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呼之欲出!哪些企業將率先登陸科創板?誰是投資者心目的科創典范?逾三百家公司角逐科創板潛力百強(名單),【點擊尋找科創先鋒>>】
無論是“四新經濟”,還是呼之欲出的科創板,貫穿2018年、2019年的關鍵詞非“科創”二字莫屬。哪些行業、哪些技術、哪些企業能夠代表時代前沿?這里有一份現成的“國家級”科創名單。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出285個項目(人選)。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
在上述獲獎項目中,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有72家上市公司參與完成了60個項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顯著加強。
這些技術產業化指日可期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已公開的獲獎通用類項目發現,這些項目涉及基礎科學與國民經濟產業各個方面。
38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主要涉及基礎科學領域,包括物理、材料、化學、生物醫藥的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如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利用低溫電輸運測量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態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此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主要關注行業具體技術應用。主要覆蓋生物醫藥、農牧業、石油化工、高端制造、電子通信、建筑工程、軌道交通、環保、新能源、材料、電力、礦產勘探及冶煉等領域。
通過提取獲獎項目的關鍵詞,記者發現116項獲獎項目對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提出指導,21項獲獎項目涉及關鍵技術的產業化。
如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清華大學團隊完成的“基于共用架構的汽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對推動人工智能研究成果逐步實現產業化應用起到關鍵作用。
醫藥健康領域的一些獲獎項目已在應用中取得成果。如由清華大學、協和醫院、天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完成的“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此次獲得國家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其產品新一代腦起搏器在29個省市推廣使用,成為帕金森病首選的非藥物治療方案;由清華大學、解放軍總醫院、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的“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系統的研制及其應用”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據介紹,這是全球首款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已成功檢測294余萬人份,通過提前干預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
72家上市公司表現突出
高校和科研機構仍然是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項獲獎的主力軍。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全國113所高等學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通用項目的185項,占通用項目總數項的82.6%。其中,76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數為147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65.6%。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位居獲獎項目總數前三位。
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出現在國家科技獎的舞臺。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顯著加強。在國家科技進步獎134項通用類獲獎項目中,75%的項目有企業參與。其中,三分之一的項目由企業牽頭完成。
2018年度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企業303家,占獲獎單位總數的47%。其中,民營企業數量超過國有企業。華為公司表現突出,其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自主研制了基帶、中頻、處理器芯片,此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上市公司方面,獐子島(維權)、光明乳業、溫氏股份、新希望、中興通訊、光迅科技、廈門鎢業、洛陽鉬業、葛洲壩、合眾思壯、北斗星通、濰柴動力、比亞迪、步長藥業等72家公司參與了上述獲獎項目的研發。
如濰柴動力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扭轉了國內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困局,推動國內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更加健全產學研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涉及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的獲獎項目均是高校等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進行科研攻關的結果。
如新希望、通威股份、傲農生物等企業與四川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聯合就“豬抗病營養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的研究;比亞迪等企業與上海交通大學就“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制造及其應用過程關鍵技術”進行攻關;麥捷科技等企業與清華大學、深圳大學共同發力“高世代聲表面波材料與濾波器產業化技術”;格林美等企業與中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合作“電子廢棄物綠色循環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日前表示,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體制靈活、市場敏感度高等特點,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在民營企業轉移轉化,加快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科技部將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為民營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和市場環境。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李克強指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更多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企業創新,只要企業充滿創新活力,中國經濟就有勃勃生機。要大力營造公平包容的創新創業環境,降低創新創業的制度性成本,提升雙創水平,加快構建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服務體系,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著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要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和項目對外開放,在人員往來、學術交流等方面創造更多便利條件,更加廣泛匯聚各方面創新資源。
編輯:王寅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