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寫的缺錢:復華集團發不出工資,旗下私募、P2P出現延期
獨角金融
韓野
一場員工討薪,讓“復華系”的危機再次暴露。
11月19日,獨角金融收到爆料,稱復華控股有限公司(下簡稱“復華控股”)拖欠員工工資,旗下北京瀚亞世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簡稱“瀚亞資本”)9月份員工的工資尚未發全。
獨角金融通過郵件的方式向復華控股求證此事,截至發稿時對方暫未回復。
官方資料顯示,復華控股成立于2013年,業務涵蓋地產、金融、投資、文化、旅游、健康、酒店、商業等領域,截止2017年,總資產規模逾千億元,企業員工約10000余人。
復華控股內部資料顯示,公司主要有兩個板塊,一個是實業資本,比如全時便利店業務;另一個是金融資本,包括瀚亞資本、復華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復華投資”)、北京復華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復華文旅”)等。
今年9月,就有消息稱復華文旅出現欠薪。爆料人告訴獨角金融,“復華整個體系都存在欠薪,各個體系的工資由復華總部分撥,現在就算找各個體系的總部也沒錢。”
僅用了5年就發展到總資產逾千億元、員工萬人規模的復華控股,為何突然出現大規模欠薪?
知情人士告訴獨角金融,在復華控股欠薪事件的背后,旗下金融業務早已危機四伏。金融資本中,瀚亞資本銷售的非標類私募基金已經全線延期。
私募基金全線延期
10月31日,瀚亞資本銷售的14只基金發布延期公告。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延期的14只產品,每個項目整體金額不低于1億元,涉及金額至少10億元。
“這些基金產品都是投資到復華的文旅項目,年利率10%左右。”
瀚亞資本2015年9月獲得基金銷售牌照,主要從事地產基金。獨角金融拿到的“樂享麗朗1號”、“樂享君臨2號”、“樂享楹臺1號”、“樂享源著1號”、“樂享悅境1號”等14只產品的延期說明書顯示,這些項目包括九寨溝復華度假世界和麗江復華度假世界。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7年4月,就有報道稱九寨溝復華度假世界將于2018年開業,不過至今未有明確的開業消息。在復華文旅官方公眾號中,關于該項目的最新消息,停留在去年7月份。
根據官方的說法,延期主要由于項目處于快速發展期,所需資金量較大,同時受外部環境影響,短期現金流回收不及預期。
也就是說,在產品到期時,公司拿不出錢來分配收益。全部產品延期一年,延期期間的收益率比上一年提高2%,延期持有屆滿一年后,支付全部投資本金和延期收益。
“都是因為P2P平臺擠兌。”不滿的投資者和討薪員工把矛頭指向了一家復華集團旗下的P2P平臺—— “海象理財”。
P2P擠兌后的連鎖反應?
海象理財,公司主體為“北京海象世紀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截至7月底數據顯示,平臺累計交易額達492.94億元。
從工商資料上看,海象理財的股東名單中并沒有復華集團的身影。不過復華控股旗下員工告訴獨角金融,海象理財是從復華分出來的業務。另外根據8月份,海象理財發布的《致海象用戶的承諾書》,北京恒銀中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恒銀中嘉)為平臺的大股東,復華文旅為平臺的間接股東。
種種跡象表明海象理財與復華之間存在關聯。
7月25日,海象理財宣布實繳注冊資本金將增加到10億元。然而沒過多久,平臺部分產品就出現逾期。現在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海象理財的注冊資本金仍為1億元。
根據10月9日,官方發布的數據,自8月出現逾期以來累計還款9.7億元。還款來源除了催收企業還款,還與股東建立資金聯動機制,也就是與復華文旅等股東共同調配資金。
對此,復華集團此前也向媒體證實了海象理財、文旅板塊遇到的困境。從時間上來看,海象理財擠兌危機爆發在前,欠薪、私募基金延期在后。難免會有員工、投資者認為是受到P2P的影響,導致工資發不出,所投私募無法按期兌付。
究竟是為何,海象理財能如同一塊多米諾骨牌,觸發復華集團內部的資金問題?
復華文旅入場“救局”
整個事件背后的關鍵,是復華文旅。
復華文旅定位為“創新的文旅產業投資運營商”,官方介紹的“主題地產+新金融”模式,有媒體解讀為“私募基金+售后返租”。公司“短融長投”的擴張方式也被詬病。
11月10日,海象理財發布兜底方承諾函,復華文旅與恒銀中嘉聯合承諾兜底,用于兜底的資產包是復華文旅自有資產,評估總值約為75.9億元。
海象理財曾對投資者表示,復華文旅作為兜底方,在對旗下項目所對應的資產以及股權做新的融資方案,10月開始,籌資會陸續到款。“僅復華文旅旗下的麗江國際度假區,經國有權威評估機構的評估,總資產就超過了55億人民幣。”
根據平臺發布的《海象理財網貸存量業務兌付方案》,如果出現連續三個月,沒有達到同期計劃兌付總額的80%,或者累計兌付金額低應兌付總金額的80%,再處置兜底資產。
上述兌付方案顯示,到2021年2月20日前,平臺將完成現有網貸存量業務的本金及利息兌付。
如果真的到了處置兜底資產的地步,復華將拿什么來救自己呢?
對于復華系金融板塊的危機,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去留言與我們互動。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