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 妍
四季度以來,多家銀行進入年終信貸投放工作沖刺階段。《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家銀行今年信貸投放總量適度增加。科技創新、綠色金融、制造業、普惠金融、鄉村振興、民營經濟等領域仍是銀行業信貸支持的重點。
多家銀行表示,在信貸總量有望保持穩定增長情況下,信貸投放將繼續向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為明年“開門紅”工作打好基礎。
信貸加力“輸血”實體經濟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研究近期房地產金融、信貸投放、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等重點工作。此次會議提到“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存量金融資源,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據了解,多家商業銀行近期密集召開會議,總結前三季度業務經營情況,對四季度信貸投放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某股份制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以來,我行持續增強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精準支持,主要聚焦制造業、綠色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
“今年信貸投放總量適度增加,投放節奏與去年基本保持一致,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年信貸投放計劃的90%以上,接下來將持續加大信貸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精準發力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明年‘開門紅’工作打好基礎。”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信貸業務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普惠金融仍是國有大行信貸投放重點領域,國有大行繼續發揮“頭雁”作用。“我行深入實施‘三農’普惠戰略,創新普惠金融體制機制,打造數字普惠服務模式。截至2023年9月末,我行央行口徑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達到3.5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近萬億元,是首家普惠貸款余額突破3萬億元的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有貸客戶數率先突破300萬戶,年新增客戶近百萬戶。”農業銀行表示。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年末銀行業信貸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在實體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水平。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引下,銀行業將保持信貸投放總量增長,不斷優化信貸結構,推動融資成本下行,滿足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融資需求。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以及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銀行業信貸投放指明方向。
信貸投放將保持平穩增長
今年以來,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服務,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社融增量累計為31.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3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增加20.49萬億元,同比多增1.68萬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對記者表示,10月末扣除票據貼現、非銀貸款后的信貸增長數據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顯示實體經濟信貸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仍存。
楊海平認為,今年11月份、12月份和明年開年,房地產信貸投放將在一定程度上企穩,重點投向經營正常的房地產企業、保交樓項目、房地產行業并購重組,以及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事關房地產行業向新發展模式過渡的重點方向。此外,商業銀行將重點向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下一步,穩經濟政策應繼續發力,必要時加大實施力度并出臺新的對策措施,更有力地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恢復。從信貸投放看,金融機構要統籌考慮今年后兩個月和明年開年的信貸投放,做好年末收官工作和明年年初“開門紅”工作;同時加大結構調整、盤活存量貸款資源,努力保持企業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居民貸款增長的持續性,以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要挖掘“三大工程”等新的信貸增長點,同時也要切實加大對房地產行業的融資支持。
王青建議,在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方面,可通過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等方式,將沉淀在隱性債務中的巨量銀行信貸資源釋放出來。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