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星 曹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銀行業深植實體經濟沃土,以改革開放謀求不竭發展動力,行業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結和傳承銀行業改革開放歷程中的良好做法和寶貴經驗,牢記使命,奮發進取,開啟新時代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40年銀行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實現了從中央銀行一元銀行體制到現代銀行體系基本建立的重大變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國際宏觀形勢更趨錯綜復雜等嚴峻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銀行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實現了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銀行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兼具深度和廣度的現代銀行業機構體系初步形成。我國銀行業體系從改革開放之初人民銀行兼具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職能的“大一統”模式起步,歷經恢復和組建專業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以及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信托公司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的多元化發展,專業化程度、覆蓋廣度和服務深度持續增強。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機構種類已達20余種,法人機構4532家,境內機構網點22.9萬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從1978年的不足2000億元,擴大到超過250萬億元。中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已有五家金融機構成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2018年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名的全球前1000家大銀行中,中資銀行有135家,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4家銀行分列前四名。
銀行業有力支持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立足實體經濟需求,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一是著力滿足國家重點領域融資需求。一大批高鐵、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有力信貸支持,目前基礎設施行業貸款余額已超過25萬億元。二是積極支持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持續增長,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逐步發展壯大。目前科技型企業貸款3.3萬億元,綠色信貸超過9萬億元。三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網點鄉鎮覆蓋率和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均超過96%。小微、三農等薄弱領域的金融可獲得性持續提升,扶貧小額信貸發展迅速。個人消費金融從無到有,全面開展。清理規范收費項目,縮短融資鏈條,引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目前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涉農貸款余額分別超過33萬億元、32萬億元。四是積極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建立完善債權人委員會機制引導信貸資金穩妥有序退出僵尸企業,積極支持優質企業。穩步開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推動降低企業杠桿率。全國債委會累計幫扶困難企業4052家。五是金融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銀行業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深度,提升服務便利性。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網上銀行、移動銀行大幅提升了各類金融服務的便捷性。依靠線上平臺快速申貸、放款的貸款模式,大幅提升了企業貸款的可得性和時效性。銀行理財、信托產品等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財富管理渠道。
銀行業管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在摸索中發展,經歷了從無序競爭到有序發展,從高風險到風險可控的轉變,市場化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現代公司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多元化股權結構逐步優化,“三會一層”合理分工、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基本形成,績效考核、激勵約束等機制不斷完善,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技術手段在行業內得到推廣,風險管理能力穩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跨行業、跨地區、跨市場風險等新特點、新問題,監管部門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把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把握監管力度和節奏,嚴格開展市場亂象整治,加大問責和處罰力度,有效糾正了不顧風險盲目擴張的錯誤傾向,機構主體的合規經營、理性發展理念明顯增強。銀行業保持較強的風險抵補能力。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05年末有貸款五級分類統計以來的8.52%下降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的1.87%,近年來持續保持在2%左右的國際較低水平。貸款損失準備余額3.67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80.7%,資本充足率13.8%,資本質量在國際同業中處于較好水平。商業銀行經營質效顯著提高,2017年平均資產利潤率和資本利潤率分別達到0.92%和12.56%。
銀行業雙向開放取得豐碩成果。銀行業堅定實施開放、打破壟斷,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加了金融的有效供給。對內開放方面,遵循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在推動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時,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通過發起設立、認購新股、受讓股權、并購重組等方式進入銀行業金融機構。2017年末,民間資本在股份制銀行總股本中的占比超過40%,在城市商業銀行總股本中的占比超過50%,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中的占比超過80%。民營銀行從無到有,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全國已批準開業17家民營銀行。對外開放方面,銀行業“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黨的十八大特別是2018年以來,銀行業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形成了全面開放新格局。外資金融機構投資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股權比例的限制取消,部分重要業務開辦的便利化程度明顯提升。2017年末,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1013家,總資產3.24萬億元人民幣,較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增長10倍多。同時,中資銀行緊抓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契機,在全球范圍的布局逐漸擴大。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
