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把智能投顧打入冷宮

銀行把智能投顧打入冷宮
2023年11月21日 01:38 第一財經

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作者: 陳君君

  [ 前述技術開發部負責人進一步說,究其根本,是因為智能投顧業務是個長期投入、短期收益不明顯的長線業務,銀行往往無法做到耐心的長時間投入。 ]

  金融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因人工智能而火起來的銀行智能投顧業務卻頻頻被調整。繼購買功能等服務被暫停后,11月16日起,興業銀行再度調整智能投顧業務,并將針對該業務持倉原頁面進行改造。

  自2021年起,多家銀行便對旗下智能投顧業務進行改造,如暫停申購服務等,部分銀行選擇終止相關業務。在業內人士看來,逐漸熄火的智能投顧業務或許能借助于金融大模型再迎來發展,不過,其合規性要求應被高度重視,用戶體驗感也有待加強。

  仍在調整

  近日,興業銀行發布公告稱,自11月16日起將調整興業智投業務的后續相關服務。包括興業銀行手機銀行App將針對興業智投原持倉頁面進行改造,客戶原持有的“興業智投”基金份額,后續可以在該行手機銀行財富頻道—基金代銷板塊查看持倉明細,客戶可選擇繼續持有,也可選擇贖回持倉中的單只基金。

  “興業智投”,是興業銀行為客戶提供智能投顧業務的平臺,該平臺為客戶提供從投資目標風險的確定、投資組合配置、下單購買,到資產組合實時跟蹤、調倉建議,以及歷史收益情況和業績對比等流程服務。

  在此次調整之前,興業銀行已不再提供“興業智投”購買功能等服務。記者注意到,2021年12月,興業銀行曾宣布,暫停“興業智投”服務的購買功能,暫停后,服務項下所有組合不允許購買或存量客戶追加購買,“興業智投”不再上線新的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后續不再提供調倉建議等服務。

  “興業智投”業務再度調整,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合規性考慮,智能投顧業務存在投資策略不明確的問題,對投資者來說仍較為模糊,與監管要求的穿透資產規范存在沖突;另一方面,智能投顧業務需求量下降,作為高投入、長時間的業務,產出不足使得銀行無法持續投入。

  為何暫停

  早在2021年12月,多家銀行就已按下智能投顧業務的“暫停鍵”。

  彼時,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江蘇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宣布暫停智能投顧業務的申購服務。去年6月,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密集發布了調整智能投顧業務的公告,表示將不再提供相關服務。今年4月,浙商銀行發布公告,稱不再提供“增金智投”相關組合服務,調整后,持倉客戶持有的原“增金智投”基金組合解散,組合內成分基金將以單個基金的形式存在。

  多家銀行提及,進行智能投顧業務調整的原因主要是根據監管的要求。2021年11月,有關監管部門向多家基金公司下發《關于規范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要求基金投顧業務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資建議與客戶單獨簽訂合同;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資建議服務單獨收取費用;不具有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資格的機構不得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投資建議,不得提供基金組合中具體基金構成比例建議,不得展示基金組合的業績,不得提供調倉建議。

  還有部分銀行還選擇終止智能投顧業務。11月16日,記者登錄多家銀行App發現,工商銀行“AI投”、招商銀行“摩羯智投”均由此前暫停相關服務變為停止相關服務;浦發銀行“極客智投”已變更為“原極客智投”,于2月7日全面終止相關業務。

  某金融發展實驗室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智能投顧本質上是一個技術黑箱,產品處于相當不透明的狀態,存在著巨大的監管風險,若伴隨著智能投顧所管理的資金規模的增加,背后隱藏的風險不斷累積,一旦出現劇烈市場波動,很有可能就出現恐慌性的資金拋售等系統性風險,可能會引發巨額虧損。

  他進一步解釋稱,而且,依賴于過往技術的智能投顧產品并不真正智能,較針對服務對象進行定制化、全方位的投資機器人仍有較大距離,只能算是類智能產品,而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

  未來幾何

  始于2016年的國內智能投顧行業熱潮,經過近幾年的行業整頓,目前處于熄火狀態,部分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智能投顧業務并無再繼續的必要。

  “監管的出發點,是為了讓消費者投資方面信息更加透明,智能投顧是技術黑箱,投資人并不知道其內在的運行機制,大多數投資人也看不懂人工智能的調整參數。此外,智能投顧業務并未給銀行整體業務帶來大的增量,顯得較為‘雞肋’。”某國有行技術開發部負責人對記者說。

  以中國銀行業首個智能投顧系統“摩羯智投”為例,該系統于2016年末上線,次年10月營收規模突破80億元,然而5年后的2021年,“摩羯智投”累計服務客戶超20萬,銷售規模并未實現較大增長,僅超過140億元,相較于銀行本身業務體量的客戶數量和營業規模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前述技術開發部負責人進一步說,究其根本,是因為智能投顧業務是個長期投入、短期收益不明顯的長線業務,銀行往往無法做到耐心的長時間投入。

  不過,隨著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發展,也有業內人士再度將智能投顧發展的希望寄托于金融大模型的應用。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伴隨著大模型風靡全球,多家銀行已進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布局。工商銀行在2023年三季報中稱,正在加強前沿技術應用,已經實現了人工智能百億級基礎大模型落地應用。平安銀行也稱,正在積極探索大模型研究與實踐,并在產品設計、場景運營、營銷物料生成、經營分析、行政辦公等領域應用。郵儲銀行表示,將在手機銀行上建設“智能投顧”能力體系,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財富管理。

  “銀行主動擁抱大模型,看上去更向‘真正的人工智能’靠攏了,但其背后的風險仍要注意。”某金融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對記者說,一方面,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是基于信息和語言的互換,可能存在數據泄露的風險;另一方面,金融大模型仍具有傳統人工智能技術的缺陷,即算法運行的黑箱,其運行規律和因果邏輯不會呈現給使用者。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判斷銀行的智能投顧業務能否借助于金融大模型再度發展,要從其是否實質性改善用戶體驗、是否提高業務效率、是否提升盈利能力三個方面來考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1-29 中遠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
  • 11-24 錦江航運 601083 --
  • 11-22 機科股份 835579 8
  • 11-21 中機認檢 301508 16.82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