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一張榜單盡顯中國經濟的“大事”與“大勢”! “2018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點擊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業領袖
王致和腐乳經營主體連虧3年 上市壯志難酬又遭兩大股東退出
每經記者 李詩琪 實習編輯 徐 斐
▲視覺中國圖
作為中華老字號之一,王致和品牌的腐乳產品聲名遠揚、遠銷海外,但在資本運作方面,上市未果似乎一直是其經營主體北京二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二商食品)的一塊心病。
近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達)、信達資本(天津)股權投資合伙企業(以下簡稱信達天津)相繼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二商食品全部股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自2010年成立以來,上市便是二商食品的重要目標。作為其發起股東之一,中國信達曾被認為是二商食品登陸資本市場的重要推手。實際上,近來低迷的業績似乎成為二商食品上市“壯志未籌”和中國信達方面退出的原因之一。2015~2017年,二商食品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2017年虧損超過1500萬元,老字號食品的年輕化轉型也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難點與痛點。
12月10日下午,記者針對本次信達系公司的股權轉讓原因和其上市計劃對二商食品進行電話采訪,對方表示并不能就相關問題進行回應。
中國信達曾是上市重要推手
作為老字號“專業戶”,北京二商集團(以下簡稱二商集團)麾下共擁有王致和、六必居、月盛齋、京華等17個中華老字號品牌。其中,王致和腐乳是該集團最知名的品牌產品,其釀造技藝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伴隨著這些老字號品牌的加持,二商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野心也逐漸顯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早在10年前,二商集團便在為上市開展一系列資本運作。
2007年4月,二商集團將王致和、宮頤府業務及優質資產獨立出來,形成北京二商食品有限公司,即二商食品的前身。2009年,二商集團通過債務重組的方式將旗下14家企業的各項債務共計2.84億元一并打包給中國信達,與中國信達和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二商食品共同持股。次年,二商食品改制為股份公司。
在一系列資本運作背后,時任二商食品董事長孫杰曾對媒體表示,公司力爭在2012年前讓二商食品在主板市場實現上市。
2011年,二商食品以增資擴股方式引入了中國食品工業(集團)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信達天津和北京新希望產業投資中心,這4家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據《北京商報》2012年11月報道,二商食品表示,在當時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資產整合重組工作,2013年3月初,其將向證監會正式上報IPO申請材料。
不巧的是,從2012年11月開始,出現長達一年的IPO暫停期。2013年11月,證監會宣布重啟IPO。而此時的二商食品似乎已經失去了上市的最好時機。經歷幾番股權變動,看來二商食品與上市計劃漸行漸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企業信用信息資料了解到,2016年至2017年,上海金磚一期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市盈信國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相繼成為二商食品股東。同期,北京新希望產業投資中心退出了二商食品的股東名錄。
繼11月27日公司第二大股東中國信達掛牌轉讓其持有的二商食品17.6675%的全部股份后,12月7日,信達天津掛牌轉讓其持有的二商食品的全部4.1985%股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作為二商食品的發起股東之一,在資本運作上富有優勢的中國信達曾被認為是其上市路上的重要推手。孫杰此前接受采訪時透露,中國信達積累的豐厚的資本市場經驗正是二商所需要的。
眼下,隨著中國信達方面相繼掛牌轉讓股權,二商食品的上市計劃似乎變得遙遙無期。
二商食品前幾年業績連續虧
在二商食品遲遲沒有完成上市計劃的背后,近來低迷的業績似乎是公司面臨的最大坎坷。
二商集團發行債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3~2014年,二商食品業績的走勢較為穩定。期間,公司每年營收規模均達到10億元以上,凈利潤維持在6000萬至6100萬元。但這樣的趨勢并沒有繼續保持,2015~2017年,公司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2015年,二商食品虧損額度高達8621萬元;2016年、2017年分別虧損2235萬元、1524萬元;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公司實現凈利潤2434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擁有老字號品牌雖然是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就目前狀況來看,這類公司的發展狀況卻不甚樂觀。《每日經濟新聞》2017年3月曾報道稱,當前全國由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超過1100家,如果算上地方認定的老字號,整體估計有上萬家之多,其中真正完成上市的企業實際上不超過100家。
前海梧桐并購投資基金侯海文此前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目前老字號大體上可歸結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一線品牌如同仁堂等,已經上市;第二梯隊是尚未上市但知名度和經營業績都還不錯的公司,例如稻香村等;第三梯隊是相對困難的企業,這部分大概占老字號企業總數的六七成。
實際上,不少老字號品牌的競爭對手并不在老字號圈子內,而是市場上其他同行業品牌。面對日新月異的消費市場,亟需完成機制創新、品牌創新和產品創新,老字號需要爭奪更多的市場,爭奪年輕的消費群體。
品牌專家尹杰表示,當前一些老字號企業的體制和觀念相對滯后,阻礙了老字號的改革創新;產品和技術陳舊,制約著老字號的價值提升;資金短缺,抑制了老字號的發展活力;品牌傳播意識淡薄,無法發揮老字號的品牌優勢。
(實習生涂悅清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于每經網)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