銀行業監管能力持續提升。伴隨銀行業改革發展,銀行監管體系開始形成并逐步完善。監管機構方面,先后經歷了人民銀行統籌各類金融機構管理,分業經營原則下人民銀行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原銀監會履行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職責,以及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部署、機構改革調整后銀保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四個階段,監管的專業性、有效性不斷增強。監管規制方面,一系列監管法律法規制定實施,奠定了銀行業依法監管的基礎,目前已形成了涵蓋各類機構、業務及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本約束、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審慎監管法規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影子銀行風險、股權管理缺位等突出矛盾,按照中央部署,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出臺了股東管理、網絡借貸、理財產品管理、押品管理、委托貸款管理、大額風險暴露等重要制度規則。監管工具方面,深入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結合我國國情,推進巴塞爾第三版協議落地實施,形成了涵蓋資本充足、流動性水平、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的監管“工具箱”,并與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或合作協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中國銀行業監管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
40年銀行業發展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
回顧40年改革開放歷程,伴隨著體制機制的不斷變革創新,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一系列必須長期堅持的寶貴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踐證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到銀行業具體工作中,確保黨對金融工作的戰略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銀行業就能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40年來,銀行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關口,都是在黨的領導下一路披荊斬棘闖過來的。上世紀末,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曾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被國際媒體評論為“技術性破產”,正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注入新資本、引入戰略投資者、推行股份制改造和公開上市,使國有銀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此外,陸續清理整頓城鄉信用社、信托公司等中小金融機構,有效化解歷史風險,銀行業市場化經營管理體制得到完善。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強身健體、日趨穩健,使我國的金融體系能夠成功抗擊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必須堅持金融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是金融的基礎,二者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經濟興衰決定金融的興衰,沒有經濟的健康基礎,金融就難以繁榮發達,如果金融的繁榮離開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最后只能是泡沫,嚴重的泡沫破滅很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因此,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40年來,我國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農業轉變,新興工業化、信息化不斷邁進,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城鄉基礎設施持續改善。銀行業因勢而變,相應調整和優化信貸資金的行業投向,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正是得益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健增長、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銀行業才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
必須堅持以深化改革增強金融發展與穩定的內生動力。從宏觀層面看,金融改革打破了金融的壟斷格局,形成了更具競爭和活力的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顯著增加了金融的有效供給,提高了資本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率,從而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也更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微觀層面看,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自身的改革和轉型發展,不斷完善與新發展理念相適應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實現從外延式擴張向質效優先發展轉變,為銀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根基。
必須堅持聚焦核心主業打造核心競爭力。銀行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的重要中介力量,承擔著極為重要的經濟功能和社會責任,事關廣大存款人的權益、事關國家金融安全穩定。這就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兼顧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的統一,在保持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最大化。40年來,許多銀行業金融機構秉持客戶至上的理念,圍繞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需求進行金融創新,做實做專做精做強主業,精準獲客,提升客戶體驗,增加客戶黏性,為客戶提供精準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和增值服務,把大眾市場做強、小眾市場做精,在不同的行業、地域和客戶群體建立了獨特競爭優勢,形成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也有少數金融機構偏離主業,盲目鋪攤子,以創新之名行監管套利之實,部分交叉金融產品跨市場層層嵌套,引發一定程度的資金體內循環和脫實向虛,不僅加大了機構內在脆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風險的積聚,教訓深刻。事實證明,只有真正扎根于實體經濟,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金融機構,才能行穩致遠。
