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脫貧攻堅之后,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消除絕對貧困任務完成以后,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如何確保不發生大規模返貧,如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3月8日,新京報2021全國兩會經濟策論壇邀請來自政府、學界、基層、企業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討這一話題,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扶貧開發局局長、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降初,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
降初:農村產業發展需要長期推進要形成利益連接機制增加農民收入
四川有136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規模居全國第二,幫助異地扶貧搬遷人口,關鍵還是發展產業。降初表示,農村產業興旺很重要,但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農業還是沒有擺脫弱勢產業的地位,農業產業發展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我們現在理論上是成熟的,模式也比較多,但是現在典型不少,亮點也不少,但是復制起來的難度比較大。”
降初在介紹四川的脫貧攻堅經驗時表示,增加農民收入首先要抓產業,但是產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需要做二三十年才能成規模,任務重,需要堅持。比如四川涼山是深度貧困地區,涼山的鹽源縣產業發展也不錯,比如鹽源的蘋果,產業規模、收入比重也是相當大的。但是鹽源還是有很多貧困群眾,因為一部分貧困群眾分布的地區是不能種蘋果的地方,海拔比較高,發展其它產業難度也比較大。鹽源的蘋果產業好的原因也是三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抓,中間也出現過一些波折,但當地政府堅持做下去,該改良的時候就改良,該加強管理的時候加強管理,到今天形成一個比較好的規模。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涼山的會理縣,會理的石榴現在也發展成為非常大的產業,也是因為持續地抓產業。
降初表示,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壓力,比如,沒有規模的形不成帶動效應,但規模大了又出現同質化,時間長了會出現“賣難”的問題,或者即使賣得出去價格也不高的問題。其中,電商是一種解決的方式。“在中國農村電商不是雨后春筍,可以說是暴風驟雨,到處都是。”但是在推進電商的過程中,還是要分析發展重點,其中一個關鍵是要有流量,而且要是有效流量;還有部分地區,電商要做成有規模、高端的模式。電商發展中政府要起到主要作用,要把有產品的地方的電商推向高潮,真正把“賣難”的問題解決了以后,把有的東西全部賣出去,還要把好東西賣好價錢。
降初還提出,農業產業發展還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帶動的模式不太成熟。現在如果補貼少一點,或者是用工多一點、用工的工資高一點的話,農業產業的利潤就會攤薄,甚至可能會沒有利潤,所以,如何形成一個利益連接的機制是當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既要發展大的農業產業,也要關注農民的收入怎么增加。分析現在農民收入的結構,有四大組成部分: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入、補貼性收入。目前農民普遍資產性收入是很低的,工資性收入還是大頭,可以說是農民能夠花的錢主要還是從工資性收入來的。
降初表示,下一步產業興旺的任務相當艱巨,需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農業與工業不一樣,農業產業不能說調頭就調頭,壓力相當大,所以還需要做艱苦的努力。
魏后凱:鄉村產業化需因村施策,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真正提高農民收入
對于鄉村產業化,魏后凱認為,當前鄉村產業化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鄉村產業支撐不足。很多人到外面去打工,我國農業競爭力跟國際相比不強,勞動生產率較低,資源利用率也不高,且產業鏈較短,產銷對接也存在斷層和不足。二是產業出現低質同質化趨勢,同時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存在耕地“非糧化”傾向。他舉例表示,現在很多村莊都選擇發展農家樂與旅游康養,但現階段我國這方面的消費市場有限。
魏后凱認為,鄉村發展產業化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根據村莊的資源優勢發展相關產業。二是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用工業化的理念、方法、技術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還要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業跟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比如,農業跟電商,康養、物流等的融合。三是運用更新的技術、模式、銷售方式,從而建立一個真正的具有特色的、競爭力的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使得我們的產業有所支撐,真正提高農民的收入來源。
對于如何增加農民收入,魏后凱給出兩方面舉措,一是通過城鎮化減少分母,農村人口減少了,剩下的農村人口發展機會就多了,有利于土地規模化企業化發展;二是從分子角度來看,通過改革創新激發農民內生的收入來源,把農村的資源變為財富,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從而拓寬農民收入來源。
魏后凱強調,鄉村振興離不開資本和人才,過去我們把資本當作單純的資金是不對的,資本應該是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綜合體。資本下鄉可以帶來先進的理念,但是對資本下鄉,既要引導又要約束,既要激勵又要規范。
魏后凱認為,首先要把鄉村本土的人才留住和利用好,通過培訓等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發揮多種手段吸引人才,解決鄉村人才短缺問題。他強調,通過體制創新及多措并舉,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應該能夠有效解決鄉村振興帶來的資金和人才短缺問題。
