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原標題:誰在操縱匯率?
來源:科創遠川匯
作者:凱文、陳暢、奧特快
編輯:董指導
1944年6月,288萬英美聯軍登上了諾曼底灘頭,開辟西線戰場。同一時間,在南線橫渡地中海的英美聯軍,也順利攻下了羅馬。英美親密無間的配合,勢如破竹。然而在美國東海岸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里,英美之間的一場戰爭,卻正激戰正酣。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旨在建立戰后經濟的世界體系。戰爭的一邊是統治著全球25%人口、卻已顯露疲態的日不落帝國,另一邊是在戰爭中悶聲發財、羽翼逐漸豐滿的美利堅合眾國。戰后的利益如何分配,成了兩個二戰贏家在布雷頓森林開戰的導火索,而爭論的話題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到底是英鎊、還是美元說了算?
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老牌貴族和新晉列強,已經明爭暗斗了20多年。
01 煽風點火:讓英鎊替美元國際化沖鋒
1924年12月,英格蘭銀行行長諾曼(Montagu Norman)使用假名,登上了一艘郵輪,像深夜中的陰影般悄悄來到了美國紐約。他的行蹤相當低調,以至于美國媒體報道后,英國同僚才意外得知行長去了美國。諾曼此行是要和他的美國朋友,時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的斯特朗(Benjamin Strong),聊一聊英鎊的未來。
一戰之前,全球貨幣大多采用“金本位”,即規定紙幣隨時可以換成黃金,不同國家的貨幣通過黃金來計算兌換比例,貨幣可以兌換有助于全球貿易的提升。而憑借著巨量黃金儲備,英鎊成為最認可、最堅挺的貨幣。英國也成為全球貿易、金融的中心、霸主。
然而,在戰爭期間,各國貨幣都不再和黃金兌換,競相貶值導致全球亂成了一鍋粥。大英帝國的統治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此,諾曼在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擔任財政部長的第二天,就去游說:兄弟,咱大英稱霸全球兩個世紀,全靠黃金,我們要重現金本位,恢復英鎊秩序、再創父輩輝煌。
諾曼的觀點并非人人認同,已經小有名氣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則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人隔空PK了多次。
凱恩斯認為,英國沒有多少黃金、經濟也還不夠穩健,現在貿然推動金本位,只會導致英鎊承擔更多責任,反而會不利于產品出口、加深失業。諾曼淡淡評價為“業余選手的淺見”。諾曼很清楚會造成失業加大,但他強調帝國的榮譽和權威更加重要。而且先恢復帝國地位,經濟熬一熬、抗一抗就會好起來。
凱恩斯又指出,美國擁有6倍于英國的黃金,美元吸引力在增強。美元掛鉤黃金,而如果英鎊不掛鉤黃金,英鎊和美元就沒辦法計算兌換比例,想把英鎊換美元,并不容易。而一旦英鎊也掛鉤黃金,不但回不了貨幣王座,還只會加速英鎊區倒戈向美元。他甚至感慨道:英美兩國黃金儲備早已今非昔比,小心英鎊被美元綁架。
對此,諾曼的美國朋友斯特朗怒斥道,凱恩斯對美國的貨幣體系毫不了解。但他其實沒說,美國早就在推動“美元國際化”了,這幾年美元在國際外匯中的地位已經在提升。而用美元的人越多,美國商品就越容易賣出去,美國的貿易話語權就會加大。如果英鎊區再倒戈一片,紐約甚至會成為和倫敦抗衡的金融中心。
