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義:職業年金指向恰好是中等收入群體

胡曉義:職業年金指向恰好是中等收入群體
2018年03月03日 10:57 新浪財經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公募基金矢志耕耘砥礪奮進。如今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基民,我們正在尋找與基金有故事的你。【基金20年:牢記使命 揚帆資管新時代】【公募20年:行業掌舵者寄語》】

  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天弘基金和興業銀行聯合承辦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北京峰會”3月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現在第二支柱中的職業年金遵循自愿原則和不自愿原則。職業年金,希望強制原則,范圍可鎖定企業(單位)從業者。而關于強度,他認為可以提高,可以采取強制或半強制型。職業年金最指向的不是富人,最需要職業養老金的不是富人,富人可以通過投資;也不是窮人,窮人是有托底的;職業年金指向其實恰好是中等收入群體。

  以下為發言實錄:

  胡曉義:謝謝董克用秘書長,謝謝論壇的邀請。我對今天發布的這個由信安集團支持,由董克用秘書長領銜研究的這個課題,我讀了這個課題的摘要,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贊成,而且從中受到一些啟發,我說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是講一下第二支柱的設計和邏輯問題。很顯然現在的第二支柱,一個是企業年金,一個是職業年金,這兩個是有沖突的,這個沖突就是不平衡和不充分。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首先在這樣一個范圍里面我覺得應該把它的邏輯一致起來,最大的沖突是什么?一個是遵循自愿原則,一個是遵循非自愿原則,就是強制原則。第二個,企業年金是虛賬行為,職業年金是半虛半實,我們是不是考慮融合為一?我希望它們都是強制性,我希望它們都是實賬。這里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是施行的范圍,對什么人施行?我的看法是職業,單位的從業者,這基本可以鎖定這個范圍,但是不要區分是機關是事業還是企業,不區分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

  非單位的從業人員和就業人員,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途徑,那么只有單位從業者有雙方的供給,資金量也充足,才有可能實現這樣一個層次的保障。那么具體來說有多少人?按照現在的數據來評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2億9千萬,大致我分了一下,里面是6千萬人左右是非單位的就業者,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涉及的面是三千萬人的靜態的,這是我們瞄準的人群,這是要做到的事情,我們把這個制度的目標設定到什么范圍?現在四千萬人,兩千多萬的企業年金和不到兩千萬的職業年金。

  第二是施行的強度。我認為提高強度,我不主張繼續搞自愿性的。其實克用他們的觀點比較溫和,我希望是強制性或者半強制性來推進。你說強制性,到政策設計做不到,但是你都不說,更不行了。這是一個道理。另外一個道理大家說美國經驗或者什么經驗,稅收優惠是一個先動力,我很贊成。但是中國的制度環境僅僅靠稅收優惠遠遠不夠,所以得加一點推動力和約束力。同時如果是強制性,有助于實現規則的公平。職業年金最指向的不是富人,最需要職業養老金的不是富人,富人可以通過投資;也不是窮人,窮人是有托底的;職業年金指向其實恰好是中等收入群體。剛才施嘉芙介紹的美國情況,他說80%的供款者來自10萬美元年收入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排除這一點只有富人才有可能的情況,這個是強制性的。

  那么路徑一個是適當的降低基本費率,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也包括五險一金的統籌考慮上置換資源,這是在宏觀上,然后轉化為職業年金,這是我的看法。第二個是默認計劃或者自動認可計劃、自動加入計劃,反正是讓每個人有一個至少最低的職業養老金,如果自愿還可以更高,可以給予更多選擇。

  還有一點是針對小企業,可以開發更多的交易成本比較低的集合性產品,讓他們能夠參與進來。剛才施嘉芙講的美國雇傭員工,小企業參與比較低,原因也是多方面。還有一個看法是堅持適當積累的模式,我主張這個模式,現在對于職業年金設計的半虛半實的辦法,我認為這是權益之行;一定要往前走,不能把它變成一個固化的東西,不能把它變成一個不可動搖的東西。確實需要重倒基本養老這種難題,別再整這些工作,我沒有具體的說法,但是我想各級政府、財政只要有足夠的,還是把它由虛變實。這是一個方面,關于從制度設計本身的邏輯性來看,我有這么三個想法。

  然后說一下關于外部環境的事兒。課題本身已經研究了很多角度,還有兩個問題特別想強調。

  第一個是收入,因為收入統計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社會的問題,怎么評價各種收入?各種制度都跟收入有關,你怎么去認定它?現在關于社保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請克用他們做的關于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問題,可以看到白花花一片,看不清楚各種的情況。還有一個,大家說中國養老保險費率高,美國是6.2+6.2,但是要注意參保的人數,要注意繳費的人沒有那么多工資報出來,跟統計局統計的差的好遠,到底是申報的不是,還是統計不實?沒人說的特別清楚。那么現在好了,我們搞職業年金,搞普遍性的、強制性的一定離不開這個,怎么繳費?按什么比例繳費?

  宏觀上我們是按照比例來測算,可能大概的工資的多少比例使大家可以接受,然后社會可以認可。但是微觀上按照絕對數,有底線、中線、上線,上線就是限制富人的。我舉個例子,一個是2009年新農保的繳費,開始的方案是比例法,農民人均家庭收入多少折合現金收入的多少,這個沒法操作,干脆100到500,老百姓就清楚了。第二是2011年《工傷保險條例》的一次性補助金,原來是本人工資的20個月,地區差別很大,城鄉差別很大,最后干脆定為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全國一致了,城鄉一致了,誰也說不上來,水漲船高,每年看統計,第二年就發布。

  第二個是外部環境,我認為絕對額的辦法,規避了統計不實、計算不實的這種復雜的矛盾。第二是稅收行為,大家特別強調我們設計這個東西,把很大的賭注下在稅收優惠,但是中國這個問題遠沒有那么簡單,我們可以設計比較理想的稅收優惠,、綜合計稅等等方案,但是現在我們的稅收征管、個人所得稅的征管相當乏力,十幾萬中只有一萬多是個人所得稅。我想問一下,在座各位是不是每筆收入都納稅了?都納入到稅務部門的統計中了?沒人說這個話,但是美國為什么敢說這樣那樣,我退休以后養老收入的50%可以納稅,50%可以不納稅,他在這個系統里面,我們做不到。現在都不納稅,你有什么稅收優惠這個待遇?當然不是稅務部門不努力,不是這個意思,稅務部門非常努力,又跟大家說到工資統計、工資支付的手段、環節方式有關。所以我們設計內部制度架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外部環境。

  我的意思講完了,總的來說我認為這個課題打了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在這兒呼應也好,這都是好的。我看了一下名單,這次嘉賓有來自財政部的,我覺得很好,但是還不夠,如果我們的政府部門多邀請一些,財政部的稅政司、社保司、金融司,還有稅務總局的同志,還有人社部的其他部門,如果他們都聽一下,不要求把這些觀點全部接受,但是如果能夠受到啟發,其實也是我們很大的成績,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曹婕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