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金融研究院(ID:sina_jinrong)
作者:張正一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央行工作會議均提出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若央行直接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等同于“直升機撒錢”,此舉便不符合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取向。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央行工作會議均提出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若央行直接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等同于“直升機撒錢”,此舉便不符合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取向。
1月8日,中證網刊登的一篇名為《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大有可為》的快評,關于中國央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是否出格的問題,引發熱議。
央行購買股票ETF,即讓央行作為股票市場的參與者,直接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據了解,全世界的央行都極少把購買股票作為一種貨幣工具。目前為止,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購買了本國股票,歐美國家或美國都沒有選擇這種方式。那日本央行的案例是否具有參考意義呢?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認為,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里儲備工具較多,目前仍應該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央行購買股票來施行貨幣政策不現實,容易使得市場將股票漲跌和央行貨幣政策綁架起來,這是不理性的。
值得關注的是,中信證券的分析師們對此竟給出了不同的意見。而接近央行人士今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舉“不太現實”,不過此前多家券商機構則表示未來央行購買股票ETF還是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反方:“沒聽說,法律上也不支持”
央行該不該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市場開始出現了這一問題的討論。
1月9日,接近央行人士對媒體表示,沒有聽說有這樣的計劃。這不太現實,法律上也不支持。
從《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包括了:“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但并不包括購買股票”。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中國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購買股票ETF的行為與中國國情不符。他對此進行了三點分析:
首先,從日本看,它經歷了20年的通縮,并且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本土企業不愿意投資的情況下才選擇了央行購買股票ETF的方式。從全世界的主權國家看,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購買了本國股票,歐美國家或美國都沒有選擇這種方式。并且,現在事實證明央行直接購買股票弊大于利,導致市場流動性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日本的金融機構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夠退出本國股票市場。
其次,中國與日本兩國的國情相差非常大,中國央行遠沒有到開展QE(量化寬松政策)的階段。央行開展QE需要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但中國目前離零利率政策還有很大“距離”。
再次,央行支持實體經濟有很多方式,比如降準、降息、定向支持三農和小微等。就央行買股票而言,從日本的經驗看,對實體經濟支持作用并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明明認為,中國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購買股票ETF也會存在道德風險。比如,入市、退市的時間點都會存在道德風險。股市投資是私人部門行為,央行從邏輯和法理上來講,都不具備可行性,尤其是人民銀行法并沒有指出它可以直接投資股市。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認為,央行買賣股票虧損是國家的損失,需要通過消耗國家信用的貨幣發行彌補虧空。央行買賣股票盈利可能帶來部分股市虧空股民和央行的對立情緒。故而,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弊大于利。
另有機構投資人表示,央行購買股票的本質,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要全民一起共擔風險。即使是對于已經購買股票的日本央行,這一做法也受到業界極大爭議。從央行的法定職責來看,也不支持央行購買股票這一行為。
正方:央行買A股?有可能!
雖然接受采訪的眾機構人士紛紛表示“不可思議”,但龍頭券商的研報還是讓市場人士認為,央行在考慮購買ETF的可能性至少“大于0”。
1月8日,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認為,出于穩定市場等多種原因,中央銀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并不出格。各國中央銀行都大量持有外國股票資產,作為其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部分。
張岸元分析,出于穩定市場等多種原因,中央銀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并不出格。以日本央行為例,該行自2002年開始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并于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總資產約4.39%,占交易所總市值約3.7%。
他強調,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對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測算,我國央行持有1.58-1.78萬億元的A股資產,不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和股市造成結構性影響,且更有利于A股在2019年實現健康平穩運行。
無獨有偶,野村控股亞洲研究部負責人 Jim McCafferty認為股市是重要的國內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在2019年開始購買中國國內股票,他說道:中國將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來刺激股市。
稍早前,中信證券A股策略首席分析師秦培景還指出,全世界的銀行都極少把購買股票作為一種貨幣工具。這么做的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續至今)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準基金)。
秦培景介紹,日本前央行行長白川方明最早在2010年10月提出將央行購買股票ETF作為貨幣寬松政策的一部分,規模為每年4500億日元,主要目的是刺激本土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其所持有的股票占總金融資產的比重,降低權益資產的風險溢價,從而降低權益資本成本以刺激企業進行主動投資。
近期A股市場雖然維持震蕩狀態,靴子落地暖風頻吹,券商更是認為“春季行情”值得期待。業界對于未來央行是否可能持有A股的討論開始增多,市場遐想無限發酵。
對于,央行購買股票ETF是否“出格”?盛松成從監管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表示,央行進入股票市場將出現監管難題,并且容易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居民和機構來投資股票,由交易所和中國證監會監管。同時,證監會也可以控制協調平準基金的運作。如果央行直接買股票,應該由誰來協調,由誰來監管?這些問題沒有人回答得了。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