丘吉爾看到賬本里的小數點都一頭霧水,對于貨幣更是無所適從。諾曼看到丘吉爾猶豫不決,就起身到美國搬救兵,這也正中美國朋友的下懷。
諾曼和斯特朗一同住在公寓酒店里,隨后兩周內,斯特朗以及摩根系銀行家,不分晝夜地為諾曼的金本位打氣,強調“雖然英國確實會有短痛,但長期的道路是光明的”。甚至美國財政官員也催促諾曼,時機到了,要快,最多幾個月。
而為了徹底打消英國的顧慮,斯特朗還拍著胸脯說道,假如你們遇到困難,我們隨時可以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支持,而且不干涉你們經濟政策。美國人極力的吹風、洋溢的真誠,令諾曼感動萬分,回國后便積極游說,最終丘吉爾對諾曼點了點頭。
于是,英國為了帝國面子,美國為了國際化里子,共同推動了英鎊金本位落地。而且英鎊兌換黃金的比例,竟然恢復到了戰爭之前的水平,以彰顯日不落帝國從不衰落。但歷經四年戰火的英國,要想熬過金本位帶來的短痛,并不容易,臉打腫也未必充得了胖子。
英國恢復金本位的第二年,煤炭 、紡織、鋼鐵等商品出口量銳減,外匯收入減少。剛火熱的工廠,又涼了下去,百萬大軍失業。苦不堪言的工人們又掀起了罷工潮,英國國內混亂不堪。罷工的這一年,斯特朗正好從美國前往倫敦拜訪諾曼,雙方對金本位三個字避而不提。
而與之對比的是,美元國際化為美國商業開山辟路。美國企業盈利創造新高、失業率創造新低,股票市場也昂首向前。1928年時,美國GDP增速達到了10%,汽車產量也歷史新高。媒體興奮地稱,這是美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
英國實業痛苦難捱,資本也負重難行。美國股市熱浪,導致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1929年初,諾曼跑去美國,希望美國讓股市降溫,以減緩資本流出,遺憾的是,無功而返。而給英鎊施壓的不只有美國。
法國曾準備將自己持有的英鎊全部兌換為黃金,嚇得英鎊立刻成了驚弓之鳥。英國正準備還擊,美國立刻站了出來當和事佬,承諾為法國提供黃金,但法國必須把未來的外匯儲備,從英鎊換為美元。
而1929年爆發的全球大蕭條,更是在英國傷口上又插了一把尖刀。恐慌的黃金擠兌,導致英國黃金儲備一度枯竭,不得已向美國求救。等了一段時間后,摩根銀行送來了救助金,但出于商業利益,附加了多項條件:包括英國必須減少開支、增加稅收、救助金使用必須經摩根同意等等。
諾曼等人一臉懵逼,不是說毫不干涉的嘛。英國媒體憤怒地吼道,簡直就是 “銀行家的敲詐”[1]。而不幸的是,這幾億救助金,已經錯過了最佳時間,面對擠兌風暴,早已是杯水車薪。而英國又錯誤地聽從了摩根的建議縮減支出、減少失業救助,結果衰退更加嚴重。
最終,1931年9月20日,英鎊金本位宣布結束。而批準金本位的丘吉爾,早在兩年前就被失望至極的英國人,趕下了臺,隨后被政界拒絕十年之久,跌落至暗時刻。
英國這次強撐,并沒有熬過短痛,更不提光明的道路。沖鋒在前的英鎊滿身彈孔,而躲在身后的美元也傷痕累累,但雙方很快就開始了下一輪較量。
02 以鄰為壑:美元的事兒美國自己說了算
脫離金本位的英鎊一次性貶值了2%,隨后也不斷貶值高達20%多。這種發泄感,仿佛終于學會臟話的貴族小姐又興奮地吐了一口痰。而英國結束金本位的當天,凱恩斯手舞足蹈,興奮地說:大英帝國終于又要雄起了。也正如他所料,貶值讓英國商品變得便宜,出口大幅增加,經濟也開始強勁復蘇。
周圍國家見到此景,也開始跟隨英國貶值,并由英國帶頭統一在英鎊區內,實行帝國特惠制,反而形成了新的帝國貿易同盟。英國財政官員們喜極而泣好幾天:早知道貶值這么賺錢還可以維持帝國統治,我們何必苦苦撐著面子那么多年。
