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功成于韌 ——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信念”2020新浪財經云端峰會于6月8日-10日舉行。6月10日,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出席并演講。
王洪章表示,我國的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相關的政策制度,可以在試驗區內大膽地進行嘗試,并且可以將優秀的經驗向全國更多的地區進行推廣。
王洪章認為,自貿港是最高級的開放形式,我國有條件整合更多的港口資源,推廣自貿港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當然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政策和國家發展戰略的統籌考慮。比如在大連,國家已經提出來大連要建成國際航運中心,能不能在國際航運中心的基礎上建設大連的自由貿易港,把大連打造成真正的國際航運中心,依托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王洪章進一步表示,我國還需要強化國際經濟合作區與內陸城市群的協同效應。比如長三角地區、沿海開放城市和內陸城市與“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的雙向投資合作、雙向的經貿聯系,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發展,以及東北亞地區的內外聯動等等。推動“集群”、“中心”、“自貿區”、“自貿港”,包括各種開發區、特區、試驗區,從而實現對外開放的總體發展的戰略和態勢,以及和各個地區協同發展的戰略上的協同,以達到聚集國內外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來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新格局。
(新浪財經 劉娜)
以下為演講實錄:
王洪章:各位專家好,非常榮幸參加這次“功成于韌”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信念云端峰會。
2020年的確是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一年,新浪財經組織這次討論會,我覺得非常有必要。2020年不僅僅是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一年,2020年這些事情可能對今后的中美經貿關系包括國際經貿關系,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和改變。特別是美國在國際貿易關系上奉行單邊主義,不斷地破壞現有的國際經濟的秩序,全球的經濟一體化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我國正處在轉型發展的攻關期,同時從去年年底以來一直到現在,我們又面臨著疫情對全球經濟包括對我國經濟帶來的嚴重沖擊。所以當前局勢下國際經貿關系合作受阻的情況下,應該說每個經濟體都難以充分地融入到全球化中來,大家已經看到了現實。區域內各國由于地理條件、人文史觀和經貿往來便捷等條件的驅從,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共同的長治久安、穩定、快速地發展,從而建立起以區域貿易協定為形式的經濟市場投資關系,來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并且完善區域經濟合作的密切關系,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選擇。
區域的一體化,并且完善區域經濟合作這種密切關系,它既可以實現區域內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的有效流動,同時又可以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以合力來激發整個區域經濟增長活力。
所以說在當前國際經貿關系處在嚴峻的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受阻的情況下,更穩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應該說已經成為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而且也是今后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補充。
回顧過去和縱觀我們全球區域經濟發展的歷程,大家可以看到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
一是以城市向外輻射的城市經濟群,借助各城市資源的優勢互補和產業鏈的分工合作來實現整個區域的協同發展。城市群是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也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的空間組織形式。城市群的發展帶動了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如國際上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還有美國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的城市群。還有亞洲的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城市群。還有英國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倫城市群。還有歐洲的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的城市群。這五大城市群無疑不是本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帶,這是一個。
二是國際市場間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形式。通過國際市場間的、城市間的協議的方式,比如《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比如《自由貿易協定》等等,來打造利益共同體,來實現經濟、投資、貿易的共贏。
國際市場區域化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相互博弈平衡的結果,在成員國之間取長補短、互相開放,這樣既能保護各國的利益,又能滿足擴大開放的要求。
當前國際區域市場發展極為迅速,從最早的歐盟到北美的自由貿易區,一直到亞太經合組織、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再到近幾年東南亞積極推進的東盟“10+5”《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還有中日韓自貿協定等等。
所以,區域合作的數量不斷地在增加,區域化模式也在逐漸地從地區性的合作集團發展到自由貿易區、完全海關聯盟、共同市場、貨幣聯盟等等。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城市群已經成為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形態,中央在西部大開發、東北的全面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這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四大區域發展戰略。在這個基礎上又陸續地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融合發展戰略。今年在人大政協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上,再次強調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同時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的帶動作用,這在城市群和區域一體化建設中應該說也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長三角三省一市的2019年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23.7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將近1/4。長三角在經濟產值、經濟活力和一體化的發展水平上均居于我國城市群的首位。另外,京津冀區域各大城市特色優勢也非常鮮明,而且互補的作用也比較好,協同效應現在正在逐步地增強。另外,最近幾年中央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大灣區建設是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礎上納入香港和澳門,來實現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而且這種區域化的發展從長遠看輻射力可能會更強大。2019年粵港澳地區的經濟總產量大概是11.6萬億元人民幣,而且粵港澳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從目前看已經與世界上最大的灣區城市群相當。這是國內的區域發展情況和發展態勢。
