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完全復制印度模式會失去我們的優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0日 10:17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完全復制印度模式會失去我們的優勢 ——專訪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 文 本刊記者 于欣烈
GE 印度在軟件產業的相對領先會繼續保持下去么? 劉積仁: 在軟件這個產業格局中,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兩個重要的國家。而中國現在的產業模式則與印度不同。產值上中印兩國相差無幾,但中國90%來自于國內,印度80-90%來自于國外。這兩種市場模式是完全根據市場需求來定義的,并且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最近兩三年,當中國企業以更大的步伐走向國際時,兩國軟件企業相對的沖突就表現明顯了。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中國一定會在軟件產業的國際化上有更重要的表現,而這種表現也會使中印兩國在軟件上的沖突更激烈。 在對美國外包方面我們是需要向印度企業學習,印度在歐美市場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在日本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做的相當好,印度同樣需要向中國學習。 GE 中國與日本、印度與美國在外包上形成的模式有什么區別呢? 劉積仁: 我認為日美客戶對質量的要求沒有明顯的區別,但商業的合作模式不同。包括銷售的策劃、合作的文化,美國與日本客戶不同。美國客戶更注重結果,日本客戶十分注重過程。這導致了合作模式的不同。在美國,簽訂合同以結果論成敗。而日本的客戶會進入到你開發的過程,特別是在非合同規范的內容方面。 印度在此并不占優勢,因為需要許多在文化方面的認同和溝通。美國客戶會規定這個項目兩個小時,每個小時多少錢。而中國企業在國內的客戶與日本類似,雙方以協同合作的模式來談合同。中國的客戶會說這個項目很急,你先趕一下,錢的事情好說。這種事情在日本也常有發生。 在美國,買賣的關系表現得更明確一點,而在日本聯盟的關系表現得更明顯一點。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日本的外包大部分包給了中國而不是印度,美國則相反。 GE 中國軟件企業如何同印度同行競爭? 劉積仁: 我們首先應該很自信,我們應該成為世界的一個軟件制造大國。像我們制造硬件一樣,因為現在的軟件越來越成為一個部件。中國企業現在兩個方面要提高:一是在國際范圍內的市場能力,二是跨國項目管理能力。中國企業對于歐美市場的駕馭能力還很弱。同時在培訓方面,還沒有像印度那樣形成一個大規模培養的體系。 印度在歐美取得成功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印度在美國有一個相當龐大的人脈網絡,這個網絡是經過多年積累形成的。美國很多公司的CIO都是印度人,進入管理層的人要比中國人多。印度人會不顧及公平與公正為同胞攬項目,而中國人還要顧及面子問題,以及公平與公正,這是我們在市場能力方面的弱勢。 我們還要務實地知道我們跟印度之間哪些是優勢:我們的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并不差。像工程師技能、工程實施方面,我覺的中國企業很有特色。例如在嵌入式軟件的外包方面,像照相機的軟件、DVD軟件、汽車電子的軟件,這些東西本來就是需要比較綜合的能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工程師不僅僅要知道軟件、硬件,還要懂汽車電子、影音知識。第二,在軟硬件結合的綜合業務方面,特別是嵌入式軟件,中國是有優勢的。第三,爭奪亞洲國家市場,特別是日韓市場,中國也具有優勢。 GE 中國軟件企業如何向印度學習軟件發展的模式? 劉積仁: 在模式上,我不認為中國企業一定要學習印度單純外包的模式。中國的廣闊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做產品、做品牌的機會,提供了外包與自有品牌平衡的機會。沒有絕對的學習也沒有絕對的對抗,我希望以市場為準繩,找好自己的優勢與定位。在外包領域,這種競爭、這種趨勢看來是比較明顯了。 完全拷貝印度模式,有可能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也可能會失去市場的機會。例如在日韓市場我們比印度強,就要更大規模地發揚這方面的優勢,形成我們自己的方法學。中國在電子、物理、數學上都很優秀,特別是制造業,有大批的人才。因此在嵌入式市場就很有優勢。而應用軟件在國內就擁有相當大的市場,我們立足中國也是好的選擇。 東軟2005年出口做到6270萬美金,其中大部分是嵌入式軟件。同時我們公司的90%的業務目前是在國內,而不是外包。這個結構就是我們自己的定位。在這方面,我們也沒有碰到印度公司,沒有感覺到競爭,但不影響我們在各個方面向印度學習。 GE 面對印度軟件業的崛起,中國的機會是什么? 劉積仁: 這兩三年的形勢對中國、印度十分有好處。印度軟件產業的成功促使今天軟件外包成為世界的趨勢,而當市場上出現了可以與印度做一樣事情的中國后,就會導致格局的變化,而且已經迅速開始。所以我們兩個國家都很關注互相的策略及企業群體。 制造業軟件的外包從趨勢上要比向印度外包業務的規模還要大。事實上,目前已經有許多這類的軟件在中國開發,這是我們的機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必然帶動軟件開發向中國轉移。因為軟件是產品的一部分,也同樣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大規模的制造。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