而美國總統胡佛對英國的做法,卻非常不齒。他指示美國堅守金本位,穩住我們能贏。但付出的代價非常慘痛。由于擔心美元也跟風貶值,民眾們紛紛把美元換成了黃金,擠兌大浪拍死了近2000多家銀行,密歇根州甚至不得不關閉了州內所有銀行。而到了1933年2月時,紐約美聯儲銀行在兩周內少了1/4的黃金儲備。
美國政治家、銀行家、民眾們,都在疑問:美國還要扛多久、痛多久,到底要臉,還是要活著。終于,1933年3月,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來宣布答案。
在羅斯福上臺之前,胡佛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誡羅斯福要保持金本位制度。但意外地把羅斯福名字拼錯了。胡佛堅稱非本意,是秘書筆誤。而羅斯福也在等了11天后才給胡佛回了信,而他則堅稱,早寫好了但秘書忘記寄送了。到了交接晚宴時,羅斯福淡淡地說,“對于帶來危機的總統,傳授經驗這一環節可以放棄”[2]。
顯然,羅斯福新官上任三把火,已經火苗跳躍了。
首先,上臺沒幾天,羅斯福便通過法案規定:禁止黃金自由輸出、禁止美國人私囤超過100美元的黃金,普通民眾家里的金幣、金條、金首飾必須在5月1號前,以20.67美元/盎司的價格,賣給銀行,否則要被罰1萬美金、甚至十年監禁。于是,美國銀行的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并不是去取錢,而是等待上繳金子。
與此同時,羅斯福邀請英國、以及堅守金本位的法國,共同前往美國商談匯率問題。4月19日,英國首相、法國總理前往華盛頓,他們還在路上準備著談判稿,卻被突然告知,美國宣布放棄金本位,美元的匯率不再固定黃金。隨即美元相對于金本位貨幣貶值了11.5%,這令法國大呼上當。
英法邀請美國再次商談,但雙方各懷鬼胎。英國希望美元升值堅挺,而讓英鎊獨占貶值好處。英央行行長諾曼甚至用了激將法,“英鎊脫離金本位后不知道何時能夠穩定,而美元脫離金本位后卻是不知道何時愿意穩定。”法蘭西看著滿滿的金庫,動情地呼吁,“英美兩國必須恢復金本位”。
羅斯福此時有些躊躇不定。一方面新政實施以來,美國就業、出口數據都在改善,股市也迎來了一波上漲,但另一方面對于盟友們的意見,對于國際形勢,似乎也不能不顧。他先指示美國談判代表,千萬不要跟英法談論任何穩定匯率的方案,但隨后又改變了主意,示意談一談。
6月15日,英美法三方起草了一份匯率穩定協定。但通過媒體透露了一絲內容,美國股市便暴跌5%、國內罵聲一片。羅斯福急忙拿起電話,勒令美國代表拒絕簽字。對此,英國指責羅斯福“毀了會議”,法國代表則直接“炸了”(exploded)。但美國股市卻重拾上漲。這次驚變,讓羅斯福堅定了貶值的信心。
兩周后,羅斯福公開批評“匯率穩定”并不那么重要,甚至“人為的匯率穩定毫無意義”。為了加速美元貶值,他更是通過法案強制規定,黃金買賣的價格是35美元/盎司,而幾個月前民眾們才按照20.67美元/盎司的價格,把手里的黃金換成了美元。這一調整,相當于美元貶值了近41%。
對此,盲人參議員托馬斯·戈爾(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爺爺)回應道,“難道這不就是單純的偷竊么?[3]”
哈佛教授也公開抨擊,這種對國際經濟秩序的粗暴踐踏,是“完全不道德”的。但羅斯福的宗旨在《國家工業復興法》中就展現得淋漓盡致:美國貨幣政策不再跟隨國際形勢,美元匯率根據自身需求隨時進行調整。而多年后,當其他國家也根據自身需求適度調整匯率時,卻被美國破口大罵。
羅斯福的新政并沒有把美國從三十年代的蕭條中拉出,但讓美國明白了三個道理:英鎊靠不住、金本位是腳鐐、美元匯率要美國人自己說了算。而隨后再次爆發的戰爭,讓美國驚喜地看到了個機會:全球匯率都要美國人說了算。
