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場一驚!10月金融數據創出3個新低,明天股市可受影響?各路對策提前出籠,降息降準等更多措施可期
作者:孫璐璐
“不看廣告看療效”,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到底如何,數據不會說謊。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3個金融數據均創出不同期限新低。
央行13日公布的10月金融和社融增量數據全線下挫,讓市場為之一驚。盡管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四次降準凈投放流動性2.3萬億元,再加之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規模、綜合運用MLF等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可以說,當前的流動性已經較為充裕了,但放出去的“水”依舊無法有效帶動銀行信用投放的擴張,根子上還是出在了銀行“不敢貸”,而這背后的原因則更為復雜。
金融數據表現不好,并不用過分悲觀。近期各種應對政策已在密集出臺,特別是對民企的支持力度空間已經完全打開,分析人士認為,包括降息降準等更多應對措施有望陸續出臺。
先看今日央行公布的數據有哪些超預期:
1、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6970億元人民幣,前值 13800億元,環比腰斬;
2、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288億元人民幣,前值 22054億元,創27個月來新低,不及上一月的三分之一;
3、10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8.0%,再跌至歷史最低;
4、10月末,狹義貨幣(M1)增速同比2.7%,前值4%。創2014年以來新低。
因10月數據不及市場預期,債市最先有所反應。數據公布后,債市應聲上漲,利率債收益率下行幅度立即擴大。面對羸弱的金融和社融數據,明日的股市將何去何從,也備受市場關注。
信貸:表內信貸也疲軟了,企業貸款靠票據沖量
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環比腰斬,既有季節性因素,也有現時環境的困境。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從歷史上看,10月歷來是信貸“小月”,人民幣貸款增量下降是10月的季節性規律。例如,過去三年,10月新增信貸分別為5136億、6513億和6632億元,分別環比下降51%、47%和48%。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看,今年10月新增信貸即便環比腰斬,也不足為奇。
不過,從貸款的結構看,形勢卻不容樂觀。盡管今年10月新增信貸略高于去年同期,但主要是靠票據沖量和居民短期貸款增加,企業部門的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均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中泰證券分析師齊晟就表示,10月表內信貸投放也出現疲態。其中,最直接反映企業融資需求變化的企業中長期貸款僅為1429億元,不僅低于9月的3800億元,相對去年10月的2366億元也出現了明顯下降。同時,票據融資規模連續6個月出現千億以上高增長,反映在寬信用政策引導下,銀行雖然信貸額度有所提升,但對企業信貸投放仍然較為謹慎,風險偏好并未提升。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貸款的同比增量中,居民全靠短貸,企業全靠票據,說明居民購房步伐放緩、地產銷售面臨考驗,而企業融資意愿弱、借的多是短期且利率更低的票據融資。
社融:非標萎縮繼續成社融主要拖累
10月新增社融7288億元,同比大幅少增4716億元。表內信貸投放疲弱,疊加表外融資受強監管的回表要求繼續萎縮,共同造就了10月社融規模增量的大降。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期以來,社融增速持續下滑,但10月的社融增速呈加速回落之勢。除上述分析的表內信貸也出現疲態外,表外融資的繼續萎縮仍是主要原因。
齊晟表示,由于10月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并不大,因此不同口徑下社融增速相較9月均出現了0.4%左右幅度的下降,降幅相較9月進一步擴大。從結構上看,非標融資繼續拖累。
長江證券宏觀分析師趙偉則表示,社融增速加速回落,主因非標融資大幅收縮,債券融資略低于去年同期。對比去年同期分項具體來看,非標融資繼續收縮,委托、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合計凈減少267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凈增加1075億元,同比多減約3750億元,其中信托收縮幅度最大;新增企業債券融資和地方專項債分別為1381億元和868億元,均略低于去年同期。
