥是黑色素瘤,O藥是肺癌。無論從醫生推廣,還是適應癥,醫保覆蓋的角度,均不是完全直接競爭。”
而對于接下來企業發展策略,馮輝表示,2019年以后,君實生物會布局更多適應癥,申報鼻咽癌、尿路上皮癌等病種。拓益目前已取得FDA的IND批準,并在美國進行Ⅰ期臨床試驗。預計2019年下半年,君實生物將開展旨在獲得額外海外監管許可的全球大規模關鍵臨床試驗。特瑞普利單抗的獲批上市只是君實生物的第一個產品,未來,君實生物將在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質疏松、心血管、偏頭痛等領域繼續深入。
“根據病患人數來說,黑色素瘤大概是一兩萬人,鼻咽癌可能大概是六萬到十萬之間,尿路上皮癌大概十幾萬,加在一起將近二十萬。三年以后將依靠大的適應癥,現在陸陸續續啟動肺癌、食管癌、肝癌等領域研究。短期來看每個公司的策略不一樣,君實是先把這三個大家不太關注的適應癥做下來。”馮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到,“從中期來看,通過增加適應癥,把適應癥從一兩萬人做到一二十萬人,同時把產能擴大到依靠臨港的兩萬四千升的產能,完成這三年內的目標。而長期來看,三年以外,過了2020年,大適應癥將成為關注重點,涉及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8年11月21日,深圳人社局發布了《2018年增補遴選專家評審結果公示》。其中,K藥(Keytruda)、阿來替尼、奧拉帕利等2018年剛剛上市的重磅抗癌藥赫然在列。這也是K藥首次進入城市級的醫保目錄,限用于經一線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解決了病患的“燃眉之急”。PD-1/L1盡管市場空間較大,參考同一靶點最先上市的3家企業就能讓市場飽和的經濟規律,搶占地方醫保市場對國產藥企帶來新一輪挑戰和機遇。
“價格戰”引發產能競爭
在PD-1/L1領域,跨國藥企和本土藥企的“價格戰”其實是產品質量、適應癥的全面競爭。
“短期內各家都以拓展適應癥為主,國內的頭四家企業都有一席之地,但長期來看,比拼的還是療效和產能。”君實生物副總經理姚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目前,君實生物擁有上海和蘇州兩個生產基地,其中上海臨港基地還在建設當中。到2019年,會完成12000升的生產線,2020年達到24000升,預計整體可供至少15萬人所需。”
成本優勢將直接體現在價格上。PD-1/L1領域未來的價格競爭已成大勢所趨,相關企業面對的成本壓力都不會小。不論是默沙東、施貴寶還是阿斯利康和國內的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百濟神州都會面臨價格下行壓力,成本控制、發酵規模成為價格戰背后的制勝法則。
眾多PD-1/L1產品相繼密集獲批,君實生物具備一定首發上市優勢,搶占定價先機。據此前君實生物招股說明書披露,JS001(特瑞普利單抗)在200L生物反應器的發酵規模上表達產量可以達到7.5g/L,而業內對于成本控制與上市定價之間的關系,顯然有更加直接的行業預期。
“K藥初期發酵規模是1g/L,現在技術更成熟,可以做到2g/L,君實生物的發酵規模和K藥2g/L的發酵規模相比較,的確存在成本優勢。”姚盛進一步介紹,考慮到產能和質量的平衡,君實現在的生產平臺系統發酵規模控制在6g/L,這一發酵規模在國內處在較高水平。
而根據此前業內人士的分析,在PD-1/L1研發企業中,現在大部分本土藥企的發酵規模和進口藥企接近,價格要降到1/5~1/10的可能性極小。發酵規模一定會影響成本,如果發酵規模能夠做到10g/L~20g/L,成本價格權宜之下,國產PD-1/L1的價格定到1/5~1/10才真正有可能。發酵規模越大,對生產的要求越高。
跨國藥企和本土藥企圍繞產品質量、適應癥、價格的全維度競爭已經打響。對于眾多依舊還在布局PD-1/L1研發,等待產品上市的創新藥企業來說,巨大研發投入是否能夠換來市場價值轉化,PD-1/L1的市場紅利期還能維持多久?這需要市場來回答。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