03 假意民主:帶著黃金大炮美元來談判
1944年7月1日,布雷頓森林的華盛頓山大酒店內,44個國家730名代表齊聚一堂,準備莊嚴而民主地投出自己的一票,來決定是由美國、還是英國來操縱他們的命運。
英國派出的代表,是已經大名鼎鼎的凱恩斯勛爵,身高一米九七,發型一絲不茍、西裝筆直正統,擅長辯論和演講、周身都是金色的光環,是經濟學界最靚的仔。而美國派出的代表懷特,29歲才上大學、身材稍遜、言辭笨拙、聲音嘶啞難以被聽清、政績也平平無亮點,唯一一個榮譽稱號是“凱恩斯新鮮思想在美國的回音壁”。
這場偶像與粉絲的見面會,看似勝負已定。懷特在談判前因為壓力太大,還病倒了。然而,凱恩斯也是忐忑不安,他給羅斯福寫了兩封“致總統的便箋”,一封答復冷淡,一封石沉大海。但是,凱恩斯依然堅信,自己的專業學識令人敬佩,而對于英國在戰爭的巨大付出,美國這位最親密的盟友,也一定抱著深深的同情。
就這樣,英國人帶著腦子和悲情,美國人帶著金子和大炮,雙方坐在了談判桌上的兩側。這是一場災后重建貨幣主導權的會議,英美雙方都提出了一個方案。凱恩斯和懷特都推出了一個國際貨幣,前者叫“班科(bancer)”,后者叫“尤尼塔(Unita)”,相關的方案也很復雜,但總結起來就只有兩點差異:
差異一:誰承擔更多責任。凱恩斯認為賺錢多的國家(貿易順差)應該多出力,而且錢太多的時候,要趕緊買其他人的東西,不然懲罰你。而懷特則認為,欠錢的國家(貿易逆差)要想辦法、負更多責任,都欠別人錢了還不趕緊下地干活,裝什么大爺。
為何兩個方案針鋒相對呢?顯然,在兩次大戰中,美國到處賣東西,到處借錢給別人,成為了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而英國倒成為逆差國,還欠了一屁股債。但,幾十年后,當美國成為逆差國時,卻對著自己的順差國,大喊大叫、拉著臉唱起了反調。
差異二:誰說了算。凱恩斯認為既然貨幣是用來做貿易結算的,因此要按照戰爭前,各個國家占世界貿易的份額來劃分貨幣配額,對應的配額沒錢時也可以打白條;而懷特則認為,要話語權就得正兒八經地出錢、出黃金,沒錢扯什么犢子。
這個方案差異就更顯著了。戰前貿易老大就是英國,但英國國庫空空,如英國代表所言,“我們很缺錢”。而美國則坐擁全球近80%的黃金儲備。
這兩個差異總結來說就是:英國人覺得仗打完了,還是得按老規矩來,馬照跑舞照跳,大英帝國少出錢多享福。而美國則對于千載難逢的機會,垂涎欲滴,一口咬定有錢的才是老大,才能決定誰來玩、怎么玩。
而凱恩斯隱藏在一系列復雜方案背后的司馬昭之心,卻戲劇性地被一則小小的提議給抖到了大街上。他提議把清算組織設置兩個總部,一個在倫敦,一個在紐約,由英國負責歐洲和中東,而美國則主管美洲和遠東。
這個提議念出來后,美國人笑掉大牙。《華盛頓電訊報》諷刺說:“擁有棒球的孩子通常是隊長…全世界一共有280億黃金,而美國擁有其中約220億。既然如此,我們認為山姆大叔將成為球隊的隊長,(英國)這種想法和建議,非但不能用來打棒球,甚至打板球都不行”[4] 。
盡管媒體嘲諷得爽,但懷特卻在辯論中屢屢敗給凱恩斯。為此,懷特一方面私下向其他國家承諾更多基金援助份額,來換取選票。另一方面,他使用了一招“調虎離山”,支開了凱恩斯。他成立了兩個分別由自己和凱恩斯負責的委員會,而重要的問題則全部由自己牽頭討論。
凱恩斯馬上陷入了新的議程無暇東顧,而懷特也趁機讓大會通過了美國的方案,并偷偷加入了一個修正條款:美元將成為唯一和黃金掛鉤的貨幣,其他國家貨幣則和美元掛鉤。這個條款,將會推動美元變相取得黃金的地位,成為硬通貨的霸主。凱恩斯發現這條時,憤怒抗議到,“我從沒看到包含這句話的最終文本”[4]。
