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消息,由東北亞經濟研究院、中國國際商會與新浪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東北亞經濟論壇”正式啟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東北亞:深化改革、合作共贏”,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副秘書長宋效軍發表演講。
宋效軍表示,考慮到東北地區人口流動性加劇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去那種依靠實體網點“圈地”等待客戶上門的金融服務模式已不再適用。開放銀行作為一種金融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適應了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發展趨勢。根據客戶的需求,連接合作伙伴,打造綜合化的金融生態平臺。
他強調,銀行要用主動開放、主動融入的積極姿態,構建新型銀企合作關系,打破金融服務壁壘,尤其是長尾客戶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更強。他表示,伴隨著數字化進程,銀行C端流量已呈見頂趨勢,未來更需要在B端重點布局。要依托銀行長期積累的客源和產品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利用金融科技打通信息流,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賦能,并聯通起B端和C端。最終通過開放式的金融服務平臺,實現金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真正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以下為發言全文:
振興東北經濟大家都有高度共識,不管是國家戰略指引、產業政策引導、人才吸納,還是科技創新、資本市場支持、銀行服務,對于具體方向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按照今天論壇主題我提個人 建議,概括為“三要三不要”。
一、要認識和發揮優勢,不要強調補短板
東北首先是國家重要的農業基地和糧食基地,具備豐厚的土地資源優勢。東北地域平闊,土壤條件優越,具備像美國那樣現代化農業大生產的先天條件。東北地區(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耕地面積4.49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2.19%。且耕地質量等級為1-3級的達2.34億畝,占東北耕地總面積的52%。東北三省人均耕地面積約3畝,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2倍還多。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人均糧食產量僅為0.47噸,2019年東北三省人均糧食產量1.28噸,糧食總產量1.38億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0.8%。相較而言,美國亞利桑那州等人均糧食產量高達2.5噸,如果達到美國平均,意味著可增產200%,可達2.7億噸。可以說,東北地區三農事業的發展,與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息息相關,更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疫情發生以來,與糧食安全問題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也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
東北還是重工業基地,作為共和國長子,改革開放前東北為全國經濟發展貢獻頗大。在改革四十年里,東北重工業并非一無是處,今天,站在“雙循環”和“脫鉤”等大背景下,東北產業升級、數字化轉型應該給予戰略重視和資源支持。比方說“超大型制造”“化工醫藥”等傳統產業“做優做強”,只要是屬于國家未來需要、國民經濟必不可少的,東北承擔。長子有能力做好基因傳承。
木桶理論是說容量由最短的那一塊板子決定,沒錯。但是,四十年市場經濟和改革實踐證明了東北短板的事實。這是就不要再去追“大數據、云計算”“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智能制造”,趕時髦沒本錢,也追不上。索性,做自己長項“大國重器”“天下糧倉”沒什么不好。
二、要深化、延伸產業鏈,不要另起爐灶
接著前一個話題,有人說東北搞農業發大不了,不對,以色列彈丸之地農業高度發達。我國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糧食需求量大,糧食進口需求量在1億噸以上,糧食安全問題已引起足夠重視。解決之道在于加快東北農業現代化建設迫在眉睫。目前東北地區農業的現代化科技水平和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產業鏈水平,深加工精加工,加速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糧食產能,不僅有利于東北自身經濟的發展,更是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東北農業發展需要裝上“科技大腦”,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引領產能提高;糧食是食品、藥品、化工原料等最基礎的,其他地方發展需要運輸進口,成本高還要受制于人,東北可以坐地深加工。完善產業鏈建設,使產業鏈向第二、三產業延伸,不僅可以促進糧食深加工、帶動產業結構升級,還能帶動電商平臺、現代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給東北人民實實在在的財富增長。
三、銀行要科技賦能、開放加持,不要貪大求洋
振興東北經濟,離不開銀行支持,更離不開金融科技。分享一下建行助力東北經濟發展的經驗。作為國有大行,建設銀行積極助力東北鄉村振興戰略,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升級打造“裕農通”鄉村振興服務平臺,解決東北“三農”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以黑龍江分行推出的“智慧鄉村”平臺為代表。黑龍江分行的“智慧鄉村”聯合政府部門、企業和高校,組成300多人研發攻關團隊,歷時5個多月研發,打造全國首個以金融科技+農業大數據為核心的“智慧鄉村”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及一系列助農惠農產品,于2018年底正式上線運營。今年疫情發生以來,該平臺對黑龍江農業復產提供了極大支持,開啟綠色通道,使農貸資金方便快捷、源源不斷地通過手機“云端”流向田間地頭。截至今年6月份,“智慧鄉村”平臺累計投放的農貸資金已超過160億元,1萬多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實現了“裕農通·村村通”全覆蓋。“智慧鄉村”項目之所以敢大膽簡化放款流程,最關鍵的就在于對金融科技和大數據的應用,打破信息“孤島”,聯通各方數據,使每個農民都形成了專屬的信用畫像。 所以銀行要更好地發揮金融這把“溫柔手術刀”的作用,進一步推動東北地區農業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要用金融科技加持金融服務的精度和實效。
考慮到東北地區人口流動性加劇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去那種依靠實體網點“圈地”等待客戶上門的金融服務模式已不再適用。開放銀行作為一種金融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適應了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發展趨勢。根據客戶的需求,連接合作伙伴,打造綜合化的金融生態平臺。銀行要用這種主動開放、主動融入的積極姿態,構建新型銀企合作關系,打破金融服務壁壘,尤其是長尾客戶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更強。伴隨著數字化進程,銀行C端流量已呈見頂趨勢,未來更需要在B端重點布局。要依托銀行長期積累的客源和產品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利用金融科技打通信息流,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賦能,并聯通起B端和C端。最終通過開放式的金融服務平臺,實現金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真正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在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過程中,要重視互聯網金融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統計監測、風險預警、信用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保護等平臺系統的搭建。通過完善相關的制度、標準、口徑、監管處罰規則、技術手段等,保障開放型金融生態平臺的健康發展。
我去歐洲考察時發現,瑞士、德國很少有銀行用CDM,更沒看見什么“小智”。不是他們不掌握技術,也不是老歐洲缺錢。三個問號?有多少還去銀行?有多少現金需求?花那么多錢值嗎?再看看現實,東北銀行業有錢“追風”,無心“種地”,該反思了。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