“考慮到年底信托到期較多,非標融資或繼續拖累社融。”趙偉稱。
M2:銀行對企業信用派生不力是主因
貸款派生存款,新增貸款疲軟的背景下,銀行存款、M2、狹義貨幣(M1)增速等數據都表現不佳。齊晟表示,M2增速再次觸及8%的最低值,但背后隱憂更大,銀行對企業信用派生不力是主要因素。
“由于減稅作用,10月個人所得稅同比顯著回落帶動一般財政收入增速為負,也使得10月財政存款增量顯著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僅為5819億元。10月份央行曾降準替代公開市場操作,在投放資金量不變的情況下,財政存款增量放緩本應有助于M2的增加,但M2反而再次沖擊歷史低點,值得擔憂。”齊晟說。
齊晟進一步分析稱,從結構上看,雖然住戶存款也出現了3347億的下降,但考慮歷史季節性因素并不意外;企業存款大幅下降6004億元則是M2超預期回落的最主要因素,也導致M1同比繼續下降至2.7%的水平。
“本質上看,銀行表內表外對企業信用擴張均放緩,信用派生存款的能力自然也隨之下降,銀行仍處在信用收縮階段仍是最主要的原因。”齊晟說。
姜超還表示,10月M1同比也從9月的4%降至2014年以來的新低2.7%,并且是歷史上非春節因素擾動下的最低水平,企業活期存款降低,說明信用創造活動低迷,貨幣低增趨勢不變。
近期應對政策已在密集出臺
總體看,從社融、貸款和存款端三個角度,10月份的金融數據都表現出銀行信用擴張繼續放緩的趨勢,也就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輿論熱議的銀行“不敢貸”、“不愿貸”。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原因,既有經濟下行期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的主觀因素,也有監管指標約束、問責機制約束等其它客觀原因。這也是為何11月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出臺政策鼓勵銀行對民企放貸的主要原因。
“新增人民幣貸款下降也體現出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雖然冠之以’貨幣政策傳導’之名,但癥結并不在于貨幣政策,而是四個非貨幣政策因素:資本的約束、監管指標的約束、商業銀行內部風控的約束、問責機制的約束。”張旭稱。
其中,在監管指標約束方面,張旭認為,現行的監管政策和對商業銀行的考核指標是基于經濟上行周期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指標嚴于國際水平,甚至部分指標是我國特有的。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信用出現了結構性收緊,因此有必要系統性地梳理這些指標,讓一些指標回歸中性,將一些重復監管的指標剔除。
而在問責機制的約束方面,張旭表示,商業銀行的問責機制體現出基于個體風險的“零容忍”理念,信貸人員可能因為一筆貸款產生信用風險就“全盤皆輸”,這導致信貸人員在面對民營企業時出現惜貸的傾向。很顯然,在問責制度設計上應給予信貸人員合理的容錯糾錯空間,落實盡職免責要求,將基于個體風險的考核轉為基于大數定律的概率風險考核。
對此,上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專門提及,要激發金融機構內生動力,解決不愿貸、不敢貸問題,明確授信盡職免責認定標準,引導金融機構適當下放授信審批權限。
降息降準等更多措施可期
除監管政策、授信盡職免責機制的調整外,從貨幣政策角度看,市場普遍認為,考慮到當前錯綜復雜的內外部形勢,未來降準降息都有空間。
姜超就表示,總體來看,10月社融增速繼續下降,且信貸同比增長明顯放緩,央行在三季度貨政報告中指出,經濟下行壓力增加,要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未來將進一步支持改善民企融資,也反映了當前融資面臨的較大困境,因而貨幣寬松預期增強,降準等政策仍有很大操作空間。
中信證券研報還認為,目前市場對于寬信用信心仍不足,因而在信用擴張通道打通以前央行仍將以寬松的貨幣政策配合財政共同發力,此外未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政策關注的重點問題,降息政策或可期。
長江宏觀趙偉評價稱,10月社融增速加速回落,主因非標融資大幅收縮,債券融資略低于去年同期。非標融資繼續收縮,合計凈減少267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凈增加1075億元),其中信托收縮幅度最大。信貸總量略增難掩總體融資需求的走弱,政策維穩或較難改變非標收縮趨勢,信用收縮的滯后影響逐漸顯性化。轉型框架下,政策維穩與傳統“穩增長”明顯不同,不會通過“走老路”的手段全面刺激經濟,而是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精準施策,圍繞“補短板”、“增后勁”等領域,實現結構性發力。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