當美國成為外匯規則制定者時,他便提出要求,貨幣聯盟中各國必須“取消外匯管制”。這樣,美國國內任何影響美元外匯的政策,都會快速對其他各國產生影響,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一消而散。懷特大獲全勝,美元終于成為了全球貨幣體系獨一無二的老大。
在會議歡慶的宴會上,凱恩斯有氣無力地祝賀,“如果我們能夠這么繼續下去,人類的兄弟關系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話音剛落,一首《星條旗永不落》在會場中高昂響起。
會議結束兩年后,凱恩斯溘然離世。和他一起消亡的,還有英鎊的霸主地位。英鎊區幾十個國家紛紛把手里的英鎊換成了美元,英鎊的官方使用范圍不斷縮小,到1972年時,僅剩下英倫三島。英國財政官員感嘆,這場會議對英國而言,是僅次于戰爭的打擊,是一個騙局。
1948年,布雷頓談判的頭號功臣、美國的英雄、IMF組織之父懷特,卻意外地被反對黨指責為蘇聯間諜。調查啟動的第三天,他便心臟病發作,死于自己的農場。這離奇的死亡,似乎在訴說著一個道理:英雄難做、大哥不好當。
04 王冠之重:當個暴躁的大哥怎么這么難
1965年2月4日,法國總統官邸人頭攢動,上千名記者擁擠在愛麗舍宮的新聞招待廳。時任總統戴高樂,正在話筒前,激動滿懷地表達對金本位制的崇拜與信仰,黃金才是真正的恒久遠、永流傳。但是,他突然話鋒一轉,“善意”地提醒到,“美元所具有的超然于世的品質正在失去。”
通俗的講,就是美元靠不住了。這個話讓美國人心頭一顫,糟了,被發現了了。其實,美元成為大哥之后,就遇到了“特里芬難題”:即美元成為貨幣中心,必然要印很多張,讓別國在貿易中賺走。但印錢多了、別國賺的美元積累太多時,就又會對美元的幣值穩定缺少信心,這就需要美國要么有好商品做貿易、要么有足夠的黃金。
大白話來說,當大哥自然希望小弟多,但小弟多了之后,大哥還要勤勤懇懇掙錢養著越來越多的小弟。這分明是臣妾根本做不到啊。尤其是,美國這個大哥,脾氣暴躁,迷戀世界警察的角色,先后發動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一筆筆戰爭開銷導致其財政赤字嚴重。
1960年時,美國債務水平就已經超過了當時的黃金儲備。戴高樂看破了美元窘境。因此,1965年他指示法國將美元兌換為黃金,并用一架架飛機把存貯在美聯儲銀行的黃金,一噸噸的運回了法國。
1971年時,美國已經完全無法維持1盎司兌換35美元的比例。沃爾克(日后的美聯儲主席)更是直言不諱:“我們的黃金斷貨了。我們別無選擇,美元受到了威脅,這最終將導致危機。”美國經濟學家們,絞盡腦汁地思考,維持美元兌換的黃金在哪里?在探索了一段時間后,美國人終于找到了方法:老子不換了。
8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鉤,再也不自由兌換了,匯率貶不貶我們說了算。全球各國一片憤怒,但在隨后的G10會議上,美國財政部長卻鄭重地提醒到: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但其實,美國才真正面臨著兩大麻煩:實業不景氣、債務下不去。
給美國實業造成最大沖擊的是日本。五六十年代,日本被美國定位為“亞洲工廠”,靠著技術扶持和貨幣優勢,產品行銷全球,不斷威脅美國產業。比如,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其生產的挖掘機足夠新東方招生數百年。但在1983年,也被日本小松等公司逼得銷售額幾乎腰斬。
時任董事長李·摩根急得團團轉,義憤填膺地發表了一篇“討伐檄文”,振臂高呼道:產品賣不動,全TM是匯率的鍋!他甚至放言:只要美元貶值20%,我的推土機就能推到他們帝國首都[5]!
