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融媒看財經
記者賀向軍實習記者豐鳳鳴報道
贛州銀行今日(4月19日)之后成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理財轉讓服務將暫停。這是4月15日贛州銀行發布的《關于暫停理財產品轉讓服務的公告》對理財產品轉讓服務做出的最新調整。
所謂封閉式理財產品是指具有一定時間鎖定期、贖回日期固定的產品,流動性較差。因此部分銀行推出理財產品轉讓服務,銀行允許用戶將理財產品轉讓給第三方,并為其提供相關的轉讓服務,以提高產品靈活性。
對于暫停轉讓的原因,贛州銀行稱是“系統升級改造”,不過,記者注意到,近期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陸續叫停了理財轉讓業務。其中,民生銀行公告解釋稱,是“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需不斷壓降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因此停止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轉讓業務。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是應監管窗口指導要求。目前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還有7個多月時間,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因收益率波動性大、用戶適當性評估難度大等風險,理財產品轉讓業務存在一定的隱患。因此銀行下架這一業務,也符合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要求。
理財轉讓業務從多家銀行退場
繼股份行紛紛下降理財轉讓業務后,近日一家城商行也對這類業務做出調整。
4月15日,贛州銀行官網公告顯示,因系統升級改造,該行將對理財產品轉讓服務做如下調整:2021年4月19日之后成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暫停理財產品轉讓服務。2021年4月19日之前成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于2021年6月24日17:00起暫停理財產品轉讓服務;2021年6月24日17:00前提交且未成功轉讓的委托將于2021年6月30日17:00自動撤銷。
贛州銀行并未公告此次轉讓服務的恢復時間,僅表示將“另行通知。”在外界看來,這意味著贛州銀行也加入了叫停理財轉讓業務的隊伍中。
眾所周知,收益相對較高且穩定的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方面多相對較弱。針對此類情況,2016年起,部分銀行開始推出理財產品轉讓服務,解決流動性難題.以及很多預期收益較高的產品資金封閉期太長,對用戶吸引力不足的問題。
記者梳理發現,該服務最先主要在全國性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開展。2019年隨著智能存款的興起,一些民營銀行的互聯網存款產品也曾上線這類服務,如眾邦銀行推出的“眾力存”,底層資產是3年期、5年期的銀行存款,10000元起購,年利率高達4.2%-4.8%,轉讓時按既定年利率計息,轉讓成功后本息實時到賬。互聯網理財平臺如在京東金融上,還曾專門推出了“轉讓平臺”,用戶購買支持轉讓的產品后可以自有轉讓,由銀行提供資金清算和訂單變更等服務。銀行理財轉讓業務由此被廣大投資者熟知。
對于可轉讓理財產品類型,各家銀行規定的范圍各不相同。有些銀行支持大額存單轉讓,有些銀行支持全部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轉讓,有些銀行也支持凈值類理財產品轉讓。轉讓價格通常是買賣雙方可以自行協商,常見的轉讓方式有一口價模式、競價模式和協議模式等。
今年一月份,商業銀行互聯網存款新規“靴子”落地,明確“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隨著互聯網平臺上銀行存款產品被集體下架,京東金融上的“轉讓平臺”鏈接仍然保留,不過交易情況和可轉產品均顯示為空白。也可以理解為,京東金融已經下架了理財產品的轉讓業務。記者在眾邦銀行官方APP上看到,目前“眾力存”一欄中,發行中的兩款產品均顯示已售罄,“交易中”欄目下也顯示為空白。
同在1月初,民生銀行公告自2021年1月4日起停止預期收益型產品轉讓業務。隨后3月份,浦發銀行表示于3月23日起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廣發銀行宣布3月26日起停止非保本理財產品及結構性存款的轉讓掛單交易。此前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也已公告暫停理財產品轉讓服務,相關業務至今仍未恢復。
加上如今贛州銀行的加入,此前嘗試開展這一業務的股份行、城商銀行、民營銀行均不約而同地進行了下架。銀行理財轉讓業務退場信號明顯。
理財新規臨期是重要影響因素
行業普遍認為,理財轉讓業務方便了客戶低成本、高效率地進行理財變現,滿足了客戶流動性管理需求,有利于提高客戶黏性。特別是去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普遍下行,此時一些轉讓中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甚至高于新發行產品,因此受到部分抱有“撿漏”心態用戶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各家銀行紛紛叫停這一業務的原因何在?
一些銀行在公告中僅披露稱是“系統升級改造”,如贛州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近期浦發銀行發布的《關于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的公告》也表示,“因系統升級改造”,將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該行電子渠道(App、網銀)原理財轉讓相關入口界面將同步下架。
記者注意到,民生銀行公告中解釋稱,“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需不斷壓降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因此停止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轉讓業務。多位行業人士也提及這一影響因素,據業內人士透露,監管就此對商業銀行進行了窗口指導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理財轉讓業務仍屬監管模糊地帶,容易產生各類風險。主要包括產品方面和操作風險兩大方面。其中產品方面,可以看到,在轉讓平臺中進行轉讓的多是預期收益類產品等“老產品”,這些產品不符合銀行資管轉型方向,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臨期均將退出市場。
而在資管新規之下,逐漸向凈值化方向轉型的新產品,收益存在實時波動。如果放開理財產品轉讓,可能會因估值不及時造成轉讓價格不公允,從而損害金融消費者權益。
另一方面即實際操作中的投資者適當性問題。目前來看,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轉讓”業務都是在線上進行,客戶自行可在手機銀行APP、網上銀行發起理財產品轉讓、自主交易。這讓理財轉讓平臺在“撮合”中對投資者適當性做好評估的難度加大。若部分用戶一味只看產品收益和期限,忽視產品的風險等級和產品類型,從而購買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高風險產品,后期產品投訴以及消費糾紛等后患無窮。
那么,對于已購買了長期限理財產品的客戶,若后續急需用錢時無法轉讓,流動性問題如何解決?對此,一家地方銀行的客戶經理向記者表示,可以參考大額存單的配套產品——質押貸款。“比如我行5年期的大額存單產品年化利率為4.26%,可配年利率4.2%的質押貸款。”如用戶有臨時資金需求,可辦理存單質押貸款,既避免提前支取產生利息損失,又獲得了臨時資金。據介紹,這類產品在大中型銀行已經比較成熟,近期互聯網銀行也開始開展存單質押貸業務。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