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8月10日消息,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今日在伊春舉行,本次論壇聚焦“金融開放與金融科技”。CF40特邀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張承惠發表演講。
張承惠表示,金融開放對中國也會帶來一些新的發展機遇。”大量的外資進來,一些外資金融機構進來,帶來資金帶來新的產品和市場交易經驗,都會提升中國資本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
同時,張承惠認為,金融開放會促進國內相對較為薄弱的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她指出,過去為了控制風險,監管部門對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是非常謹慎的。隨著中國金融和經濟不斷發展,衍生品市場發展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導致我國管理風險的能力嚴重不足。所以這一次金融開放,我相信也會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會推動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以下是演講實錄:
我談一下金融開放可能帶來風險和機遇。
從2017年開始,在我們最高領導人剛剛訪問美國兩個星期之后,美國就開始對中國啟動301的調查。此后隨著美方一系列動作,使得兩國之間貿易摩擦逐漸地深化。對于美國的這種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中國的一個應對之策就是加快對外開放。我們看到,從2018年的4月博鰲亞洲論壇,到進博會以及今年6月陸家嘴論壇等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上,一些高層領導都表明了主動開放,加快開放的態度。
這里我整理了一下2018年以來一系列的開放重要舉措,把它列了幾個表。
這么一系列的開放舉措下來,我歸納一下,開放的重點主要圍繞這幾個方面:一是放寬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特別一個大的突破就是在過去不允許控股的某些領域,允許控股,而且過渡期在縮短。二是放開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限制。三是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使投資更加便利。近期特別關注的一點是實現規則的內外一致。也就是說,強調不僅要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
我認為,如果說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承諾的金融開放是改革開放第一次重大的制度性的開放,這一次開放是第二次、又一次重大的制度性和系統性的開放。
這次開放,對中國既有挑戰又有機遇。首先,看看對中國金融系統和金融市場的挑戰。
放開管制,一個最明顯的效果就是為外資金融機構發揮其競爭優勢提供了條件。
外資金融機構有哪些競爭優勢?我覺得至少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有長期以來形成的穩健的經營文化以及很強的風控能力。 和中國過去幾十年我們金融機構基本上都在追求規模、追求速度的發展模式不同,外資機構大多數更加重視效益。經營行為更加謹慎。我們看數值,今年1月份外資銀行不良率0.76%,只是比民營銀行0.68略高一點,比行業平均水平1.8%低了一個百分點。
第二,外國跨國集團在國際市場籌資成本比較低,渠道比較多。
第三,吸引人才能力強。外資機構普遍采用市場化的薪酬機制,而且它可以在全球配置資源,對人才,各類人才特別是年輕從業人員可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加廣闊的視野,所以和中資機構競爭中,外資機構在人才競爭方面是有優勢的。中資金融機構的高管大多被限薪,業務重心基本上在國內市場,這一點和國外市場處于明顯劣勢。
第四,外資跨國金融集團擁有多年全球市場的運作經驗,在資金運作、業務拓展、客戶服務方面具有優勢。
第五,外資機構市場化程度高。不需要或者比較少承擔一些政策性的業務。我不知道在放寬外資機構準入之后,監管部門是不是還要繼續執行兩個不低于,三個不低于,兩增兩控這樣一些政策性要求。和中資金融機構相比,外資機構這方面的壓力會小很多。
當然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也有劣勢。第一個劣勢,外資機構在中國資金渠道比較少。由于資本項目沒有完全放開,所以除了資本金帶進來之后,經營性的資金更多要在中國金融市場籌集。相比之下,中資機構籌資渠道比較多。因為除了同業拆借市場和發債以外,中資機構還有財政性存款、代理政策性業務等多種資金來源渠道。中資機構在本土市場的融資便利性好于外資機構。中國是一個比較講究人際關系的社會,而外資機構通常缺少拓展業務和市場人脈關系。由于中外客戶和金融機構在理念和風控文化方面存在著錯位,因此,外資機構在中國開拓業務相對來說有一定難度的,也很難準確識別風險,當然隨著金融科技發展,也許這方面的能力它也會比較快的提升。
還有就是我們中國的客戶的特點和金融服務需求和外國不一樣,國外成熟業務模式不一定能夠照搬中國市場,中國一些成熟業務模式外方的機構又不一定能接受。過去的經驗證明,這種“水土不服”已經使其錯失了不少中國市場的發展機遇。
這一次開放之前,對外資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和業務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顯性和隱性的限制。這也是外資機構的競爭劣勢。但是在今后,大幅度減少乃至消除限制,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同等國民待遇之后,外資金融機構會和中資金融機構在本土市場上開展真正的競爭。
中國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券商,因為它的經營的模式渠道都比較單一,未來市場競爭中很難和跨國投資銀行開展競爭。另外,中小型的保險公司也會首先感受到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對于銀行來說我覺得幾年之內競爭沖擊不會很大,大銀行有品牌資金有政府信用,雄厚客戶基礎等等。小銀行的地域特點很強,外國金融機構很難與之競爭。 具體來看,開放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產品創新能力的挑戰。有一些產品在國際市場非常成熟的產品,我這里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癌癥保險,長期護理險在一些發達國家都已經很成熟。但是對于中資保險公司來說還是新產品。產品開發能力、風控能力、售后管理能力都是明顯不足。
第二,優秀人才競爭挑戰。怎樣在人才競爭的壓力之下,改革中資機構的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怎樣通過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來促使中資機構向高質量高效率的方向發展,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目前中國金融監管的模式,金融監管的方式和工具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后。監管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金融領域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還有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保護機制不健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怎樣構建公平競爭環境,支持中資金融機構在競爭中健康成長?怎樣監管國內外市場流通性提高可能帶來非法套利行為,怎樣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而可能產生系統性風險?這都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
還有匯率政策向何處去。如果說未來匯率政策更加趨于市場化,更加具有彈性,我們的利率政策怎么配合,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金融開放對中國也會帶來一些新的發展機遇。比如說在競爭壓力面前,將推動中資金融機構加速轉型。推動我們的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也會有效推動中國國內金融結構扭曲問題的解決。開放會給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因為大量的外資進來,一些外資金融機構進來,帶來資金帶來新的產品和市場交易經驗,都會提升中國資本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另一方面,也會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過去為了控制風險,監管部門對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是非常謹慎的。隨著中國金融和經濟不斷發展,衍生品市場發展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導致我們管理風險的能力嚴重不足。所以這一次金融開放,我相信也會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會推動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會因開放而受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大家覺得突破性的變革不夠,或者說有些政策構想落實不夠。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開放度不夠。隨著中國進一步向外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該說更加有條件,會提升中國在國際市場影響力,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另外,對實體經濟來說,金融開放一定會豐富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從而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最后,開放會促使加快金融法制建設。中國金融相關法律法律的立法、修法周期都很長。需要縮短周期,加快完善法律體系。同時,開放也會促進監管部門進一步提升金融監管水平,提升監管能力和監管效率。
我就說這些,謝謝各位!(內容略有刪改)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