而日本半導體靠著質優價廉,把英特爾打得裁員、虧損,甚至瀕臨破產。美國半導體產業也向美國哭訴,他們用一半的價格傾銷,再不管就來不及了。
但美國實業的問題也不能全賴日本。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美國國內通貨膨脹嚴重。為降低通貨膨脹,美國提高了貨幣利率,一批批資本涌入美國,又推動了美元升值。這導致美國制造業,國內面臨高資本成本,國外又面臨高商品價格,前狼后虎,左右是死。
同時,美國債務問題也非常突出。海外戰爭打不停、國內開支少不了,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美國對外債務不斷擴大,1985年時對外負債1114億美元,其中日本占了一半。而由于實業和債務問題,美元的貨幣地位,開始受到日元的沖擊。
擺在美國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減少債務;另一條是取掉貨幣王冠,不受其重。而美國拎起大棒,選擇了第三條。
05 翻云覆雨:就是這么任性怎么了
1985年9月,美國邀請其最大的債主日本、老牌貨幣王者英國、新崛起的德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了一次會議。會議的真正目的,被濃縮成了十個英文單詞,隱藏在兩千多字的條款中:其他(非美元)貨幣應該升值。
為什么要其他貨幣升值呢?因為這會造成美元相對貶值,這樣美國欠下的美元債務,在一分錢也沒出的情況下,就會相對減少。同時,美國商品也可以變得更加便宜,以便于出口。美國遇到的兩大問題,迎刃而解。而且面對其他債務人的指責,美國可以坦然地說,我可什么都沒做,他們自己主動動手的。
談判的主要對象是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美國對其軟硬兼施,在談判中把文件折成飛機以示傲慢、拍桌子吹胡子以示兇蠻。但是在協議簽署前,美國財政部長卻一改強硬,低頭懇求日本官員,“求你了,竹下大臣,美國需要你的幫助”[6]。竹下又驚訝又歡喜,“美國居然向日本低頭”,馬上同意了美國的條款。
然而,即使日本有一百萬個不同意,看著美國在其國內布置的飛機、大炮,又有什么談判的籌碼呢。相比之下,有獨立國防、對美債權又比日本小的德國,就敢于表達自己的不滿,“小動物怎么能和大象同乘一條船?”,美國代表脫口而出:“小象和大象當然要乘一條船”[6]。
最終一番威逼利誘,五國簽署的廣場協議落地,美元開始相對貶值。1985年9月,1美元可以兌換250日元,四個多月后,1美元僅能兌換200日元,相對貶值20%。馬克在一年時間里也相對美元升值了近25%。
然而,雖然美元貶了值,但美國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卻絲毫沒有改善,投資者開始對美國失去信心,大手筆拋售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國債也被大幅拋售,這可刺痛了美國政府的神經。如果國債沒人感興趣,還怎么繼續借錢。于是,美國又開始在匯率上動腦筋了。
1987年2月,美國又緊急招呼英日等國財長開會,并簽署了“盧浮宮協議”,要求各國協調干預外匯市場,減緩美元貶值,實現美元相對升值,甚至給出了日德應壓低國內利率的指示。才過去兩年,就要反轉政策,與會各國自然頗有不滿。日本代表顧左右而言他,而西德代表更是沒等散會就登上了回程的班機。
隨后,西德央行為穩定國內物價,沒有降低利率,反而在美國上調利率時也提高了利率。結果,美國財長在電視臺節目中怒聲斥責:“如果聯邦德國不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擴展,美國將考慮讓美元繼續下跌[7]。”總結起來就是,大哥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結果,第二天美國道瓊斯指數反而先暴跌了25%。
西德隨后面臨著兩德合并的內部矛盾而無暇兼顧美國。深陷日幣升值之苦的日本,卻再次聽從了美國的指示,降低了利率,隨后催生了股價、房價、貨幣泡沫化上漲,然后又在1989年突然緊縮,粗暴刺破了泡沫,導致經濟跳水、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淪為美國“翻云覆雨”的犧牲品。
在盧浮宮協議談判中,日本代表曾詢問美國代表,你們指示我們為美元匯率托市,那美國有其他資產(黃金等)做保障嗎?美國代表聽完后,哈哈大笑,難道要我們用阿拉斯加做擔保嗎?
