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開甲財經
今日,據自媒體“新流財經”報道,招聯金融或于2022年沖刺上市,目前正在努力做大業務規模,為上市做準備中。報道稱,招聯金融已不滿足于線上業務,最近兩年逐步開始布局線下大額信貸業務,正在各地逐步組建線下業務團隊。
公開資料顯示,招聯金融由招商銀行旗下永隆銀行與中國聯通共同出資設立,已于2015年3月3日獲得原銀監會批準開業。招聯金融注冊資本38.69億元,由招商銀行和中國聯通雙方各出資 50%,按持股比例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和虧損。
招商銀行2020年半年度報告指出,截至報告期末,招聯金融總資產920.76億元,凈資產99.38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5.78億元。截至報告期末,招聯金融貸款規模在持牌消費金融同業中排名第一,資產質量優于同業平均值。
招聯金融官網披露,旗下共有兩款產品,分別為好期貸和信用付。其中,好期貸為現金類產品,額度在500-20萬元之間,日利率0.029%起, 支持分3-36期;信用付為消費類產品,額度在500-20萬元之間,年化利率0%起,支持分1-60期。截至2019年6月末,好期貸和信用付產品借貸余額分別為574.54億元、185.68億元。
除此之外,招聯金融在2016年初還上線了一款面向在校學生和上班族的消費信貸產品零零花,該產品曾與中國聯通合作,提供分期購買聯通合約機、現金借貸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招聯金融官網未披露零零花(或已下架),但根據新流財經消息,截至2019年6月末,零零花產品貸款余額未5.70億元。
招聯金融合作伙伴包括招商銀行、中國聯通、光大銀行、南航白條、美團、京東金融、魅族、OPPO、土巴兔、浦發銀行等。
背靠招商銀行和中國聯通的招聯金融一路高歌猛進,并于2019年底首次拿下持牌消金公司凈利潤榜首。然而,在激進的經營模式背后,招聯金融已走上掠奪式的放貸之路。
2020年10月22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的通報》顯示,招聯金融存在四個方面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
一、營銷宣傳存在夸大、誤導。例如,招聯金融在相關宣傳頁面未明確說明展示利率為日利率、月利率還是年利率,“超低利率”“0門檻申請”等宣傳存在夸大、誤導情況。
二、未向客戶提供實質性服務而不當收取費用。招聯及金融2018年以來與第三方開展聯合貸款業務,向借款人收取貸款本金1.5%的平臺服務費,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共收取相關費用7943.23萬元。
三、對合作商管控不力。例如,2019年9月27日,該公司在每日預警報告中給合作公司設置了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但第二日即將合作公司的分期業務合作規模限額從3000萬元上調到7440萬元。
四、催收管理不到位。例如,對已明確還款日期的逾期客戶胡某,仍繼續撥出催收電話,對客戶造成騷擾;向客戶劉某工作單位撥打電話,告知其同事關于劉某的逾期信息。
被銀保監會通報批評四個月后,招聯金融進行了整改,包括公布借款日利率、年利率,不再收取“平臺服務費”。不過,好期貸提前還款仍收取1%違約金,有關“暴力催收”的投訴還在繼續。
2021年2月23日,招聯金融在官網發布《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服務內容及價目公告》公布貸款業務和其他業務收費標準,其中貸款業務未明確息費定價(根據不同產品、不同客戶,不同活動利息標準不同),但明確了提前還款和逾期還款的收費標準。
其中,提前還款分為按利息計算(提前還款本基金的0%-2%)、按分期手續費計算(加收一期分期手續費)。逾期還款分為按利率計息(日利率上浮50%)、按分期手續費計算(固定日罰息率0.075%)。
例如,小編在好期貸申請借款1萬元,分12個月還款,每月償還90.10元,年利率14.66%。提前還款收取1%違約金,如提前償還1000元,違約金為10元,逾期在約定利率基礎上加收50%,即逾期年利率為21.99%。
據媒體報道,中原消金和螞蟻借唄先后推出“7天無理由退款”,而招聯金融雖然嘴上提倡“理性借貸,健康生活”,但在實際卻堅持賺1%的提前還款違約金。雖然吃相有點難看,但招聯金融并不違規。
然而,中國聯通聯合招聯金融誘導寬帶客戶貸款則涉嫌誘導貸款。
例如,2月21日,網友在黑貓投訴發帖反饋,其2020年4月在中國聯通辦理寬帶業務,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工作人員辦理了招聯金融貸款業務(3天后收到招聯金融短信才得知)。不僅如此,招聯金融顯示1200元的華為手機分期業務,但自己卻不知情也未收到手機。
2021年2月,自己查詢個人發現,該筆貸款已被上傳征信記錄,這將對后續辦理房貸等產生不良影響。
1月7日,另一網友發帖反饋,中國電信以領取贈品的名義誘導辦理招聯金融貸款。去年其在家打掃衛生的時候,電信工作員上門推銷,辦理電信手機套餐,贈送600兆寬帶和路由器、小度音箱。上個月被招聯金融催還款,才發現被電信工作人員辦理了貸款,在橙分期上貸了800元,現在每天都被招聯金融催收。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戴菁菁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