必須堅持對國內外兩個市場雙向開放增強金融活力。40年來,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已經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的進程之中,中國金融與世界金融的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相互影響日益增強,中國的金融穩定與世界的金融穩定高度相關。對外開放給中資銀行帶來了國際先進同業的理念、技術和管理方法,大量外資銀行進入國內所產生的“鯰魚效應”,促進了我國銀行業的多元化競爭發展。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表明,金融危機的根源并不是金融開放,而是經濟金融的嚴重失衡,貨幣政策、金融監管的嚴重滯后和失效。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銀行業沒有退回封閉和保護的老路,而是走向更大程度的開放與合作,進一步加強了國際協調與合作,這對于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防范未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銀行業對民間資本開放程度顯著擴大,大量中小金融機構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股權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司治理進一步完善、經營效率進一步提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雙向開放,增加了資金的有效供給,促進了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的效率和可獲得性,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加多層次、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必須堅持把好銀行業風險防控三道防線。金融乃國之重器,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穩,經濟穩,社會穩。40年來,我國銀行業構筑了銀行業風控體系、外部監管和市場監督三道防線,有力維護了金融穩定與安全。一是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牢固樹立以風險為本的理念,培育穩健的風險文化,并融入經營管理全流程,建立全面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把好風險防控第一道關口。二是嚴格監管。在改革發展實踐中,金融監管部門不斷探索既符合國際標準又適應中國國情的銀行業監管模式、工具和手段,特別是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充分借鑒國際監管新標準和規則,加強逆周期監管,在經濟上行期未雨綢繆,增提銀行業資本和撥備要求,為抵抗后續的經濟金融波動打下堅實基礎。近年來,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欺詐,對亂辦金融、網絡平臺金融亂象等進行專項治理,堅定不移拆解影子銀行,有力遏制資金脫離實體經濟套利現象,推動凈化金融生態,維護良好金融秩序。三是完善市場監督,充分發揮審計、法律、信用評級等外部市場機構的功能,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外部監督。
牢記使命奮發進取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征程上,銀行業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牢牢守住風險底線,全面推進銀行業改革開放,推動銀行業實現由大到強、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新時代對銀行業的服務重點、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善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精準脫貧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著力強化民營企業、民營經濟金融服務。加強對創新驅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雙創”支撐就業、消費升級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建設的金融服務。有序退出僵尸企業,擠出低效、無效占用的信貸資金,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通過推動實體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實現銀行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持續加強金融風險防控。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堅持預防為先,標本兼治、穩妥有序、守住底線,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指示精神,扎實做好金融風險的分析研判和防控化解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分類準確性,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積極防控處置互聯網金融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有序處置高風險機構。推動積極穩妥去杠桿,進一步完善差別化房地產信貸政策,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化,促進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三是全面深化銀行業改革。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牢固樹立穩健經營理念,健全與其風險狀況和系統重要性相適應的現代銀行制度和公司治理體系,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全過程,加強股東穿透監管,完善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真正構建起高效、完善的公司治理體系、風險管控體系、考核評級體系、激勵約束體系和業務創新體系,真正確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金融戰略和發展模式,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金融服務的主體、金融創新的主體以及防范風險維護安全穩定的主體。
四是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按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原則,加快落實銀行業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要舉措。緊緊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優化中資銀行海外布局,提高合規經營水平,在有效防范各類風險的前提下,為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提供市場化專業化金融支持。繼續引導民間資本依法合規有序進入銀行業,繼續推動民營銀行常態化發展。
五是大力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為業務賦能。堅持科技引領戰略,整合傳統服務資源,聯動線上線下優勢,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金融服務的場景化、智能化、個性化、差異化,向信息時代智能銀行、普惠銀行努力,進一步提高銀行業資源配置效率,更靈活、便捷、高效地響應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為業務保駕護航。加強金融風險新特征的研究剖析,積極運用新技術手段,共建數據共享模型,打造立體化的金融安全防護體系。
六是切實增強銀行業監管有效性。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金融風險的跨境、跨業、跨市場傳遞較以往更為突出。金融監管部門將時刻保持警醒,不斷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加強系統重要性和非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加強單個機構、單個行業、單個市場的監管和跨行業、跨市場的綜合監管,加強境內業務和跨境業務的監管,加強正規銀行業務和影子銀行的監管。建立完善與金融業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強化市場約束,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監管政策協調,更好地實施依法監管,依法懲戒,推動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有效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
責任編輯:陳鑫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