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銀行相關的電信詐騙頻發 律師稱個人信息未能得到充分保護

與銀行相關的電信詐騙頻發 律師稱個人信息未能得到充分保護
2021年03月10日 03:10 證券時報網

  原標題:電信詐騙欺天誑地 這個真的不騙你! 

  繼冒充公檢法成為經典詐騙案例之后,近期又出現了不法分子冒充銀行監管工作人員的詐騙手法,被當地公安局通報。

  3月9日,武漢市公安局東新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通報了武漢某高校學生近日被冒充的“銀監會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過程,對類似行為進行風險警示。

  與銀行相關的電信詐騙屢見不鮮,除了冒充監管工作人員,假借銀行名義的電信詐騙也時有發生。近期,已有多家銀行在官網公告電信詐騙風險警示。

  冒充“銀監會工作人員”

  高校學生被騙

  3月8日,武漢市東新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接到報警,當日該轄區的某高校內,一名學生接到自稱是銀監會的工作人員電話。

  “工作人員”以此學生在網上有貸款記錄需要取消,否則影響個人信用為由,讓該學生按照要求添加對方QQ,并按照要求辦理了京東白條、支付寶借唄貸款業務,“工作人員”聲稱此貸款業務不用償還。

  該學生信以為真,當日將共計10多萬元的貸款分多次轉入對方提供的賬戶。轉款后,“工作人員”說該學生微信微粒貸也存在異常,需要再按要求辦理業務并轉款,該學生意識到被騙了,隨即報警。

  3月9日,武漢市公安局東新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做出警情通報,并向該校師生警示風險。

  冒充公檢法公職人員是電信詐騙的老套路,近年,冒充銀保監會這類新型犯罪手法也出現在大眾面前。

  2020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網站就曾發布提示,部分地區出現不法分子偽造中國銀保監會文件,謊稱賬戶被凍結向消費者實施詐騙的情況。

  銀保監會在風險提示中介紹了不法分子的慣用手法,首先以可獲得便捷網絡貸款、小額貸款等名義聯系消費者,誘導消費者下載釣魚軟件進行注冊或提供個人信息;然后提出因消費者提供的信息不符、不實、賬戶有異等各種理由而導致被銀保監會凍結資金的“事實”。同時,利用偽造文件、銀行卡凍結截圖等,要求消費者繳納保證金、認證金等錢款才能解凍賬戶,否則需承擔法律責任。銀保監會提醒消費者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防止上當受騙。

  看懂研究院一位高級研究員表示,電信詐騙各類套路層出不窮,以銀行名義發送釣魚網址來引導消費者去點擊的電信詐騙較多。建議消費者對于無法識別的短信,盡量通過其它渠道如官方客服電話、官方APP等去確認。

  三大套路冒充銀行

  除了冒充公職人員的電話詐騙之外,不少人還收到過以“客戶信息存檔即將過期、手機銀行過期、賬戶年檢”等短信,提醒個人辦理銀行業務。

  殊不知,這很可能也是冒充銀行發送的含不明鏈接或加QQ好友的釣魚短信,短信目的都指向電信詐騙。

  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犯罪分子冒充銀行的詐騙套路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通過發送攜帶木馬鏈接的內容短信進行詐騙。犯罪分子使用偽基站冒充移動公司或銀行客服電話,發送包含釣魚網站鏈接的短信,以積分兌獎、網銀升級為由,誘使消費者填寫銀行賬號、密碼和安裝木馬程序,進而將賬戶資金消費或轉走。

  二是刷卡消費詐騙。不法分子通過短信提醒手機用戶,稱該用戶銀行卡剛剛在某商場、酒店刷卡消費等,如用戶有疑問,可致電某一個給定號碼咨詢。用戶回電后,不法分子的同伙即假冒銀行客戶服務中心的名義謊稱該銀行卡可能被復制盜用,利用消費者的恐慌心理,要求消費者到銀行ATM機上進行所謂的加密操作,逐步將消費者卡內的款項轉到騙子指定的賬戶。

  三是以提高信用卡額度為由的詐騙。犯罪分子利用前來咨詢的人急于提高信用額度獲取資金的心理,套取被害人銀行卡卡號及消費驗證碼等信息后,將所盜刷購買的充值卡等物在網上銷贓套取錢財。

  圍繞著網絡借貸的電話和短信詐騙花樣繁多,層出不窮,背后都指向一個問題:個人信息是被如何泄露的?有人表示,P2P借貸雖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網絡借貸后遺癥還將存在。不少人在網上有過申請貸款的記錄,個人信息因此被泄露。詐騙人員得到相關信息后,假冒平臺去聯系有申貸記錄的用戶,如果用戶風險意識不強,就容易上當受騙。

  多家銀行警示詐騙風險

  今年以來,不少銀行在官網上發布名義被冒用或電信詐騙的警示,既包括浦發銀行這類股份行,也有重慶銀行、贛州銀行、洛陽銀行這類城商行,以及深圳農村商業銀行等農商行。

  不僅在內地,香港金管局網站上近期也頻頻提示關于冒充中銀香港、花旗銀行等名義發布釣魚短信的詐騙風險。金管局提醒公眾,銀行不會通過短訊或電郵超鏈接,引領他們到其網站進行交易,更不會以電話、電郵及手機短訊要求客戶提供任何敏感的個人資料(包括登入密碼和一次性密碼),呼吁市民提高警覺。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銀行有維護金融穩定和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和義務,以電信為代表的金融詐騙擾亂經濟金融穩定,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銀行對此及時預警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對于電信詐騙的防范,銀行一方面對通過網點渠道辦理業務的客戶進行確認核實,減少詐騙案件發生;另一方面是通過強化科技投入,進一步增強各類電子渠道的安全性。還有,就是做好金融消費者教育,增強金融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電信詐騙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3月5日,山東銀保監局發布了妥善處置春節以來“假冒”銀行短信釣魚詐騙事件的消息,具體做法包括,在當地緊急印發關于短信釣魚詐騙風險提示的通知,要求轄區法人銀行機構開展異常交易監測與快速處置,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置工作,確保基礎金融服務安全。

  同時,山東銀保監局第一時間聯系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網絡運營商對釣魚網站的域名和IP地址進行封禁,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報告公安刑偵部門。

  此外,該局還指導省聯社、城商行聯盟采取技術手段加強安全策略,緊急調整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渠道交易規則,提高業務驗證級別,提高系統防詐能力。

  律師:信息保護是核心問題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孟博律師表示,電信詐騙亂象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公民個人信息未能得到充分保護。

  如何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預防電信詐騙,需要立法、司法、經營者、用戶等多個層面的共同努力。

  從立法角度來看,鑒于非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屬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核心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危害較為嚴重,建議啟動刑法規制,對此類行為予以嚴懲。

  從司法角度而言,要依照《刑法》相關規定,加大對非法獲取、非法提供、非法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等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提升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對其形成有效震懾。

  從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角度來說,應當嚴格遵守《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對所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對消費者而言,要提升信息保護意識,規范操作,保護好自己的信息安全,還要做到不輕信陌生來電、不輕易點擊不明鏈接和二維碼、不輕易轉賬。當自己的個人信息、財產安全遭遇風險時,應立即報警。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潘翹楚

詐騙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11 九聯科技 688609 3.99
  • 03-11 線上線下 300959 41
  • 03-10 同力日升 605286 15.08
  • 03-10 長齡液壓 605389 39.4
  • 03-10 愛科科技 688092 19.11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