顯然,美國的土地,一點也不能少。日本的要求,想也不要想。
06 尾聲:誰的規則誰在操縱
1987年的盧浮宮會議,各方的反應,顯然讓美國如吃了蒼蠅一般不爽。于是,第二年,美國就出臺了《貿易和競爭力綜合法案》,要求財政部每半年就評估一次,哪些國家在操縱貨幣、匯率。然而,在此之前美國做了些什么呢?
20年代,美國為推進美元國際化,聯手英國在貨幣外匯市場,推行金本位。
30年代,美國為解決本國經濟矛盾,肆意貶值,退出金本位;甚至強調,美國的匯率問題當然根據自身需求,自己說了算。
40年代,美國為擴大戰后利益,面對著歷經兩次戰亂的歐亞各國,靠著戰爭財,強勢制定了規則,把美元推上了貨幣霸主,并勒令各國嚴格遵守。
70年代,美國為體驗世界警察快感,在海外各種發動戰爭、在國內各種擴大開支,最終,單方面宣布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悍然破壞了國際規則體系。
80年代,美國為解決自身問題,憑一己之意,兩年之內兩次勒令他國實行先后相反的政策。不但沒解決困難,反而解決了日本,反而造成了亞洲金融危機。
美國的歷次操縱,被其解釋為世界規則的制定,難怪美國經濟學家把美元稱之為“囂張的特權”。如今,當美國再次面臨經濟困難、自身問題時,便再次舉起大棒、掏出了匯率武器。
1980年,兩名抗議者爬上了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人們吃驚地發現,它正銹跡斑斑。
參考資料:
[1]. 《金融之王》,Liaquat Ahamed、巴曙松、李勝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羅斯福傳》,康拉德-布萊克,中信出版社,2015
[3]. 《The Case for Gold》,Ron Paul、Lewis Lehrman,2012
[4]. 《布雷頓森林貨幣戰—美元如何統治世界》, 本·斯泰爾,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4
[5]. 被誤讀的“廣場協議”:日本是如何把自己玩死的?,每日頭條,2019
[6]. 廣場協議:導致日本“失去十年”的日元升值始末,北京日報,2016
[7]. 美國財長一句話 華爾街股市起風暴,人民網,2003
[8]. 《對幾個黃金現實問題的理性追索》,劉山恩,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9]. 《摩根財團》,羅恩-徹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10]. 《凱恩斯傳》,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三聯書店,2006
[11]. 《美聯儲主席全傳》,斯凱恩,華文出版社,2017
[12]. 《丘吉爾》,鐘聲,藍天出版社,2011
[13]. 咆哮的二十年代,郝宴偉,澎湃新聞,2019
[14]. 《日美貨幣談判》,瀧田洋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15]. 《囂張的特權》,巴里-埃森格林,中信出版社,2011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寧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