孫斌:電商推動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面臨人才、資本問題
隨著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我們也由原來單一的To B市場擴展到 To C市場,避開了中間的環節,使得產品由產地直接到消費者手中。孫斌表示,電商是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建立的一個直通車,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同時消費者能夠以優惠的價格享受到最佳的產品。
孫斌指出,在具體運營和對接電商平臺時也存在問題,一是很多地方涉及電商人才匱乏的問題;二是農產品的物流成本較高的問題;三是部分平臺保證金等各種運營收費相對較高。
“我們的想法是平臺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一個企業+平臺+消費的運營模式,從而帶來三方共贏。”孫斌說,這樣既解決了農村及企業運營平臺人才匱乏的問題,同時也降低了運營費用,讓消費者享受到實惠的、好的農產品。
就如何促進鄉村振興而言,孫斌表示,從東北來看,當前在農業服務部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以及鄉鎮一級的農業管理層干部等方面,人才是短缺的、斷層的。對此,政府需要建立一個用人機制,不能把農業推廣部門或是管理部門作為入門“跳板”,進來之后馬上就走。
孫斌建議,降低鄉鎮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門檻,讓真正愿意投身農業、真正能夠從事農業的人才進來。同時鼓勵一些在外地創業的本地人才或是退伍軍人返鄉發展。
談及資本下鄉時,孫斌表示,很多資本想進入農業,但由于不懂農業,且農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既想投,又有些不敢投。
在他看來,一方面資本要選準產業聯合體,最好是資本進入之后有一定的市場渠道;另一方面,集體經濟發展對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很關鍵;此外,還要注重領導班子的搭建。
孫斌強調,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把利益機制分配好。“資本進來之后不能把農民和產業這一端弱化,絕對不是資本來控制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而是要融合進來,大家共同來發展,從而把產業體系構建得更好,鏈拴得更嚴密更結實。”
高紅冰:用“鄉村新基建”做好產銷對接 新基建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高紅冰表示,電子商務在幫助農村的農產品、手工藝品和加工品的銷售方面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把農村的產品種植、生產、加工的供給,與城市或者說全國的消費者進行對接,產生了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空間。
高紅冰用“淘寶村”的經驗來舉例。最初農村有一些農民率先在淘寶開店,賣農村的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他們賣得好以后,周邊鄰居就跟著學,后來形成整個村的農民都在開淘寶店的現象,這些村后來被稱為“淘寶村”(電子商務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本村活躍網店數量達到100家或占到當地家庭戶數的10%的行政村)。這就是電商銷售模式在農村擴散的過程。高紅冰提出了一組數據,2020年,全國有5425個淘寶村、1756個淘寶鎮,這些淘寶村和淘寶鎮在阿里平臺的銷售額突破1萬億,店鋪296萬個,帶動直接就業機會828萬個,成為中國農村就業新動力。他還透露了另一個數據,過去8年,阿里巴巴平臺助農銷售農產品1萬億。
“同樣是1萬億,農村賣到城市的1萬億,與城市賣給城市的1萬億相比,對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作用是非常不一樣的。這一模式提供了由全國消費市場所支撐的農業加工生產產業化的長期脫貧力量。”高紅冰稱。
高紅冰表示,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利用電商品牌力量,來幫助農村持續成長商業能力。商業能力包括農產品在城市的銷售,也包括在農村對農產品進行產業化,讓這些產品與城市的消費零售體系對接起來。這就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做數字化的消費和零售,對接數字化的供給,進而形成一個全國的數字化新基建系統,來推動數字化鄉村振興的發展。他認為,這將會形成中國振興鄉村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新老基建融合形成的“鄉村新基建”也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他提出,從阿里的實踐來看,農村電商在脫貧攻堅和幫助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作用,背后主要是“鄉村新基建”的兩大板塊在支撐,既包括銷售端,也包括生產端。首先是大家熟悉的電商平臺,也就是農產品銷售端“最后一公里”。電商也是多層次的,以阿里為例,不止有核心電商平臺淘寶、天貓,還有“新零售”平臺比如盒馬、大潤發等,“內外批發”平臺如1688和國際站外貿。這三類電商平臺,可以為鄉村農產品提供多層次的消費渠道,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破解農民“種好種差一個樣”難題,同時也讓消費者有了更豐富的選擇,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另一個板塊是“最先一公里”,就是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等生產端環節。高紅冰介紹,阿里正在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120個盒馬村,全國第一個盒馬村就在四川丹巴,種了100畝黃金莢和200畝高山葉菜,專供盒馬銷售,讓村民一年增收數千元。在加工端,阿里巴巴建設的成都、淄博、南寧、昆明、西安五大產地倉,通過“合作基地+產地倉”模式覆蓋18個省300個縣域的農村,每年可支持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經產地初加工直接送上餐桌。在物流端,阿里巴巴在鄉村建設的1000多個菜鳥縣域共配中心,能夠讓快遞物流直接觸達鄉村,助力工業品和農產品的上行與下行。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胡萌 侯潤芳 編輯 趙澤 校對 李世輝
責任編輯:鄧健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