在這個基礎上我國最近幾年也在積極地構建國際上區域經濟合作,比如中國與東盟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有望在今年年底簽署。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建設現在也在積極地推進,也經過了多輪的談判,進展態勢也比較好。另外,為了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我們國家最近幾年已經批準設立了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把沿海城市幾乎是全線打通了。在自貿區的基礎上,最近幾天大家又看到中央又出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的措施,出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體建設方案》,這個“總體方案”附帶了大量的優惠政策,經濟、財政包括金融,特別是海關等等優惠政策。通過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把海南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的自由貿易港。
所以,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的戰略部署”,應該說區域經濟建設上一定會取得顯著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在區域發展上和區域協調的機制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還有一些不足。比如說在國內方面,在圍繞城市整體區域一體化建設方面,同一個區域城市間的制度以及行政壁壘也影響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存在行政方面管理的一些制約方面的問題。另外,區域內的產業發展、交通物流包括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協同機制還有待成熟。所以,區域間的發展應該說仍有較大的差距。另外,個別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足。上面的因素構成到一起,我們覺得成熟的輻射力和城市的影響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一個問題是產業鏈的互補和延伸程度不夠。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占比相較世界級的城市帶,應該說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我們國家城市群建設過程當中、區域經濟發展過程當中需要盡快補上的短板。
還比如我們在國際市場的區域合作方面,包括我們現在正在建設的自貿區和自貿港這些方面,我國還仍然處于起步的探索階段,還有待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推廣。
另外,沿海開放地區與內陸城市群的內外的聯動效應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后疫情時期,我們應該在政策制度、管理機制包括產業鏈布局、技術研發等方面加強創新的力度,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下面幾個方面我們還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第一,在國內城市群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上要堅決破除行政、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壁壘,這方面的壁壘還是比較多的。通過消除這方面的壁壘來強化區域內各省市和各類市場主體的自由流動和平等競爭。在人才、資源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還要推動制度和機制的高度對接。因為這些方面制度是分割的,機制是不相吻合的,那么在區域一體化過程當中肯定會成為(影響)經濟、市場、技術、資源相互科學地和合理地流動,也會影響無縫對接。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引導生產要素有序地自由流動。
另外,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效果可以告訴我們信息通訊是(有)空間的,道路也是暢通的,但如果要是出現問題,現在看主要是我們行政管理、法律環境,包括我們的思想意識在生產力要素的科學合理流動上,在區域的一體上,這些方面應該說有一些隔絕。所以,解決我們的行政管理、法律環境包括思想意識,在時空上的順暢和流通,我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在下一步的區域一體化當中要進一步破解這方面的掣肘。
第二,要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和產業鏈的分工協作,來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要想使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總體協調發展,完善各個城市的職能和分工,這是關鍵。產業鏈最主要的是互補的關系,解決城市的職能和分工,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夠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在產業分工過程當中要加強上下游產業鏈向高端延伸,上游的延伸主要指的是加強科研開發和創新,我們這方面應該說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樣就可以使優勢產業不斷地獲得技術上的支持,下游的延伸主要是瞄準消費市場,促進消費升級,建立好消費網絡和信息網絡,來提升我們的服務質量。這兩端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當中現在看是一個短板,而且劣勢也比較明顯,特別是在產業結構上,我們仍然存在著像第三產業短板、科研開發能力和科研開發的費用投放都很不足,這兩個空間仍然比較大。所以,像第三產業我們國家發展比較好的,像上海市的第三產業發展得比較好,但是上海市2019年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足10%,其它區域問題可能更突出。我覺得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個。第二個方面可能要加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過去的發展過程當中,大家知道大型城市更加注重資本、技術、人才、教育、衛生等方面資源的集聚,這樣可以保住在這個區域當中這些大城市的龍頭地位,來實現快速發展。但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過程當中,大城市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應該強化向周邊城市的輻射外溢效應,特別是在創新協同方面,要深化區域的科技創新合作,來提高區域整體的創新能力,形成“科創走廊”,形成一條線,使大城市的科技能力、人才、教育、衛生這些先進的技術不斷地向外輻射,通過“科創走廊”形成一個輻射帶。同時也要在健康醫療、智能制造、5G等這些新興戰略產業上也要加強合作,來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對東北、西部、中部地區來看,城市群的發展相對是落后的。所以,在下一步的城市群的發展上,要加強對這些區域內中心城市資源投入,來提升城市的戰略地位,更好地發揮出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帶動作用。
最后一個方面,可能要進一步推廣自由貿易區建設,特別是中央最近提出的海南的自貿港的建設,打造面向國際區域高水平合作,并且可以與內陸城市形成內外聯動發展的這么一個態勢。
我國的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相關的政策制度,可以在試驗區內大膽地進行嘗試,并且可以將優秀的經驗向全國更多的地區進行推廣。自貿港應該說是最高級的開放形式,我國有條件要整合更多的港口資源,推廣自貿港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當然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政策和國家發展戰略的統籌考慮。比如說在大連,國家已經提出來大連要建成國際航運中心,能不能在國際航運中心的基礎上建設大連的自由貿易港,把大連打造成真正的國際航運中心,依托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另外,可能還要強化國際經濟合作區與內陸城市群的協同效應。比如長三角地區、沿海開放城市和內陸城市與“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的雙向投資合作,這里面的空間也很大,包括雙向的經貿聯系。再比如現在正在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發展,以及東北亞地區的內外聯動等等。這樣“集群”、“中心”、“自貿區”、“自貿港”,也包括各種開發區、特區、試驗區,從而實現對外開放的總體發展的戰略和態勢,以及和各個地區協同發展的戰略上的協同。這樣來講就可以有利于聚集國內外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來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新格局。
總之,我們感覺到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目前面臨的國際經貿關系復雜多變和國際上單邊主義盛行這么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推動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這么一個新的格局,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們國內的經濟發展,可以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這是當前破解國際經貿關系的困難和掣肘非常好的一個形式。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今后的國際經濟的全球化打下一個更好的基礎。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