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消息,由東北亞經濟研究院、中國國際商會與新浪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東北亞經濟論壇”正式啟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東北亞:深化改革、合作共贏”,西南財經大學流通經濟學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原黨組書記、局長何大新發表演講。
何大新表示,當今世界的所有較量,出發點是文化,落腳點還是文化。東北的經濟滑坡歸根到底是缺乏相應的文化支撐。
此外,他還提出,僅僅靠提高生產力并不能振興東北,東北的科學發展必須有文化支撐,這是東北的軟實力。東北過去的輝煌展示的都是硬實力,今后只有硬沒有軟不行。
以下為發言全文:
在關注東北振興中,許多領導、專家和學者經常在經濟概念內談起話題,產業布局、投資、招商、提升市場吸引力、加強國際間經濟合作等。
應當重視文化建設在東北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
東北問題的本質不是經濟滑坡,而是整體缺少自信、缺乏活力,對外缺少吸引力。自信、活力和吸引力是什么,是文化。東北經濟現象的本質是文化現象。
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文化的延伸。
十幾年前,在紐約召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各國學者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其中就有:“一個社會不管發達和不發達,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形態,實際上都是文化形態”;“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化”;“經濟發展在本質上是一個文化過程”。
當今世界的所有較量,出發點是文化,落腳點還是文化。東北的經濟滑坡歸根到底是缺乏相應的文化支撐。
我在一九八八年時提出個概念,叫“馬蹄形現象”。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中間是富饒的松遼平原。富裕的環境孕生了安于現狀的心理狀態?!叭€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餓死也不愿意伺候人,缺乏商業經歷,缺少創業精神,缺少創新意識,現在又殘留計劃經濟意識,缺乏市場觀念,這些已經成為阻礙東北發展的重要因素。
東北處境不妙,我認為與下面四個因素有關:一是歷史選擇變化;二是文化與觀念落后;三是地緣政治因素;四是計劃經濟后遺癥。
新中國成立70年,前30年國家發展選擇的是“工業化”,所以才有了東北的輝煌;改革開放后40年,國家發展選擇的突出特征是“市場化”,天秤傾向了東南,東北的優勢發揮受到影響,劣勢則顯露出來。
我們來分析一下,從經濟角度看,目前東北缺什么?GDP,工商農及文化科技產業的產出總量;財政收入、稅收;科技含量高的巨型企業;繁榮的大市場;類似九寨溝、張家界這樣的頂類旅游品牌。
再從文化角度看,東北缺什么?精、氣、神(怨天尤人,像祥林嫂,罵國家、罵政府、罵政策);市場經濟觀念(守舊、保守);寬松的營商環境(對外地人外國人缺少親和力和吸引力);公正的法律環境(外地人在東北打不贏官司);高效的政府運轉體系(官氣太盛,效率太低,形式主義嚴重,太多的人愿意當官);溫馨、和氣的生存環境(窮橫、粗魯)。
經濟元素不同程度地影響文化元素,而文化元素則直接、更大范圍地影響經濟元素。
沒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怎么行,法律不公正、誰敢到你這辦企業做生意,沒有高效的政府外來人干著急,生存環境若不溫馨,外地企業家的家屬都不愿意來。乃至影響科技含量高的巨型企業到東北落地,落地了也長不大。東北能與新一代大數據時代的巨星如華為、騰迅、阿里巴巴比肩者寥寥無幾。
東北習慣用計劃的辦法、行政的辦法管理經濟。于是,衙門大、環節繁瑣,吃皇糧者多,能深入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少,體制僵化。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接二連三。在一個副省級市,為了籌備奧運會足球比賽項目,一座使用沒多少年的大型體育館說炸掉就炸掉,并在一條人流并不大的交通線建輕軌。
深圳、上海、杭州、北京這些年創造了發展奇跡,原因有幾個,其中就有人才集聚。說到東北人的人才流失有點令人寒心。現在,東北年輕的大學生在外地讀的畢業后不愿回東北,在家鄉讀的畢業后要去京、滬、深、杭。這樣反復幾次,東北的精血——人才的質量結構就陷入了困境,人才流失的直接結果是社會文化質量下降。
東北的城市管理、政府管理、企業管理如今明顯滯后。管理本身是一種價值觀的展示,是一種信仰的展示,綜合而言是一種文化的展示。
文化孕育了制度和制定制度的人。
“造成東北目前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因素”,這應當成為東北知識分子、東北的官員和全體東北人的共識。要真正認識這一點其實很難。東北人一旦有了這種共識,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有了。
僅僅靠提高生產力并不能振興東北,東北的科學發展必須有文化支撐,這是東北的軟實力。東北過去的輝煌展示的都是硬實力,今后只有硬沒有軟不行。
東北的振興不可能是舊體制的回歸,也不是原來工業體系的再造。東北應探索建立適應中國和世界雙循環大勢下的以工業為主的經濟運行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要體現一種嶄新的文明,一種文化的力量。
東北文化當下亟待改良文化土壤、更新土壤,使其能具備足夠的養分,長出理性、長出科學、長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現代意識,這是時代命題,也是歷史任務。否則,東北的路將越走越窄。
一、實施大教育,提升現代文化理念?!罢衽d東北”是個系統工程,艱巨、艱難,最難的是東北民眾的心里怎么想。現代人跟祖先的最大區別有兩點,第一是理性,第二是保護環境。一個國家的質量,一個民族的質量,一個人的質量,其實是思考的質量。理性是衡量思考質量的第一標準。對于東北人來講,保持一種理性、文明、向上的文化狀態,比經濟回升更重要。
東北應當進行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教育話活動。通過教育活動,優化東北文化土壤中的基因。這種教育應當具有普遍性、針對性,不是那種大轟隆式的宣講、學習。在此,學校和媒體擔負著重要責任。
二、正官風。振興東北,人人有責,但官的責任更大、更重,官風直接影響民風。東北官風不正是近二十年的突出問題。但這些當官的是誰的孩子,是東北人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東北文化的孩子,是東北文化土壤孕育了官場現象的產生條件,這是東北所有人的責任。端正官場風氣是歷史交給這一代東北人的責任。有了好的官風,政府才會受到民眾的歡迎,政策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
三、優化社會風氣。民風好是最好的投資環境。自然景色美不如人的心靈美。東北為何旅游不熱,光有美景美食不行,雪鄉宰客,沈陽太原街特色的丟失,吸引力從哪來? 優化社會風氣是一個系統工程,官與民均擔負著重要職責,工作重點尤其體現在社區和村鎮。同上題一樣,學校的教育與媒體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
四、健全法制,建設信用社會。外地人在東北打不贏官司,講不出理,黑社會盛行,這不行。振興東北不能僅靠東北人,需要外省人、外國人的參與??墒巧鐣话踩?、法律不公平、誰敢來?
健全法制,強化法治已成為東北人面臨的嚴峻課題。首先要整頓提高公檢法,保證風清氣正;第二要建立整套法制體系;第三在全民中進行普法教育。信用體系建立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五、激發“堅守、擔當、奮斗”的東北精神。一個外國人說,人類歷史經歷過無數災難和戰爭,也出現過無數壞人和只圖己利者,為什么能發展到今天這種進步程度,就是因為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一大批有責任感的人。
振興東北,在著眼發展前景時要有“舍我其誰”的戰略眼光,在遭遇挫折時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戰略耐性。
2018年底,央視評選出中國一個字,“奮”。如在東北評,可能是個“憤”字。東北人要把“憤”變成“奮”。(完)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